- 第二屆全國行政學院系統文化管理講演錄
- 祁述裕 徐小佶
- 970字
- 2019-03-14 16:46:26
一、視角新穎,框架合理
中國夢是我黨理論創新的重大成果,對一系列的目標和任務進行了統攝和提升,高度概括、凝練和整合。選擇一個什么樣的切入點對這樣一個內涵豐富、目標高遠、充滿歷史感與現實感的宏大命題進行認知、解讀成為一個關鍵而艱巨的任務。該課嘗試從歷史的縱向維度與世界的橫向維度建構一個時空的坐標體系,從而為體會、解析中國夢提供了一個新穎的視角。
從縱向來說,正所謂“以史為鑒”,中華民族有悠久的歷史,因而對其發展脈絡進行梳理,能夠為未來的走向提供一些有益的經驗、借鑒。而且該課突破了以往談到中國夢總是從鴉片戰爭講起的慣例,而是從公元前221年大一統中國形成開始談起,大跨度地敘述了公元前221年至公元1500年的輝煌、1500年東西方歷史的轉折、鴉片戰爭后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脈絡清晰,簡潔明了,惜墨如金;但關鍵的起點、轉折點卻“揮毫如土”“濃妝重抹”,在“揮毫落筆如云煙”的宏大敘事中將基本脈絡、重大轉折、未來走勢闡釋得有高度又淺顯易懂,從而能夠提供一個更加曠遠的視野,讓我們深度思考這個國家和民族所曾經經歷過的浮沉變化、所擁有的文化自信。同時,為了防止“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局限性,課程在談及歷史時以歐洲為參照系,構建一個縱橫分明的坐標體系,既能對兩大中西文明的發展脈絡有更清晰和直觀的認識,又為比較進而深思提供分析框架與基本史料。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該專題對于中國歷史統一的重要意義、歐洲歷史逐步形成的契約精神的重要作用給予特別關注,這是比較有見地的。
從橫向來說,課程主要從與美國夢對比的視角來對中國夢進行審視,從而對自身有更加清晰的認識和定位。通過橫向對比,一方面更加凸顯了我們的制度優勢,堅持“四個自信”;另一方面,也對當前存在的一些問題,如對個人權利缺乏充分尊重、制度建設不完善等問題進行了客觀、深入分析。由于這些對比、分析、批判是基于唯物史觀為指導的,是以較充分的史料以及講授者熟稔的史學功底為基礎進行的,從而既宣傳了中國夢的理論內涵,又易于為聽者所接受。在上述框架與系統分析的基礎上,本專題自然而然提出了人們更加關注的問題:如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雖然本專題對如何實現中國夢提出基本思路與方法,但時空坐標與比較分析所給出的不只是一些意見或結論,而更多的是為學員思考中國夢提供一種分析框架和方法,是一種相對開放、具有包容性的專題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