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方言調查是語言學的基礎訓練
方言本來就是語言。每個方言都有自己的語音系統、詞匯系統和完整的語法規律,有的方言還有專門書寫方言的文字形式。吳語、粵語和閩語都有過漢字印行的文本在社會上通行。在自身分布的地域交際,方言都是自足的。它與通語的差異只在于通行地域和社會地位的不同。趙元任說過,有些漢語方言之間的差異并不亞于歐洲的英語、德語、法語之間的不同。高本漢則說,如果沒有古今南北通用的漢字,漢語方言早就分裂成不同的語言了。當然,方言和通語也有不同。通語通行面廣,文人學者所做的書面加工多,規范程度也就比較高。但就口語使用功能和研究價值說,方言和通語完全是同等的。
和通語相比,現實的方言口語不但具有語言學價值,在一些方面還有更多優勢。比如,方言口語往往是純粹的口語,夾雜書面語的成分較少,許多方言只有在戲曲的唱腔中才使用了一些書面語(例如京劇的唱段)。方言口語的調查,只要有時間,找到合適的發音人,可以反復地核對、擴充材料;可以多找幾個發音有別的人,特別是老中青三代人,比較共時的方言差異。這就像找到了不斷流淌的一股清泉,可以使調查研究得到可持續的發展。這比起只從書面語料取材的通語研究,可是生動活潑多了。
方言口語是比書面的通語蕪雜,不如通語規范,有時單字和詞語的讀音不穩定,方言詞語的意義可能有些含糊,語法規則也未必都已經定型,但正是這些現象,可以使調查者得到更為嚴格的訓練。打個比方,研究現成的書面通語就像在游泳館里訓練,在花圃里觀賞盆景;而做方言的田野調查,則更像是在海里泅渡,在山上采集花果。
可見,方言調查是有趣的。
任何方言都有自己的語音、詞匯和語法。調查方言從聽音、記音開始,要辨別音素、區分語義、琢磨語法關系,還要考慮用什么字去書寫特殊的方言詞才合適;要跟現代和古代的通語做比較,還要考察跟周邊方言的異同。就像在海里泅渡有風浪,到山里采集花果有溝壑,雖然有趣,也會有風險。在調查過程中,總會遇到新問題,容易出差錯。正因為如此,李榮先生常常鼓勵年輕的學生們:方言調查可以得到完整的語言學的訓練。為了使學生少走彎路,他又常常提醒初學者,最好從自己熟悉的母語做起,待獲得一些經驗之后,再去調查遠處的陌生的方言或近處的差異大的方言。
可見,方言調查并不容易,要認真對待。
方言調查是田野工作,是走向社會和人打交道的事。為了理解方言的文化內涵,還要觀察環境、了解風土民情,這也和做書面語料研究的案頭工作有很大的不同。下鄉調查方言,要和發音人交朋友,拜他們為師,才能用最少的時間得到最多、最好的材料。方言詞反映了許多當地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的現象,方言調查者應該把自己訓練成觀察社會和自然的能手,才能得到高質量的語料。
作為基礎訓練,方言調查應該是所有從事語言學學習和研究的人必修的基礎課。可是,現在的語言學專業培養學生時,老師帶領學生下鄉調查方言的并不多。這說明,語言學人才的教育還是沒有充分重視田野工作的訓練。如果是專業的方言工作者,比如培養方言方向的研究生,方言調查的訓練就應該有更多的要求了。從調查到研究,由點到面、由易及難,循序漸進,步步深入,只有這樣,才能學到過硬的功夫。真能堅持不懈、認真實踐,調查多了,經驗多了,就能左右逢源,進入奇妙的境界。這就是方言調查應該追求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