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體現年度特點的詞語群
如果說語言是社會的一面鏡子,那么新詞語就是當下社會生活的萬花筒。透過一簇簇新詞語,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看到2014年里一個個色彩斑斕的社會熱點。
1. 領袖引潮
在語言使用的大潮中,總有那么一些弄潮兒會引領、推動著新詞語的產生和發展。自互聯網成為中國百姓追求民主、抒發民意的平臺以來,一些智慧的網民就承擔了這種語言弄潮兒的角色?!岸阖堌垺薄吧秸薄袄兹恕薄敖o力”“粉絲”“暖男”“女漢子”“土豪”,這些新詞語,哪一個不是網民的創造?哪一個不是借助互聯網來傳播?但較之以往,2014年卻有所不同,“領袖引潮”成為新特點。試看,“新常態”“亞太夢”“抓常”“一帶一路”“金磚夢”,這些詞語一經習近平主席提出,立刻變得家喻戶曉,甚至響遍世界;“APEC藍”“蠻拼的”“點贊”雖不是習近平原創,但經習近平使用后立刻紅遍大江南北,使用頻率迅速攀升。習近平8月22日在蒙古國發表的“歡迎大家搭乘中國發展的列車”的“搭車論”也反映了他作為大國元首的高境界、大胸襟。
“領袖引潮”這一特點,其實前兩年就已見端倪,2012年的“中國夢”,2013年的“老虎蒼蠅一起打”等,也都是習近平提出后成為媒體和百姓口中的熱詞。言語,往往是發乎心,止乎情。能夠做到“領袖引潮”,顯然與習大大那通俗易懂、有情懷、接地氣的語言風格以及高瞻遠矚、有責任、敢擔當的人格魅力有關,是人民群眾對他執政以來觀點理念、所作所為的認可。
2. 依法治國
在“漢語盤點2014”中,列于“中國媒體十大流行語”之首的就是“依法治國”。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中國邁向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選擇,也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根本要求。2014年體現出“依法治國”精神的新詞語遍布各個領域:
行政領域,任用干部必須參加“法考”,不懂法律知識的不能任職;中組部發布的“禁讀令”引發了領導干部退學潮;基層黨組織要對照“三嚴三實”要求,在為民辦事上真正打通“最后一公里”,走好“最后一步路”。
反腐領域,公務接待發出“五星禁令”,會議場所“限星”,公職人員有“限禮金令”,黨員干部子女結婚有“限桌令、限客令”,以致有人說現在抓反腐是“逢節必令”。
經濟領域,作為“共和國長子”的央企,要依法決策、依法競爭、依法發展,建設“法治央企、陽光央企”;作為中國最大電商,為保障消費者權益,打擊假貨,淘寶正在從“實名認證”向“實人認證”邁進。
文化領域,封殺劣跡藝人的“劣跡令”、加強網上境外影視劇管理的“限外令”、針對廣場舞噪音擾民的“降噪令”,都在一定程度上治理了文化和生活環境。
教育領域,為教育公平、學生減負,教育部發出了小升初特長生的“減招令”;針對中小學教師的“紅六條”、針對高校教師的“紅七條”,都成為教師不可觸碰的“師德紅線”。
司法領域,“減假暫”審理程序規定正式施行,人民法院審理此類案件須在立案后5日內向社會公示;“呼格案”平冤,“念斌案”宣布原告無罪,“叔侄強奸案”定為錯案平反,相關人員追責,從個案正義到制度正義,最終將促進我國司法的進步。
食品領域,國家衛生計生委、質檢總局等五部門發出“禁鋁令”,公安部門將增加一個新警種:食藥警察,百姓的餐桌安全多了一道防線。
網絡社交領域,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推出了“微信十條”;還有為弘揚憲法精神,建設法治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設立了中國第一個“國家憲法日”和“國家公祭日”。
3. 反腐風暴
作為2013年主旋律的反腐敗,2014年唱得更響,已然成為中國反腐的高峰年,世界為之側目,也出現了一大批相關的新詞語。繼2013年的“房腐、證腐”之后,“車腐、智腐”也出來了,還有“雅贈、暗腐敗、呆腐敗、親緣腐敗、煙草腐敗、人情貪腐、崩塌式腐敗”等形形色色的腐敗行為在2014年一一浮出水面;在“打虎滅蠅”的斗爭中,2014年共查處了42名副省部級以上干部注1,其中既包括國級的“大老虎”、解放軍系統的“軍老虎”、退休的“老老虎”、退居二線的“下山虎”,也有60后年輕的“上山虎”,還有身為紀檢監察系統內部人員的“自家虎”,這充分顯示了黨中央反腐無禁區的決心和鐵腕;與此同時,“小官巨腐”的事件也頻頻爆出,“虎蠅”指的是職級如“蠅”,貪腐如“虎”的官員,一個副處級干部竟貪腐了上億!這些“巨蠅”“蠅貪”的事實告訴我們,絕不能再“縱蠅為害”;2014年中國反腐還延伸至國外,國際追贓追逃的“獵狐2014”行動,半年便斬獲數百名外逃經濟犯罪嫌疑人;干部崗位要求“零裸官”,大批裸官遭清理,從任用制度上封堵了貪官的后路;“斷崖式降級”則擋住了那些被處理官員復出的機會;對責任人員實行了“雙移送”:將違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將違紀的移送紀檢監察機關;此外,收受禮金的“收禮罪”有望入刑,若獲通過,必將進一步推動社會法治建設。
4. 寶寶軍團
2013年6月,“余額寶”橫空出世,滿月即吸金破百億,客戶超四百萬,可謂大紅大紫。在余額寶及其“寶粉”們的帶動下,2014年互聯網理財大幕開啟,各類網絡理財“寶寶”蜂擁而來,形成了蔚為壯觀的“寶寶軍團”:有集收款、繳費和銷售為一體、具有返利功能的“捷誠寶”,零散資金增值服務、用戶能隨時消費和轉出資金的“零錢寶”,自動申購、贖回并可直接在自動取款機上取現或刷卡消費的“添金寶”,支持微信客戶端的貨幣基金產品“微錢寶”,既實現貨幣基金的收益同時又享受支付功能的“薪金寶、薪金煲”。有些產品還帶有明顯的領域特點,如提供黃金買賣、投資服務的“存金寶”,通過支付買車訂金獲得現金收益的“訂車寶”,通過房產增值讓投資者獲得利潤的“房寶寶”,通過互聯網定制私人農場以獲取收益的“耕地寶”,預存話費可產生收益的“話費寶”,通過做任務兌換流量幣的“流量寶”,借助微信的賣房營銷平臺“微銷寶”,提供互聯網證券服務的“傭金寶”,以及旅游寶、活錢寶、定活寶、浦發寶、攜程寶等等。一些不帶“寶”字的金融產品可編為“寶寶軍團”的特種部隊,如面向個人消費者提供網購消費信貸的“花唄”,提供金融服務卻不收取交易費用的“零傭通”,提供移動支付服務的“壹錢包”,根據企業納稅證明及納稅信用記錄就可提供貸款的“稅務貸”,為幫助創業青年解決融資瓶頸實施小額貸款的“助青貸”,以及快溢通、逸品貸、樂惠存、搜易貸、貸生金,等等,琳瑯滿目,火爆十足。但還不到2014年年底,大多“寶寶”們的收益率已成下滑之勢,未來互聯網金融市場將向何處去,這些“新詞語”壽命有多長,我們拭目以待。
5. 奇葩保險
繼2013年的奇葩險種“賞月險、脫光險、熊孩子險、老人摔倒險”后,2014年險種再度“創新”,奪人眼球。保險公司集中瞄準了4個領域:春運、世界杯、情人節、天氣。與春運有關的是“春運險、吃貨險、鞭炮險”,與巴西世界杯有關的則是“喝高險、腸胃險、夜貓子險、足球流氓險、世界杯遺憾險”,針對情人節推出的是“愛情險、意外懷孕險”,針對氣候推出的是“霧霾險、高溫險”。此外,還有“買房降價險、手機碎屏險、學雷鋒險、搖號險”。自然,這“奇葩險”也不是中國獨有,據說荷蘭就有“綠帽子險”,如果丈夫投保后發現妻子“紅杏出墻”,可獲賠500歐元,美國還有“外星人綁架險”,如果被保險人遭到來自不明飛行物的外星人的綁架,則可獲賠1000萬美元注2,盡管保費只有9.95元,估計保險公司也會認定這是只賺不賠的買賣。不過,2014年也不是所有新險種都那么奇葩,如針對商家推出的“奶粉險”和“食強險”。如果消費者在店鋪中購買的奶粉被責令召回和下架,將可以獲得每罐奶粉2000元人民幣的保險賠償;“食強險”是針對食品、藥品業的食品安全責任強制保險,這兩個險種都能倒逼相關企業完善機制,可以說是實現了社會、企業和消費者的多方共贏。
6. 學子眾相
教育乃百年大計,學習經歷人人都有,學習成績自然也分三六九等。成績優秀者可冠以“學霸”,成績落后者則自稱“學渣”。然而2014年,分類更加系統,標簽更加細致:“學霸”之上還有了“學神”,他們天資聰慧、相貌出眾、學習高效、能力超強,是同學們崇拜的偶像;那些看起來并不用功,但考試時總能拿到高分的叫“學糕”,就像切糕,表面酥脆,內里卻無比堅硬;與他們相似,上課睡覺,下課玩鬧,但學習成績仍然很好的叫“學痞”;在某個學科上超乎常人,具有鬼怪之才的自然是“學鬼”;學習走火入魔,處于癲狂狀態的叫“學魔”;學習成績平平的蕓蕓眾生只能是“學民”;還有兩類最值得同情:學習極其刻苦,但成績很差的叫“學殘”,因他們的學習能力貌似有殘缺;那些沒日沒夜地學習,身體虛弱,不堪重負的叫“學弱”,表面很強,一碰就成渣的是“學酥”,比“學渣”還差的是“學沫”“學水”,每臨期末,很多學生都稱自己得了“學癌”。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和興趣,什么時候能真正做到“因人施教”,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自己心中的“學神”,其余的那些詞都消失了,我們的教育也就成功了。
7. 賣萌時代
隨著2009年日本動漫中“萌”的傳入,中國也慢慢進入了一個“賣萌”的時代,人們的價值觀也隨之發生變化,“看臉社會”就是一個明證,“顏值”甚至已成為招聘的重要依據。與前兩年主要是用于他稱的“萌女孩、萌爸、萌娃、萌相、萌軍、萌妹子”不同,2014年的“萌萌噠”更是一種自我賣萌,而且賣萌的程度可以用指數來衡量,因此有了“萌值”;此外,不僅要“萌”,還要“賤”,無論“萌賤”還是“賤萌”,現在都已沒有貶義,都表示“可愛、討喜”的意思;“萌”對現代人這么重要,以至于推動GDP,形成了“萌經濟”。毋庸諱言,“萌”已成了現代社會調節人際關系的潤滑劑。細分起來,“萌”與“顏”并不同,“萌”更多體現為內在的、后天的,是內心的單純反映到外表的可愛,而“顏”則是外在的、先天的,是拜父母所賜的容顏相貌。如果我們的社會能更看重“萌值”,降低“顏值”,或許會更公平,更美好。
8. 粗鄙表達
繼2012年“屌絲”的泛濫,2014年又產生了一些格調比較低俗的“新詞”:逗比\逗逼、逗B舞\逗逼舞、逼格、撕逼。這些不僅在網絡上使用,也出現在報紙、廣播電視中。例如“逗比”在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語料庫中竟出現了1001次,頻次比2014年大紅大紫的“微信紅包”還要高;“逼格”也在報紙語料122個文本中出現了186次,看來語言粗鄙化的傾向不容忽視。應該指出的是,“你妹、蛋疼”之類的粗鄙是明擺在那里的,而與之不同,“逼格”這類詞,或者是受方言的影響,或者是受學識的限制,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其中構詞語素“逼”的真正含義,因此不僅在報紙上堂而皇之地使用,還覺得時尚得很,但卻讓人聽\看得很不舒服,這不僅污染了媒體環境,也有損中華文化形象。
2014年已成為歷史,漸行漸遠,但記錄了2014年腳步的新詞語,卻可供后人隨時檢視。
侯敏
2015年6月27日
于中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