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漢語大詞典》(以下簡稱《大詞典》)是我國第一部大型多卷本歷史性漢語語文詞典。它于1975年開始編纂,1986年11月出版第一卷,至1994年4月全書出齊?!洞笤~典》的出版是我國辭書編纂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這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結晶,中國辭書出版史上的壯舉”(《人民日報》1994年5月11日第1版《〈漢語大詞典〉大功告成》)。
《大詞典》全書13卷,正文12卷,附錄及詞目索引1卷。共收有音有義有書證的單字2.2萬余個,詞語37.5萬余條,插圖2253幅,約5000萬字。是由華東地區五省一市(魯、蘇、皖、浙、閩、滬)近五百名專家學者共同編寫的。由著名語言學家、出版家羅竹風任主編,聘請呂叔湘先生為首席顧問?!洞笤~典》以“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為編纂方針, 廣泛收錄古今漢語著作中的普通詞語,充分吸收語言文字的研究成果,恰當引用書證,準確地解釋詞義,比較全面地反映了漢語詞匯演變和發展的歷史面貌。
江澤民同志曾在1986年11月25日的《大詞典》首卷出版新聞發布會上指出:“出版發行《漢語大詞典》是國家的一件大事。是國家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所取得的一項重要成果?!睂@部辭書的編纂出版給予高度評價。
《大詞典》出版后,“對于提高中華民族的文化素質,發展社會主義的教育、文化、科學事業,促進國際間的文化交流和相互了解,發揮了應有的積極作用”,因而受到國內外漢語學界和廣大讀者的好評。特別是對于語文工作者,《大詞典》作為案頭必備的工具書,已成為朝夕相伴、有助研讀的良師益友。二十多年來,我們不僅時時使用《大詞典》,而且不間斷地對其進行研究,故對此書的成就、優點和特點有了更加深切的體會和認識。當然,編纂一部大型的、高質量的歷史性語文詞典,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要經過世代努力、不斷修訂才能逐步完善的。由于《大詞典》的產生有當時具體的時代背景和條件上的限制,又由于工程龐大、分卷編寫、書成眾手等原因,所以難免會有許多疏失和不足。我們從修訂書中的訛誤、增補未收的詞語和辭書編纂的理論探討三個方面提出修訂《大詞典》的建議和提高其質量的策略?,F在,國家業已啟動《大詞典》二版的編纂修訂工作。我們希望本項研究能為這部詞典的進一步修訂完善略盡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