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帶一路”青年命運共同體
- 蘇暉陽
- 5789字
- 2019-04-23 22:56:21
第五節 非傳統安全問題的治理合作
一、公共安全與病媒生物、外來物種防范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進行貿易合作、技術交流的同時,面臨著許多的挑戰與難題,其中最應當重視的就是有關病媒生物以及外來物種的預防。歷史上曾有許多因為貿易、文明交流而引發疾病傳播和生物入侵,對受害地區造成了嚴重的后遺癥的例子,如地理大發現時期葡萄牙與西班牙人到達美洲后,直接造成了瑪雅文明的覆滅,其中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歐洲疾病如天花、霍亂的傳播。所以在預防病媒生物傳播與外來物種入侵上,必須制定明確、詳細的保護和處理措施。例如,在2010年廣州亞運會期間,廣東就大力開展紅火蟻防控工作,保障亞運會安全。紅火蟻原產于南美洲巴拉那河流域,在2004年傳入我國后,已經蔓延到我國廣東、廣西等南方地區,在許多地方甚至到了暴發成災的程度,具有嚴重危害性,不僅侵擾民眾生活,威脅人身安全,而且破壞農作物和當地的生態環境。
影響外來生物跨地區擴散的主要因素有兩個,分別是交易頻率與氣候相似性。相互之間貿易往來越頻繁的國家或地區,就越有可能將當地物種傳播至另一方;外來物種在氣候越相近的地區,越容易存活。考慮到東南亞國家地理位置相近,許多國家彼此之間都有減稅政策,如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協定,國家之間貿易往來頻繁,因此外來物種入侵是必須重視的潛在難題。在外來物種的入侵問題上,中國一方面要防止本地物種在貿易往來過程中無意間傳播至國外,保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生態環境;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入境貨物的檢查工作,嚴防外來物種對國內的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病媒生物的預防工作,也可以從輸出端與輸入端兩方面著手。綜合來看,中國現在的口岸檢疫政策標準是相當嚴格的,因此可以有效預防、管控外來病媒生物的入侵。但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管控能力卻參差不齊,各個國家的檢疫標準有寬有嚴。因此,一些國家的病媒生物入侵風險可能會因“一帶一路”帶來的更加頻繁的貿易往來而提高,需要各國高度警惕。例如通過蚊媒傳播的登革熱。攜帶著登革病毒的“病蚊”可以通過城市的下水道系統繁衍后代,傳播登革熱。為了應對登革病毒經由蚊媒傳播,政府應該加強消毒與防治工作,清除積水,破壞蚊蟲的滋生環境。
在“一帶一路”的建設中,病媒生物的預防工作是應當高度關注研究的議題。北大青年學者管曉慶與陳志海在《寨卡病毒病研究進展》52一文中對寨卡病毒病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綜述。寨卡病毒于1947年在恒河猴體內首次發現,1954年首次在人體內檢測到此病毒。在2006年以前,人類感染寨卡病毒的病例僅14例,且均為散發。2007年,在西太平洋島國密克羅尼希亞聯邦的雅浦島上暴發疫情。2013年,在同屬太平洋島國的法屬波利尼西亞再一次暴發疫情。2016年2月,在江西省發現了我國首例輸入性寨卡病毒病例。寨卡病毒的傳播路徑主要有三種,分別是蚊媒傳播、性傳播和母嬰傳播。在蚊媒傳播過程中,媒介主要有埃及伊蚊與白紋伊蚊。在中國,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南、廣東,白紋伊蚊主要分布于遼寧、河北、山西、陜西、甘肅、西藏一線。管曉慶與陳志海提出,要想預防控制蚊媒的傳播,關鍵就是要防止被蚊蟲叮咬,具體措施有消除蚊蟲的繁衍與聚集地,如社區的水池以及下水道的死水區等。
二、農業糧食與跨國合作
農業是與民眾生活聯系最緊密的議題,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一個國家首先要解決的就是人民的溫飽問題。如今,在現代科技與現代貿易的幫助下,糧食與其他農產品產量不斷上升。但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長,以及區域間差異的存在,從世界范圍來看,仍然面臨較大的糧食壓力。因此,為了更好應對世界范圍的糧食壓力,需要建立跨國家的農業貿易與技術合作平臺。這同樣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核心關切,中國已經與俄羅斯、東盟開展了大量的農業合作。
(一)中國與俄羅斯農業合作
中俄兩國之間長期以來合作緊密。1996年,中俄發表了《中俄聯合聲明》;2001年,雙方簽署了《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2009年,雙方共同批準了《中俄投資合作規劃綱要》,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東北地區與俄羅斯聯邦遠東及東西伯利亞地區合作規劃綱要(2009—2018年)》;2013年,國務院批復了《黑龍江和內蒙古東北部地區沿邊開發開放規劃》,正式將黑龍江和內蒙古東北部地區沿邊開發開放上升為國家戰略;2017年,雙方在201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于深化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倡導合作共贏的聯合聲明》的基礎上,發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于進一步深化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聯合聲明》,進一步鞏固了中俄雙方合作共贏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顯示出中國與俄羅斯關系相對緊密以及合作互惠空間的全方位。
2009年簽訂的《中俄投資合作規劃綱要》包含了中俄口岸及邊境基礎設施建設與改造、濱海邊疆與猶太自治州合作項目、中俄技術轉化中心等合作規劃,這是中國與俄羅斯開展的第一個包含農業在內的長期合作項目。現在中國與俄羅斯的農業貿易相對穩定,但仍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例如,盡管兩國之間的農產品互補性強,但是存在關稅壁壘高以及農產品貿易種類偏少的問題。在2012年俄羅斯正式加入WTO后,俄羅斯在關稅調整與對外貿易方面的政策有所改變,意味著中國跟俄羅斯在農產品貿易上,不論是數量還是種類都會有所上升。結合“一帶一路”倡議,中俄兩國在農業資源的共享與互惠上有巨大的前景。俄羅斯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然而其實際農用地只占領土面積的12.9%,仍有相當大比例的農業可用地尚未被開發利用;中國則有充裕的勞動力與資金,有能力對俄羅斯的土地進行投資與開發。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中俄兩國在農業方面產生了一種新型的以糧食返銷為特點的合作模式:俄羅斯以較低的土地租金吸引中國企業前往投資,種植農作物,農產品采用俄羅斯標準,在收獲后運回中國國內進行銷售。在農業技術方面,俄羅斯共有310個農業研究單位,中國相關的農業科研機構也有1000多個。53我們可以期待中俄之間進行更多的產學研交流與技術交換,以達到真正互補性發展,使得兩國在農業上取得更加長足的進展。
(二)中國與東盟農業合作
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下,沿線的沿海國家農業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以東盟為例,東盟地區農村人口眾多,橡膠、水稻、林木等農業資源和自然資源豐富,其耕作方式屬于勞動力密集型,較低的勞動力成本使得該地區農產品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東盟是除了美國、歐盟外中國的第三大貿易伙伴,并且“一帶一路”沿線的東南亞國家,如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緬甸、柬埔寨等,都是東盟的成員。近年來,中國與東盟在經貿方面的合作不斷深化。2000年,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镕基最早提出了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議;隨后在2002年,中國與東盟簽署了《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2010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啟動;2013年,中國提出和東盟一起開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共建“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推動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全面升級。
從2000年開始,中國對東盟的投資金額不斷增加,從最初的2000萬美元一路上漲到2013年的86.4億美元,占中國對外投資總額的7.1%。在2014年1—6月期間,中國對東盟出口農產品金額高達367.6億元人民幣、進口金額高達507.4億元人民幣。54從以上數據中,我們不難發現近些年來中國與東盟間的合作取得了重大進展。而農產品因其本身的一些特點,使得我們不能只從這些表層的數字去分析雙方在農業合作上的緊密程度。舉例來說,農產品的特點在于它具有很強的時效性,需要高效率的物流與交通網絡。同時農產品通常體積與重量較大,但是單位價值較低,因此不適合采取空運的形式,通常以鐵路和海運為主。所以,改善鐵路、港口等基礎設施狀況是推動農產品貿易的必要條件。
在改善亞洲國家基礎設施方面,中國做出了重要貢獻。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以下簡稱“亞投行”)的倡議,2015年年底,亞投行正式在北京成立。亞投行作為一家亞洲區域多邊開發機構,其工作中心是幫助亞洲各國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以促進亞洲各國互聯互通,加速經濟一體化進程。具體來說,亞投行在內部審核后,將為東南亞國家的基礎設施項目提供相應的資金支持,這些項目包括鐵路、港口、公路等交通網絡的建設,幫助這些國家發展經濟。
在中國與東盟的農業合作上,中國能夠提供龐大的資金與專業的農業技術支持。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前,中國在東盟國家的農業投資金額存量為11.3億美元。在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中國對東盟的農業投資規模增長顯著,和2013年相比增加了2.6倍。截至2016年年底,中國在東盟國家的農業投資金額存量達到了40.3億美元,占中國對外農業投資存量總額的36.5%。從中國對東盟國家整體的投資結構來看,農業投資所占比重較高。截至2017年9月,中國的對外農業投資存量中有大約三分之一投向了東盟國家,而在中國總體的對外投資存量中,東盟所占比重僅為10%,遠低于東盟在中國對外農業投資中的比重。55除了資金方面,中國政府也和東盟國家開展了農業技術上的合作,例如,早在2002年,雙方就簽訂了《中國—東盟農業合作備忘錄》。在2010年召開的第十三次中國與東盟領導人會議上,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提出,中國將為東盟國家培訓1000名農業方面的人才,并派遣300名農業專家與技術員到東盟國家進行指導,并且要建立三個新的農業技術中心,幫助東盟國家提升農業科技水平。
總體而言,中國與東盟雙方在農業上相互依賴。例如,中國出口了大量蘑菇、豬肉、花椰菜等農產品至東盟,而東盟的熱帶水果、天然橡膠也在中國有龐大的市場。在現有的中國與東盟國家間合作平臺、協議等框架的基礎上,如何進一步充分運用雙方優勢資源實現雙方利益最大化,建設好“一帶一路”,考驗著雙方政府的智慧與能力。
在國際農業合作方面,有大量的研究成果。例如在跨國農用地方面,北京大學陸小璇博士認為,隨著跨國農用地投資數量的增加,原先以國家為單位占據的土地資源也開始了全球化進程。在利用他國土地進行農業生產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對當地生態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尤其是當新型的農業技術與跨國農業相結合時,不僅會大力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而且會使當地原有的生態環境發生改變,這種改變可能是破壞性的。因此,國際社會有必要一起制定有關跨國土地使用的規則,保護糧食和生態安全。56
三、生物質能源的開發利用
生物質能源的原料主要包括農業生物質、林業生物質以及藻類生物質。一方面,中國的農業生物質與林業生物質資源十分豐富。截至2015年,中國油料種植面積達到了1406萬公頃,人工林種植面積世界第一。另一方面,中國生物質能的開發利用水平較低,存在巨大的發展前景。截至2015年,中國生物質能的利用量僅為3000多萬噸標準煤 。在《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等政府文件的指導下,生物質能源的開發利用水平將獲得大幅的提升。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生物質能源亦將獲得巨大的發展空間,例如中巴經濟走廊的能源合作。預計到2020年,中國生物質能發電裝機規模將達到1500萬千瓦。57
同時,中國生物質能源的發展也面臨著眾多的挑戰。第一,在生物質能源的開發利用方面,中國缺乏擁有資金和技術優勢的大型企業,生物質能源市場表現得較為混亂。第二,從市場端來看,有效且低成本的生物質能源尚未普及,不易取代現有的火力發電、核能發電等傳統能源。第三,中國在生物質能源的國際合作方面缺乏整合性的規劃,如何有效運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當地的生物質能源仍是難題。第四,中國的生物質能源企業在知識產權方面不夠重視,難以充分保護自己的專利技術,在開展跨國合作過程中,自己的合法利益容易受到侵害。
近年來,中國與東盟國家一同舉辦了多次有關生物質能源開發利用方面的論壇,例如2014年9月,舉辦中國—東盟技術對接洽談會;2014年11月,舉辦中國—東盟生物質能利用技術培訓班;2015年7月,在金邊舉辦中國—柬埔寨現代農業及新能源技術對接會;2016年4月,在緬甸舉辦了中緬現代農業與可再生能源技術對接會。58這些論壇的舉辦,大力增強了中國與東盟在農業、生物質能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完全契合“一帶一路”建設的要求。“一帶一路”倡議所要傳達出的理念就是實現全球共同繁榮,在這個大架構下,不同的國家之間開放合作、互利共贏。因此,在生物質能的開發利用上,中國將與“一帶一路”沿線各國乃至世界各國開展全方位、多層面的合作。
青年學者在生物質能產業發展方面做出了許多貢獻。例如,北京大學中國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洪浩在《我國生物質能產業發展戰略的思考》59一文中指出,中國能源的消費市場結構與發達國家相比有兩點不同:第一,中國的能源消費以非再生能源為主,煤炭占總耗能的60%,非商品能源的傳統生物質(如稻稈)占15%。第二,中國能源的消費結構城鄉差距懸殊。中國人均耗能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其中農村人均耗能是城鎮的一半,商品耗能是城鎮人均的四分之一。但是,隨著農村生活的逐漸富裕,農村的人均耗能將逐步上升。總體上看,農村的能源需求屬于剛性增長。同時,中國當前的生物質能源利用水平仍較為落后。以稻稈為例,中國農村每年可以生產稻稈7億噸,但其能源轉化率竟只有15%。根據吉林省中部地區的統計情況發現,有50%的稻稈被用于農村取暖與炊事,30%用于飼料,10%用于還田。此外,如果以稻稈作為生物質能的來源還需要解決以下問題:第一,雖然稻稈這一生物質能源年產量多,但是其為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的必需品,不僅需要用作飼料、肥料,而且還需用于炊事,如果完全以人工飼料、化肥以及化石能源取代,所花費的成本較高。第二,在廣大的農村地區,農戶住處較為分散,收購稻稈的交通運輸成本較高,也無法發揮規模經濟的優勢。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一方面,應當利用那些能夠在農村生產出來的現代生物質能來滿足未來農村對能源的需求,使農村不僅不需要以化石能源來填補稻稈被收購后產生的能源需求,也可以帶動生物質能相關產業的初期發展。另一方面,近期而言,應當致力于耕耘分散的農村等規模較小的能源消費市場;長遠來看,應當充分利用解決小規模能源消費市場的經驗,逐步實現生物質能源取代化石能源的目標。
無論是公共安全領域的病媒生物、外來物種防范,還是糧食安全,以及對生物質能源的開發利用,從長遠來看,都與各國的長治久安密切相關,這些問題是否得到妥當的解決,直接關系到當地社會乃至國際秩序的穩定。雖然近幾年來全球化進程似乎遭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礙,但是長期來看,人類終將攜手共進,共同面對全球危機,“獨善其身”已經不再可能。這正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時代背景,也是“一帶一路”倡議想要推動的時代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