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過度少年時《十二》
- 鏡中諸天快穿之旅
- 歌道似酒香
- 2020字
- 2019-10-14 08:58:00
我看你從二樓越下,就知道你可能睡過頭,結果沒人發現,被鎖在了教室中,怎么樣同學,我猜的對不對啊?郝老師笑著問道,一口白白的牙齒,閃爍出耀眼的光芒,迎著陽光閃得張曌不忍直視。
早聽人說過,每一個黑面神,都有一口潔白的牙齒,古人誠不欺我啊。
張曌眨了眨眼,避過那耀眼的光芒,然后回道:不錯,老師推測的絲毫不差,可那又怎樣呢,如果沒什么事的話,我就先回家了。
老師再見,說罷張曌轉身就走,沒有在理會那塊黑炭一樣的老師。
張曌回家之前去了一趟龍鳳村酒樓,找到了嫂子張蕊蘭,拜托其幫忙把書本包上書皮,用普通掛歷紙就好。
等蕊蘭嫂子把書皮包好,張曌打包了一份糖醋排骨和菠蘿古老肉,外加一份米飯,告別了嫂子回家去了。
到家后張曌先吃了飯,然后拿出一本《大學》,朗讀了一遍,張曌覺得自己最近狀態很不對勁,就算自己有些嗜睡的毛病,也不應該無故恐嚇同學,以上種種事端,說明自己的身體,一定是出現了問題,很可能就是上次在天海浴池大肆殺戮的后遺癥,這里的天道很不一般,一不小心就著道了。
吾應一日三省吾身,多多修身養性才是正道。
隨即張曌認真的看起了手中的大學讀本,文章朗朗上口,張曌開始朗讀起來。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
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
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每日三省吾身,還是很有必要的,這方天道真有意思,靈氣爆發,還阻止殺生害命,真是自相矛盾啊。
張曌隨后又念了一遍觀音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磐?。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念完心經,果然張曌感覺自己那顆蠢蠢欲動的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平靜。
存在即合理,不要管什么信仰,除了讓人們有所寄托以外,主要的就是勸人向善,掃地恐傷螻蟻命,愛惜飛蛾紗罩燈,這些哲理故事并不是被人憑空捏造而來,而是經典中的經典。
張曌拿出一本道德經,準備在溫習一下前十篇經文,這樣溫故而知新,每一次讀經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感悟了。
0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0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03.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04.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05.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06.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07.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08.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09.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10.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張曌每次讀道德經第八節水時,都有不同的體悟,就好像自己化身為水一樣,寧靜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