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騎戰之法
- 明末黔國公
- 暮色下的游光
- 2434字
- 2019-03-17 18:25:26
“下馬!”
呼的一聲,二百多人似是一個動作,一息之間,全部自馬上躍下。
“上馬!”
再呼的一聲,又是二百余人一起自下而上。
校場之上,沐忠秀在試演他心目中的騎戰之法。
……
接了剿匪任務,沐忠秀卻并沒有著急,他感覺這事并不是那么簡單。
就算是“簡單任務”,沐忠秀前世今生的性格都是一樣,穩而后發,不搶先手。
后發制人,笑到最后才是贏家。
可能因過于穩妥而失分,這不打緊,還是那句話,看誰笑到最后。
接令之后,先稟報指揮僉事姚思誠,然后是請調副千戶李慎清帶旗兵前往雞鳴山一帶巡防。
距離年前二十來天時,出兵不是好差事,好在石城所這里的壯丁都成了雇工,包括旗兵也是在內,由沐忠秀每人發五斗行糧,李慎清挑了一百多人,各家各戶抓緊時間準備布口袋,將糙米加些油鹽,炒成了硬實壓餓的炒米,然后打著大旗準備出發。
出發那天,沐忠秀前去觀看,除了副千戶大旗,尚有兩個百戶旗,并總旗旗幟,小旗旗幟,看著還象一回事,不過隊伍臃腫混亂,隊列不齊,這也罷了。
服飾更不成話,只有十來人穿著鴛鴦戰襖,大紅色都洗掉落了,成為灰紅色。
大半的人穿著普通的襖子,破破爛爛,不成模樣。
只有李慎清和他的十來個家丁,俱是穿著青布所制的箭襖,李慎清本人穿著一領鎖甲。
至這時,沐忠秀才明白沐天波給他的支持有多大,二百領綿甲,百領鎖甲,值得過萬兩銀子了。
除了無有鎧甲,襖服破爛,旗兵們也無斗笠或頭盔,人人俱是光著腦袋。
手持鐵槍,就是削木的桿子加個槍頭,這種長槍極易折斷,破損,不堪用。
只有副千戶李慎清的家丁有腰刀,其余全是長槍和少量的步弓。
另外只有李慎清和他的一半家丁有馬可騎,五六個騎兵在百多人的隊伍中相當惹眼,來回奔跑,跑出漫天煙塵。
李慎清率部出發后,沐忠秀以試副千戶的名義給云南都司和巡撫上稟出兵剿匪之事,算是正式的公稟,然后言明年前先派出這一支兵,年后自己再親自帶兵護衛金殿,清剿四周匪患。
明眼人都知道,現在的出兵是云南都司下的云南前衛主導,軍官旗兵都是和沐忠秀無甚相關,沐忠秀若要出兵,自是帶同他的家丁出戰,非是普通的旗兵。
這事傳揚開來,倒是令得沐天波大為贊同。
既出了兵,給了吳巡撫面子,也給地方傳遞消息,自己又不急著上陣,相當的穩重。
此前沐天波有些擔心,小五弓馬騎射槍棒俱是一流,又熟諳兵書,怕就怕太過急切,一心想著立功,年前倉促出兵,怕弄出什么亂子來。
現在看來,沐忠秀畢竟長進了,行事章法分明,絲毫不亂,沐天波大為欣慰。
便是吳兆元知道了,也無話可說。
沐忠秀在臘月二十接了沐天波的信,除了夸贊他之外,也是催促沐忠秀安頓好石城莊的事,盡早回總府,準備過年。
過年在總府來說是件大事,但以沐忠秀的身份,此前過年時不過是伴食而已,根本不會有人將他放在心上。
現在自是與此前不同,沐天波不僅惦記著,而且再三囑咐,僅從這件小事的細節來看,沐忠秀已經是今時不同往日了。
沐忠秀卻并不在意這些小事,他的家丁練兵已經兩月,眾人的體能,隊列,服從,俱是較此前有了極大的長進,然而若要出兵剿匪,現階段當以騎兵為先。
而騎戰之法,不管是大明的北方騎戰之術,還是北虜與建虜的騎兵戰法,沐忠秀俱是看不入眼了。
從后世而至,可以由今推古,放眼世界。
中國的騎兵,從無馬鐙到有馬鐙,從協從步兵和車兵的輕騎兵,發展到南北朝時為重騎兵的最高峰。
特別是東魏與西魏,重騎兵披重鐵甲,所騎戰馬也都是河套的高頭大馬,不僅能背負重騎兵,戰馬自身也是披束重甲。
這樣的重騎兵,在沒有重炮和機槍之前,是戰場上的利器。
過萬的重騎,猶如一座座快速移動的重型坦克,互相碰撞,碾壓,沖擊,在戰場上,輕騎兵和步兵是完全被碾壓的角色,能對抗重騎兵的,只有重騎兵!
到了唐時,騎兵戰術仍然處于高峰期,唐的兵器,鎧甲,也處于華夏文明的巔峰期。
到宋時,華夏武力下降,特別是失去了河套的養馬地,同時千年時間不停的閹割良馬,戰馬的質量也急劇下降,重騎兵最后的余暉便是金人的鐵浮屠,在此之后,就算是蒙古人的重騎兵,相較華夏此前的重騎兵,也不過是強化版的輕騎而已。
至明初時,明太祖憑著皖北的養馬場裝備出騎兵,并且發展出步騎配合的戰術,以少量的騎兵配步兵,泥腿子們一路殺敗元軍鐵騎,直到恢復燕云,并且勒石燕然,掃蕩至捕魚兒海,那是華夏文明對異族最后的光輝時刻。
明初的強盛不過幾十年,土木堡時人們都以為是王振擅作決斷,英宗輕率親征,以致京師五十萬禁軍慘敗……其實并不盡然。
在明軍主力遭遇也先部之前,先有五萬明軍邊軍慘敗,盡數被殲,后來又有成國公朱能率五萬騎兵與也先部交戰,也先部也就只有五萬人,明軍仍然是慘敗。
這只能說明,明初的步騎兼用,并用火器與蒙元騎兵的戰法,在短短幾十年間已經無效,國初時的大將,起于寒微,身經百戰,猶自血戰方能得天下,而幾十年間,那些勛貴子弟皆為紈绔,就算張玉之子張輔,朱勇之子朱能算是中規中矩,但騎兵不足是天生的劣勢,實在也非人力所能挽回。
若以完整步陣交戰,土木堡也不至于敗那么慘,什么迂回調度,沒有城堡防護,缺乏水源,其實都是外在原因。
重要原因是步兵對騎兵的劣勢,外無騎兵屏護,內部混亂,而也先部調度迅速,出擊兇猛,有漏洞就能抓住,一擊致命,方是明軍慘敗的最要緊的原因。
當是時,若明軍有幾萬漢唐的精騎,又何必到處找尋城堡屏護?在野地與敵騎會戰便是。
而至明末,不僅是漢家軍隊退化的厲害,北邊的蒙古也成了孱弱之輩,內爭不止,諸部內戰,這是表象,而真正的實際情形是馬匹退化,騎士退化。
若唐末至宋末時的蒙古,金人鼎盛時也不能掃蕩草原,蒙古騎士餐冰臥雪,轉戰千里,使強弓騎良馬,合戰時散而不亂,忽而前沖,忽而后退,騎射俱佳,又有重騎兵破陣,敵人根本無可抵敵。
至明末,曾經悍勇的騎士蛻化成了老實的牧民,使用的弓箭也成了孩童的玩具,準頭還在,勁力全無。
至于彪悍氣息,全交給了紅黃二教,從此不顧今生,只求來世。
這種頹廢的勢頭一直到清末,僧王馬隊在八里橋沖擊英軍,事后英軍撿起不少蒙古騎弓,感慨騎弓磅力低的驚人。
現時的北虜騎兵,就是用軟騎弓,且不敢近身搏殺,只敢迂回放箭,既無勁力,也無血勇,騎戰之法已經成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