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挖泥
- 明末黔國公
- 暮色下的游光
- 2248字
- 2019-03-05 12:09:58
沐忠秀的態度相當嚴厲,反而是使匠人們安了心。
在此之前,由于待遇太好,莊上的人對匠人們也相當友好,甚至這兩天每天都能吃的飽睡的暖,各家匠戶反而都不太安心。
在這種嚴厲的態度下,匠人們都知道這一次的差事要緊,也怪不得受到厚待,當下所有人都跪了下去,俱是道:“小人們一定盡心盡力。”
沐忠秀揮揮手,說道:“各人都做準備吧,先帶丁壯去砍樹。”
……
如果有人出外不歸,等他到十一月初回到石城所的時候,一定會大吃一驚。
幾乎所有的丁壯都被利用上了,在莊園內外,三百多新選的家丁和護院在不停的操練,雄壯的口號聲一直不停。
在莊外外的河流四周,則是有大量的工蟻般的丁壯在匠人們的指揮下,開始砍伐樹木,用毛驢車或是騾車,拖拉到河邊備用。
十幾個工棚一天內就立了起來,在厚賞激勵和沐忠秀的親自督工之下,所有工匠和丁壯們的效率都是極高,每一處工地都是熱火朝天的景像。
沐忠秀后來干脆下令,府中的仆婦和廚子都全部出來,在五處準備立水車的工地旁邊立下大鍋大灶,每天不斷的熬粥煮飯,同時還在四周村鎮買來大量的豬和雞,每隔三天給這些丁壯吃一次肉。
都是煮的極爛的大肥肉片子,加上二米飯,每天都是叫莊丁們吃的滿嘴流油,滿足不已。
若是別的地方,伐木未必容易,云南這種地方,卻是相當的容易。
畢竟是開發晚,人口少,伐木取薪的程度不及中原江南地方,在華夏,開發最早的地方就是陜北關中,那里已經是水利殘破,水土失衡,不要說大木頭,就算是灌木從都相當罕見了。
想回古代看青山綠水的肯定會失望,這年頭的大城市多半用木炭取暖或是石炭,到了冬天就煙氣彌漫。
而只要有密集人居的地方,山林多半被砍伐的厲害,禿頭山不在少數。
至于水土流失的陜北,自然風貌就更惡劣了。
西北重鎮榆林,半個城都在沙堆里,這種情形在北方可不少見。
只有遼東和云南貴州這樣的地方,人口密度小,原始森林保存的相當完整,自然風貌算是保持的相對不差。
作為立軸的巨木已經砍伐好了,橫放在地面上,每天都有人不停的涮油。
輻條,水斗,翻板,也是在匠人們的帶領下,由小工們配合,每天都在制作。
所需的工具不足,立刻便去附近的鎮上或是昆明城中購買。
人手是動員了一千多人,很多時候還在人浮于事,還用不到太多人手。
趁著這機會,沐忠秀下令閑著的人到河邊挖取淤泥,翻動四周沿河的田畝,把硬結的土塊打碎,覆蓋上河里挖出來的河泥。
也還好云南不太冷,這活計在江南和荊湖也是隔幾年就做一回,河流可是不亞于化肥的天然的肥料,效果極佳。
湖北和江南的農田產量高,主要就是掌握了這種翻挖河泥的辦法,每隔幾年挖一次,由于河流眾多,引水方便,河泥儲備充足,加上人煙稠密,牲口也多,肥料儲備比別的地方多的多,所以這些地方,農田產量可以最高到七石。
這個數字,和后世在現代農業條件環境下的精米畝產,已經是相差不多了。
昆明四周也有獨天得厚的條件,滇池四周有四十多條大小不同長短不等的河流,光是石城莊這里就有好幾條大河,還有十幾條較小的支流。
這些河流不光是水利,也是重要的肥料。
沐忠秀這些天對莊丁十分厚道,但不代表不叫他們做事。
雇工制就是要發揮人力,工具,畜力合力的優勢,有這種優勢,就一定要利用上。
白天二十來度的氣溫,下水足夠了。
婦人們被隔開,大量的壯丁光著身子下水,鐵鍬鐵鏟和木鍬木鏟俱是用上,將大量的河泥不斷的開挖上來。
這當然很辛苦,這活計做半個時辰人就被汗水濕透了,好在都脫光了,河水汗水混雜一處,每個人都濕漉漉的。
散發著臭味的河泥被挑走,遠處是婦人們用扁擔挑著擔子,慢慢的將這些河泥挑到遠方。
婦孺孩童們吃了飽飯,力氣也并不小,而且多半是做慣了農活的。她們將板結的土塊打碎,翻動,將河泥覆蓋上去。
農人也不蠢,這些河泥蘊含著肥力,這是人人都知道的。
往常時,一家一戶想挖也困難,現在千多人一起動手,整條河都被攪動了,大量的淤泥被挖了出來,同時還有不少魚被鐵鍬挖上岸,岸邊的人搶著把魚逮到手里,時不時的爆發出歡聲笑語。
沐忠秀騎著馬巡行各個工地,所到之處,都是仰慕和愛戴的眼神。
這位五公子過來不到十天,似乎所有人的生活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然,還是往好變好的變化……
很多人現在唯一的盼望就是水車能制成,河泥管用,來年春天不管是種豆,還是高粱,或是已經少量出現的番薯,都有希望獲得更好的收成。
滇池四周是以種植稻米為主,很多土地在秋冬時直接拋荒,一年只收一季,最多種一些能越冬的蔬菜。
也有不少人家種植蕎麥越冬,但這種作物的產量實在太低,沐忠秀考慮過,蕎麥在后世算健康食品,在此時人人營養不良的前提下,這種作物還是淘汰掉的好。
如果一切順利,沐忠秀打算在山地和邊角地大量推廣番薯種植,這種作物已經進入云南,如果歷史不改變,是要在幾十年后成為云南的主要作物,沐忠秀打算提前這個進程。
還有便是大片的良田,暮春種稻,夏季收獲,然后緊接著種麥子,這才是田地最大收獲產量,一年兩季的最好辦法。
還有就是大面積的種豆,也是春播,夏初收獲。
除了挖河泥取肥外,挖泥也可以疏通河道,更易取水。
接下來就是挖通支渠,將水引處四周鄰河的田地里去。
這是下一步的計劃,沐忠秀每天除了觀察之外,便是逐步的擬定計劃。
既然要種地,就是要專業,手一揮不可能就出現良田萬畝,這些事要一步步的來做。
這些天下來,沐忠秀已經習慣了穿布衣藍袍,在河邊田間行走時,身上也沾滿污泥,和農人不同的就是衣袍質量更好一些,還有戴一頂范陽笠來遮陽,畢竟他的身份要顧及一些形象,不能真弄的黑黑瘦瘦的,這樣回昆明時,容易為人所笑。
在田間地頭,一身藍袍,頭戴斗笠的沐忠秀,越來越被四周的人所接受和信任,連帶著氣質也越發沉穩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