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賊自西來
- 明末黔國公
- 暮色下的游光
- 2177字
- 2019-04-15 18:00:00
“賊自西來,初至約萬余人,精兵皆披甲,長兵如林,甲光耀眼,軍容之盛,世所罕見。”昆明總府中,參將袁士弘半跪于地,向沐天波稟報道:“武定,和曲,羅次,嵩明各軍州衛所,俱有義勇大社,少數苗兵未敢深入,大軍至和曲時,總兵官龍在田領兵兩千至,立旗駐營,建蓋陵陣,叛軍張旗引兵,呼嘯而攻,石屏兵巍然不動,連續一日交戰,叛軍數攻數敗,遺尸遍野。至二十四日,蒙自兵至,與石屏兵左右夾擊,叛軍數面受敵,風聲鶴唳,夾擊之時,如天崩地裂,濃煙四起,叛軍乃潰,沿武定州城自元謀之野伏尸數十里……”
袁士弘說的滿頭大汗,在他身前,沐天波神色嚴肅,但眼神中滿是輕松之色,而其余的文武大員,俱是云南的頭面人物,連困在昆明的王錫袞也被請了過來,各人的面色都有不同,但神態俱是相當的輕松。
吾必奎不僅是世襲土司,也是一員驍將,其武力過人,麾下苗兵彝兵有數千精兵,披甲的怕也有過千人。
在征伐奢安之亂的戰事中,其從元謀到會川一帶駐軍,率部猛攻猛打,打通了往川南的道路,使川兵能順利進入云貴,此功不小,也奠定了元謀兵在云南土司兵中的地位。
講陰謀,吾必奎排位肯定是倒數,講勇猛,元謀兵則是數一數二的強兵。
但此次元謀兵遇到的是石屏兵,總兵龍在田的指揮風格便是以穩重聞名,堅如磐石,不動如山。
哪怕是元謀兵如風如火如洪水,在堅韌的石屏兵和老辣的龍在田面前,俱是毫無機會可言。
諸多土司兵云集在和曲,四面八方涌過來,正面是石屏兵扛住了攻擊,吾必奎部敗退之后受到了多面夾擊,這一下就是兵敗如山倒。
石屏兵這一仗損失也不輕,受到了重創,短期之內不能再戰,龍在田已經派人稟報總府,請求直接南下折返石屏,剩下的戰事將不再參加。
沐天波已經允準了,石屏還在祿豐和蟈峨之南,與臨安府的府城相隔不遠,是云南府的西南重鎮,若石屏實力受損,外圍的那些土司人心也必將不穩,而龍在田已經替沐家效力四十年,忠枕可靠,是沐天波倚為長城的重鎮。
袁士弘的話應該是雇傭的師爺寫的正式的公稟,也是難為這個老粗將這些文縐縐的話給背了下來。
沐天波的下首坐的便是吳兆元,其也是莞爾一笑。
“若是如此。”參將張國基說道:“各處陸續前來的兵馬,土司兵,還有衛所兵,都可以令其回去了。”
沐天波有些躊躇,說道:“元謀尚未克,還是在等等吧。”
眾人知道沐天波可能是想令沐忠秀立功,近幾天來,沐忠秀一直在宜良所一帶召集衛所旗兵,匯集將領家丁,據說已經有一兩千人,且在打造槍頭等兵器,隨時可能往西進發。
若是沐忠秀能趕到戰場上,軍功自是輕易到手。
“元謀若克,”吳兆元很平靜的道:“宜令諸土司立刻率部折返,不可令其在叛區久駐。”
沐天波頷首同意,說道:“吳大人所說有理,且再待數日,應該快了。”
土司兵平亂,向來是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元謀被夷為平地是必然之事。
但若久駐,必定滋擾別處地方,萬一激起漢夷矛盾,再惹出兵變,那便是持續不斷的麻煩,是以沐天波同意吳兆元的話,認為相當的有道理。
眾人神態還是相當的輕松,這一次叛亂聲勢浩大,但不到一個月時間就差不多要被平定了,沐天波舉措應對相當合理,各家土司忠誠依舊,總府兵派出兩千人,由副將周鼎率至嵩明,又有兩千人被袁士弘率到和曲,楚雄又有兵備道楊畏知率數千人駐守,叛亂沒有蔓延太多地方,只局限在姚安府,武定和元謀這么一個方圓不超過二百里的地方。
這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云南受創不重,如果數日內再攻陷元謀,則大事底定,上奏京師之后,以京師現在的情形,應當也不會受到嚴厲的懲罰。
事實上眾人對京師的消息更加關注,李自成已經向晉北出發,所有人都在關注著北方的戰事,現在已經沒有名臣也沒有大將,榆林,山西,大同,這些地方的總兵官不是庸碌無能就是首鼠兩端的小人。
九邊重鎮自建州衛謀反之后一直遭受嚴重的損失,先是遼鎮幾乎全軍覆滅,后來薩爾滸一役和廣寧之役,宣府和薊鎮被持續削弱,幾萬將士埋骨他鄉。
再下來是連續十余年的戰事,加上清軍數次破邊,宣府大同和薊鎮都是戰區,清軍每一次入關都會令這些邊鎮遭遇嚴重的損失和打擊。
到了崇禎十四年時,最慘重的失敗就是松錦之戰,十一萬人的明軍主力加上幾萬人的輔兵和民夫幾乎損失殆盡,只有關寧兵逃出了幾千人,成為總兵吳三桂手中的關寧軍的主力。其余各鎮,很多積年的宿將,包括數名總兵,還有經略洪承疇在內要么戰死,要么投降。
這是一次最慘重的失敗,也是大明根本承受不起的損失。
名臣宿將和九邊最后的精銳在崇禎的催促下,走向了不該決戰的戰場。
會戰一般是雙方都感覺自己能贏才會打起來,清軍是主攻一方,皇太極當然覺得自己能贏,他做了詳細的籌劃,前方,后方,八旗的旗主和披甲將士,皇太極俱是了如指掌。
前方主事的豪格和多爾袞因為主持戰事不利被削爵處罰,在戰事最緊張的時候,皇太極率主力馳援,趕到錦州城外。
這是一次決戰,皇太極有著絕對的信心和了解。
而在崇禎一方,前方將士和主持戰事的洪承疇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操切的皇帝,一無所知盲目自大且限于黨爭的文官,前方將士后勤不繼,人心不穩。
就算如此,松錦之戰也是迸發出了若干亮點,清軍遭遇幾次戰敗的危機,但天命在清,皇太極和他的八旗熬了過來,大明失去了所有的邊軍主力。
在云南這里發生的事只是小事,沿著九邊重鎮往京師進發的李自成,意氣風發的順朝新主和他的二十萬大順軍,這才是決定天下大勢走向的大事。
還在宜良所瞎折騰的沐家五公子,石城所副千戶沐忠秀,根本不曾被人提起。
仿佛他和那些叫花子衛所軍,根本不存在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