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欲望社會:人口老齡化的經濟危機與破解之道
- (日)大前研一
- 1201字
- 2019-02-21 11:15:58
“異次元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效果慘淡
安倍首相若真想重振日本經濟,就應該痛快地承認安倍經濟學已經失敗,認真反省。
2012年12月,第二次安倍內閣正式成立,安倍首相推出了其經濟政策的支柱,即“安倍經濟學三支箭”。讓我們來看一下這三支箭的效果(關于安倍經濟學的失誤,我在很多場合都說過,已經了解這一部分的讀者可以略過)。
首先讓我們來看第一支箭——由安倍與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共同提出的“大膽的金融政策”。
為了擺脫通貨緊縮,黑田東彥提出“兩年內實現2%的通脹目標”。隨后為實現這一目標,日本央行開始瘋狂地從金融機構購入國債,為市場提供資金,甚至在2016年1月宣布實行“負利率”。日本央行為達成2%的通脹目標,甚至不惜采用這種危險的做法,但是效果卻很慘淡。
當初黑田東彥宣稱將在就任的兩年后,也就是2015財年內實現2%的通脹目標,但不知不覺中日本央行將實現2%通脹目標的時間推遲至2016財年上半年,之后又推遲至2016財年下半年、2017財年上半年、2017財年內……可能黑田東彥也知道按計劃實現不了,此次又把2%通脹目標的實現時間推遲至2018財年前后。
但是,黑田東彥的任期將在2018年4月結束。作為共同推出大膽的金融政策的“安倍黑田”組合中的一員,黑田東彥最終會因無法在任期內完成目標而舉白旗。
另一方面,日本央行買入的國債總額高達400萬億日元,約占日本GDP的八成。一旦日本國債暴跌,大量持有國債的日本央行才是最危險的。可以說,日本央行已經駛入危險水域。而且,對于這一大膽的金融政策,美國總統特朗普斥責日本是匯率操縱國。
那么第二支箭——“靈活的財政政策”,其成效又如何呢?同樣沒有任何成效,只是增加了公共事業而已。由于日本政府擴大國債發行從而導致國家財政惡化,而且由于公共事業項目增加,引發了勞動力不足以及建筑材料費高漲等一系列問題。
我的一位友人是建筑公司的社長,據他說,自從安倍執政后,勞動力成本和建筑材料費等前所未有地上漲,所以這一部分的預算自然也就增多了,然而這些高額預算卻順利通過了。像公共事業領域,一旦接手了項目,無論預算超標多少,委托人都得開工。綜上所述,所謂“靈活的財政政策”也不過是徒有其名,而事實上只是緩慢推進的財政支出項目。
第三支箭——“刺激民間投資為中心的經濟增長戰略”,也是沒有任何顯著成效。
2015年,日本政府通過了經濟財政運營基本方針,旨在發展經濟,實現財政健全化,具體政策為以下幾項:
·對地方機場進行調整,對于提前預約的公務機,允許其短暫停留;
·為外國留學生提供在日就職幫助;
·推進農業的“六次產業化”;
·通過擴大訪日外國人在日本購物時的消費稅免稅制度,振興日本的旅游購物業;
·通過發展IT行業及機器人產業,推動產業結構改革。
可以看出,以上幾項政策都是一些想讓各省各廳都受益的抽象政策,這之中沒有一項能夠稱得上是成功的政策。此外,從一開始就被安倍首相當作核心政策的“地方創生”和“擴大女性勞動力就業”這兩項政策,也都只是徒有虛名,對經濟增長沒有任何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