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別活成一個連自己都看不起的人
- 人生很短,你要做個有趣的人
- 王詩雨
- 11374字
- 2019-02-01 15:03:12
別卑微地低下頭來,相信你所擁有的天賦,再配上你不懈地奮斗,一定會呈現出一種驕傲的姿態,向世界展示出那個獨一無二的你。
人生前面越想省心,人生后面越不省心
每個人都向往安逸,然而,對年輕人而言安逸卻可能是一個陷阱。某一天,你很可能會發現,你一直過的安逸生活其實是一條下坡路,你的要求已經很低了,卻還是沒有辦法維持它的水準,因為這個時代的變化實在是太快了,在擁擠的潮流中,你不向前,就會退后。正如有一句名言所說:“容易走的都是下坡路。”
的確,你眼里那些難走的路,通常是難走的,在這條向前、向上的路上,你會無數次受到打擊,無數次想到退縮,還可能遭遇切膚之痛,但只有這樣,你才能收獲理想的狀態。因為難走,你會調動所有的潛能,克服遇到的困難,你受了最多的苦,自然也是最直接的受益人。你要相信,你的潛能遠遠比你對自己的感覺靠譜。有句話不是說了:“人只有在還有的選的情況下,才會感到困惑和迷茫,如果只有一個選擇,只能硬著頭皮去做,反而沒那么糾結。”
而“我不行”“我不能做”只是你讓自己退回到舒適圈的借口。雖然你不可能樣樣都行,但我們所遇到的大多數選擇與難題,都是可以靠后天的努力解決的。當你覺得自己做不好一件事時,不妨捫心自問,你有沒有做夢都在想這件事。如果你連做夢都在想怎樣把它做好,結果還是在及格線以下,你再認輸也不遲。
一個新聞系學生問名專欄作家亞當斯:“據我所知,您在每個星期要寫出五篇專欄的文章,您怎能有把握每個星期都能想出五項不同的新意見呢?”
亞當斯回答:“如果容易到有把握的程度,這份工作就沒有興趣了。正因為我每天早晨要苦心思索,所以我才會覺得自己不是白拿薪金。”
學生追問下去:“如果想不出意見呢?”
亞當斯干脆地說:“我就坐下來強迫自己動筆。”
有些人在遇到困惑和迷茫的時候,總是認為要先把迷茫解決,把所有問題想清楚了才能走下一步。其實很多時候,處理難題的辦法,就是迎頭解決難題。而且很多時候,我們一旦正視困難,就很可能發現它并非我們所想象的那樣麻煩。
人生是苦,但面對困難和問題時,我們總是要去解決的,而你的選擇無非兩個,或是迅速面對,或是暫時逃避,但遲早有一天還得解決。所以,當你迷茫了,不知道該如何選擇時,就選擇難走的那條路吧。敢于選擇難的那條路不但是勇氣的表現,也是理智的權衡。
生活都是你自己的選擇和你努力的結果,如果你選擇了容易走的那條路,那么你也只配擁有目前你所擁有的一切,因為你連苦都不想吃,還有什么可以抱怨的?就像王小波在《青銅時代》中說的:“永不妥協就是拒絕命運的安排,直到它回心轉意,拿出我能接受的東西來。”
所以,當你面對困境的時候,先解決最難的問題吧,最難的解決了,剩下的就好做了,它足以給你信心與愉悅的心情。就像找工作這件事,你可以選擇朝九晚五的工作,也可以選擇有挑戰性的工作,只要你的內心感到滿足,喜歡和認可這份工作,選完了之后,也不去后悔,那就投入激情和努力,最怕的就是,一切都是你自己選擇的,最后卻還在抱怨。
你不是患者,但卻得了拖延的病
隨便打開一個平臺,類似“兩周瘦10公斤”“21天練出馬甲線”的“速成大法”簡直就是滿天飛,這些“大法”好像傳遞著一個信息:好身材是唾手可得的,花不了你多少時間。于是很多人照做,兩三周后坐等結果,可是腿沒有細,馬甲線沒有出現,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你有沒有特別想做某件事,卻一直遲遲沒有開始?比如,跑步、瑜伽、旅游、開家小店,甚至養成某個好習慣……雖然有的心愿已經在你胸口壓了好幾年,也并不需要花費昂貴的時間成本或金錢成本,然而它始終只是心愿或者夢想,你有沒有想過到底是為什么?
老趙單位有兩個同事是名副其實的健身愛好者,風雨無阻,周圍幾個同事在這兩位的刺激下,也一直想加入健身大軍,只是因為這樣那樣的理由而遲遲沒有開始,要么是一個人懶得辦健身卡,要么是健身場所離單位太遠、不方便。巧的是,老趙單位樓下新開了一家健身房,開業優惠酬賓,辦一年贈半年。
其中兩位同事覺得是時候開始自己的健身生涯了,健身房就在單位樓下,只要高興,中午休息都可以去運動一會兒,就毫不猶豫地辦了卡。有一位還信誓旦旦地說:“我要每天去健身。”自此人生應當不一樣了吧?只要開始健身,不但可以練出好身材,還可以變得更健康、更陽光,簡直是正能量滿滿的活法。可是,時隔一年后,據老趙說,其中一位一共去了五次健身房,而且包括辦卡那次,另一位,一次都沒去過。
你肯定會非常驚訝,健身房不就在單位樓下嗎?為什么連一次都沒去呢?不少人在開始健身之前總會先來一番心理建設,另外,還需要個啟動儀式,買好漂亮的衣服,做個完美的計劃,找到互相監督的伙伴,躲開加班,避開生理期,等等,結果等到身材走樣了,健康亮紅燈了,還是遲遲沒有進展。報了吉他班,一共才上了幾節課;報了日語課,壓根兒沒學幾次;想好好跑步,買了雙高檔跑鞋,跑了兩三次,就被束之高閣。其實,有沒有健身并養成習慣,與你是不是辦了健身卡和健身房離你家的遠近,真的一點兒關系都沒有。那么,是懶,還是沒毅力?抑或是懶加沒毅力呢?很多時候,我們想要放棄的理由實在是太多了,沒時間、沒心情、沒人陪,而這些理由的滋生速度又特別快,遠快過健身回報給我們各種好處的速度。所以,當獎勵不夠快、不夠大時,我們很容易就放棄。
可以說,在健身的路上,有兩件事兒特別難,一個是開始,一個是堅持。而無數人卻被拖延癥所誤,始終無法邁出第一步,更無法堅持下去。逃避問題雖然會讓你暫時過得比較安逸,但是卻會把你拖入更大的焦慮和痛苦之中。
再講個正面的例子。
有位男子,年輕、帥氣、修養好,然而天妒英才,二十幾歲時不幸遭遇一場車禍,失去了一條腿,可是這位男子在身體恢復好了以后卻游遍了數十個國家。他說以前就一直喜歡旅游,總覺得時間有的是,隨時都可以去,結果并沒去過幾個地方,然而直到失去了一條腿后,他才不再拖延,毅然拖著另一條腿上路。隨時可以去,他卻一直沒去,恰恰是沒腿之后,去的地方才更多更遠。
聽了這個故事,是不是有種無地自容的羞愧?在你身上那些想做而沒有做的事情,除了可以證明你是個懶惰鬼之外,什么也證明不了。
如果你真的很想做一件事情,那就痛快地列出一個詳細的計劃。比如,你想去江南轉一轉,可以先查查驢友的旅游攻略,一旦時機成熟,盡管拿起背包出發。執行力越差的人,越需要一個這樣的計劃。
當然,做這件事情之前,你得先發自內心地問問自己:這件事情,我到底是想還是不想?比如,看到別人在朋友圈天天發一張自己做的早餐,垂涎欲滴到躍躍欲試時,別忘了,人家做這頓美味的早餐之前可是做了不少功課,準備各種食材不說,還得起個大早,即使開了油煙機,也會煙熏火燎。所以不妨找那些你“羨慕的人”聊一聊,如果無法接受付出辛苦的一面,那就拋除妄念吧。
也許你的借口又來了:“一大堆待辦的事情就放在眼前,心里急死了,啥時候才能完成呢?還不如看看電視、刷刷微博舒服。”如果你把一件事情想象得很難,結果就會越想越難。比如減肥,有的人一想就是兩三年,卻一直沒有行動,總覺這事兒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結果越想越難。其實,只要堅持足夠的運動量,練出好身材、好身體是不成問題的。很多事情如果不是親自去嘗試,只會覺得太難太難,然而事實證明,它比想象中簡單好多。再說健身讓我們的身體和意志都變得如此精良時,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去堅持呢?
面對一件讓人退縮的事情,無論你心里有多么不情愿,無論你心中有多少畏難情緒,都請直接面對問題。如果實在無法鼓起勇氣去面對,那就告訴自己先堅持十分鐘試試,如果仍然堅持不下去再放棄。而真實的情況往往是,一旦開啟了新的狀態,就很容易越干越帶勁,根本停不下來。
你還沒真的努力過,就輕易輸給了懶惰
在我們身邊有這樣一些人,他們總喜歡給自己定一個巨大無比的目標。沒錯,人有遠大的夢想是件很不錯的事,但是這些人在定目標的時候還另外給自己鋪了一條懦弱的退路——“既然目標那么高,沒實現也不會有人怪我吧?”然后邊喊苦喊累邊拖拖沓沓,目標就這么隨隨便便地放棄了。可是當你問起他們的時候,他們又會找出各種冠冕堂皇的借口,卻始終無力承認自己的懶惰。
也有這樣一些人整天埋怨說:“我努力掙錢有什么用?再怎么努力也比不上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富二代。”懷著這種說辭的人對自己的生活往往并不滿意,但是又不愿意直面慘淡的人生。見別人辛苦工作獲得晉升,就覺得對方肯定送禮拍了馬屁,渾然忘了自己工作起來是如何地推三阻四、遲到早退。見別人奔波受苦、熬夜苦讀,就心滿意足于自己的安享平淡,然而,那些你以為輕而易舉的事,哪一樣不得費盡心思拼了命去奮斗?其實這些都是懶惰者的說辭。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有懶惰的時候。明知道鍛煉身體很重要,還是懶得行動,整晚坐在沙發上做手指運動:刷手機、按遙控器。許多人的新年計劃都很意氣風發:早睡早起、不拖拉、戒煙……但不久就發現,只是又一次美好的愿望。
多數人天生是懶惰的,一旦開始遇事推托,就很容易再次拖延,直到變成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慣。雖說一部分人有著宏大的目標,但也缺乏執行的勇氣。懶惰最具破壞性,也是最危險的惡習,它使人喪失進取心。習慣性的懶惰者更是制造借口與托詞的專家,他們常常把“事情太困難、太昂貴、太花時間”等種種理由說得合情合理。
翻開治愈系書籍,我們經常會看到這么一種理念——人生不是一場比賽,你犯不著跑那么快,那么急著趕路,而錯過了沿途的風景,人生,重要的是過程,不是結果。可是,你知道嗎?這些話都是說給失敗者聽的,只是一種安慰,僅此而已。
人生,怎么可能不是一場比賽?為什么喬布斯創辦了蘋果公司而不是你?為什么阿里巴巴的創始人是馬云而不是你?很簡單,他們都是人生這場比賽的優勝者,早早地就跑到了你的前面,而你還在踩著自己的影子詩意漫步。
人生說白了就是一場優勝劣汰的比賽,而你什么都沒干,就什么都想放棄,你以為一動不動活得像個雕塑,就可以贏得掌聲嗎?誰都知道懶散很舒服,年輕的時候,你大可隨著性子舒服,可是當你年老的時候,當大家都捧著一杯清茶曬太陽,或許,你還在為自己的一日三餐而忙碌。懶惰即意味著你放棄了對生活的掌控。而那時,時光終會給你一記響亮的耳光。
其實,最關鍵的因素還在于自身。如果你存心懶惰,自然能找出成千上萬個理由來辯解為什么事情無法完成,而對事情應該完成的理由卻想得少之又少。雖說許多人也深知懶惰的危害,但依然在渾渾噩噩中得過且過,許多本來可以做到的事,都因為一次又一次的懶惰拖延而錯過了成功的機會。沒有行動,懶惰就會生根發芽。時間越長,根就越深,到時候想站起來就是件很困難的事了。
那么,聰明的人又是怎么做的呢?他們會在下班后去健身、跑步,學一門樂器,學一些技能上的拓展,他們會在周末去圖書館看書,了解最新潮的高科技,了解自己行業的最新信息。一份工作,他們能踏踏實實做個好幾年,但與別人不同的是,他們一直在學習,在進步,技能越來越純熟,眼界也越來越開闊。
而那些浮躁的人在短時受了某種刺激后,猛然有一天,就會幡然醒悟一次,“啊,這么久了,我竟然沒什么作為,也沒有什么進步。”然后下各種決心,可是等熱度過了,又會回到原來的生活軌跡。如此循環,他們的生活并無太大的變化,卻一直在抱怨中活著。
人生所有的遺憾,都源自你的懶惰。今天的成功,取決于你昨天的努力。今天的失敗,完全是因為你昨天的懶惰。可以說,世間所有事都敵不過一個懶。如果一個人能夠克服人性中的懶惰,這個人是很可怕的,意思是說,他基本上可以成就任何事情。因為,一個從骨子里不懶惰的人,更愿意去嘗試任何方法,在行動上也比別人積極。而成就一件事,不管你想得多好,不就是需要行動嗎?在相同的條件下,行動多的人,自然機會也就多很多。
你本可以選擇相信自己,卻偏偏征求別人的意見
很多時候,我們每個人總是習慣于聽從別人的安排,遇到問題也總是直接從別人那里獲得幫助,可是,別人的建議只屬于友情提示,你才是自己人生的真正導演。
一位年輕的文學愛好者苦心撰寫了一篇小說,請作家點評。因為作家的眼疾犯了,年輕人便將作品讀給他聽。讀到最后一個字時,年輕人停了一下。作家問他:“結束了嗎?”
年輕人聽了,閃電般地揣摩起這句話:聽作家的語氣,似乎是意猶未盡,還在渴望下文?于是,他的激情瞬間被煽起,立刻靈感噴發,說道:“沒有啊,下部分更精彩。”之后,他以自己都難以置信的構思敘述下去。
當年輕人讀到另一個段落時,作家又似乎難以割舍地問:“結束了嗎?”年輕人心里琢磨著:作家一定覺得這部小說實在是太勾人魂魄了,簡直叫人欲罷不能。于是,他的創作激情再次被點燃,不可遏止地一而再,再而三地接續、接續……最后,電話鈴聲驟然響起,打斷了年輕人的思緒。
電話是找作家的,看樣子很急迫,作家匆匆準備出門,并對年輕人說:“其實,你的小說早該收筆,在我第一次詢問你是否結束的時候,就應該結束。何必畫蛇添足?果斷可是當作家的根本,否則拖泥帶水,怎么去打動讀者呢?”
聽了這番話,年輕人追悔莫及,覺得自己的性格就是過于受外界左右,恐怕不是當作家的料。不久后,這位年輕人又遇到了另一位作家,當他羞愧地談及這段往事時,誰知作家驚呼道:“你的反應如此迅捷,思維如此敏銳,編造故事的能力又如此強,這些正是成為作家的天賦呀!我相信,你的作品一定會脫穎而出的。”
人這一生,有著不同的機會,會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他們的言行難免會影響到我們的自我判斷。而遇事沒有主見的人,就像墻頭草,沒有自己的原則和立場,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會干什么。雖說凡事都很難有一個統一的定論,誰的意見都可以參考,但是永遠也不能代替你自己的主見。更何況我們在聽從他人的同時其實也是一種自我的喪失。
每個人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都是帶著人類與生俱來的、最偉大的智慧而來,然而慢慢長大后,種種“教化”卻讓我們忘卻了那些智慧,反倒學會了用所學的“知識”否定自己看到的事實。久而久之,外界的規則、他人的標準取代了我們的本能,成為測度自己的新標尺,遇到問題時,也不習慣自己尋找解決的辦法。
其實,只有你自己能對自己的命運負責,自己的命運需要自己抉擇。如果去問別人,這么做好還是那么做好,這個答案是不靠譜的,也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主見好比是一位導師,可以為站在人生十字路口和關鍵時刻的你指點迷津。當然,你覺得選擇這個好,你就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這就叫“愿賭服輸”。
生活中,很多人總是一味地從眾,不能看清自己的狀況,不去考慮做的事情本身是否正確,缺乏自己的判斷和主見,結果讓別人牽著自己的鼻子走。事實上,一個人要有主見,具備判斷是非的能力,才不會被別人的意見所左右。正如愛因斯坦曾說過的:“學會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比獲得知識更重要。不下決心培養思考習慣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樂趣。”
人這一生,總有一些事情需要自己做,甚至連至親的人也無法替代,更不能替代。所以,追隨你的熱情、你的心靈,不要活在別人的輿論中,靠自己的腳走路,自己的腦袋思考。總有一天,這將打開你心靈的枷鎖,讓你重新做回真正的自己,那個簡單而強大的自己。
別再拿命運不公說事了,只是你自己太弱
有個小伙子,人不錯,什么都挺好,就是特別喜歡抱怨。無論走在路上,還是見客戶,或是去哪里玩,只要有他在場,就少不了抱怨,仿佛他去了哪兒,哪兒都不順心,哪兒都會遇到一群人渣。小伙子最愛的論調就是懷才不遇,說起工作,他都會跺腳罵娘。不是領導有目無珠,就是同事搶他風頭,畢業幾年,換了好幾份工作,也沒找到適合他的。而他總掛在嘴邊的話仍然是,不是自己不行,是周圍人總是排擠打壓他。
有個年輕姑娘,戀愛經驗豐富,坦白地講不如說是分手經驗豐富。每次分手后姑娘都要把前任數落個狗血淋頭,不上進、不愛干凈、不懂浪漫、控制欲強,列舉一堆,說到底,都是對方的一百個不是,她最愛說的就是“要不是這些前任把我耽誤了,現在早就嫁人生子了”。似乎她的慘痛史可以哭給全中國十好幾億人聽。
我們一定聽過很多人說自己活得多委屈、苦惱、煩悶,自己的人生哪兒哪兒都是坑,仿佛整個世界都負了他們。他們最愛在生活中傾情出演受害者、弱者這類苦情角色,又常常入戲太深。自己的工資不高,是因為這個行業的整體工資水平就低;自己沒晉升,同事升了,還不是因為同事托了關系;談個戀愛吵吵分分從沒消停過,一味責怪男(女)朋友不上進。在這類人的眼里,好像所有人生下來的使命都是給他們使絆子,好像全世界都與他們為敵。過得不好,永遠都是別人的錯。
如果一個人總是懷揣著這種受害者的心態,就會逐漸擴大自己所遭受的不公平,讓自己真正成為一個受害者,迷失在抱怨和自憐的恐懼中。生活已經夠艱難了,大家都本能地想要聽到振奮人心的好消息。只是一味地吐苦水,估計誰都不會再有耐心聽下去了。雖然郁悶的時候需要找人傾訴,但傾訴太多負能量誰都扛不住,而你可能也成不了什么大事。
一個人在他年輕的時候,難免有困惑,難免有抱怨,但是你說的苦根本不叫苦,因為你有選擇的機會,有失敗的資本。老了以后吃的苦才真叫苦,比如你到了60歲,貧病交加,這才是真苦。更何況你覺得那些看上去很好的人,他們的生活就一定沒什么迷茫和煩惱的事嗎?他們天生注定就是幸運兒嗎?事實上,每個人都是一樣的,只是別人的苦沒說出來,沒讓你看到罷了。
有這么一個名人,他的本職工作是廣告公司總監,作品曾多次獲得過克里奧大獎,不僅如此,他還是一名電臺主播、寫手、心理催眠師、心理咨詢師。你可能覺得不可思議,這樣的人無非是自我吹噓,但你不知道,他從沒有半夜三點之前睡過覺,他幾乎日日更新自己的文學作品,一更就是大幾千字。然而,他卻從沒有跟別人說過自己多么辛苦,也沒有跟別人說過周圍人誰不好。
你可能會說,這樣的生活太拼了,壓根兒就不是你想要的,而且這種活法對身體也不好,但這就是這種人的夢想。我們可以猜想一下,這樣的人也一定都經歷過那些讓人消極、倦怠、心里不爽的人和事,但是他們卻沒有把抱怨當口號一樣喊,我們只看到了他們多年積累的作品逐漸被眾人所知。
如果你還有一點點上進心,有自己的追求,那就請從現在開始為自己的生命負責,別讓你的青春浸泡在抱怨和傾訴中。靠關系上位的同事,是不是確實有一些你不具備的能力?女友棄你而去真的是因為她嫌貧愛富,還是因為對你的不求上進感到失望??如果你不能嘗試用這些新的思維填滿你的頭腦,那么你的抱怨永遠不會停止。如果你不再糾纏這些問題了,并且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就不會陷入受害心理的囚籠,并且朝著連自己都能被感動的日子邁進。
人的一生真的很短,但是把一件事情放在一生里,時間還有很長。如果可以,不妨試著把一些事情放在更長的時間維度里去審視。在等待破繭而出的日子里,不要著急,不要沮喪,而你所有的堅持和努力,都會在自己的成長中刻下印記。無論結果是什么,我們終將成為更優秀的自己。
不要輕易給自己下結論
我們會經常性地聽到身邊的朋友說,覺得自己什么都不擅長,什么都不會,不知道以后能做什么。說完眉頭一皺,抬頭45度望天,一副對未來很擔心的樣子。
V姑娘是一個剛畢業的實習生,性格開朗,大方得體,大學時經常參加一些輕松有趣的社團活動,學習成績不錯,人緣也不錯。但是當她從優渥的大學環境來到自力更生的職場生活后,不是和同事相處不和諧,就是工作跟不上,自然得不到領導的賞識,漸漸地,V姑娘開始質疑自己的一切。
最終,就在她收到辭退信的那一天,更加覺得生無可戀,于是便起了輕生的念頭。幸而在現場人員的盡力挽救之下,她并沒有出多大的事。
在身邊總是不乏這樣的人,他們整日悶悶不樂,覺得自己的生活沒有意思,覺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甚至連養活自己都很困難。于是他們開始往消極的方向挪步,并且越走越遠,越來越偏離青蔥歲月里的豪情壯志。
類似V姑娘這樣的人,總是不在少數。
小Z最近常常嘆氣說完不成領導布置的任務,雖然自己各方面都懂一點,但卻沒有優勢長處可言,她覺得自己很沒用,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她甚至開始擔心自己到底能不能在這社會上立足。因為這樣的懷疑,以致她最近都沒什么食欲,整個人看起來病怏怏的。
比她略大幾歲的一位鄰居大姐,勸她多補一些維生素C。沒想到小Z一看到她就哭了,完全是小女生那種無助的哭泣。
大姐是個熱心腸,小姑娘們有什么煩心事總喜歡跟她傾訴。得知小Z的情況后,大姐說,你不妨試著在一張空白紙上列一下自己的優點和缺點。
小Z擺出一副苦瓜臉,自嘆就是一條咸魚,哪兒還有什么優點。
大姐卻二話不說拿起手邊的兩張紙,一張遞給她,說:“來,你來寫自己的缺點。”一張留給自己,“我來給你補優點。”
十幾分鐘之后,小Z的紙上寫著“拖延、沒有主見、亂花錢、不愛運動、身體虛弱……”林林總總,足有12條缺點,堆積起來就是一個完完全全的失敗人生啊。
而大姐這邊卻寫了二十幾條的優點:“細心溫柔、待人真誠、愛笑、愛干凈、房間整理得好、蛋炒飯做得好吃、敢一個人到外地打拼、皮膚好、化妝技術一流、穿衣品位好……”
當小Z看到大姐手里的那張紙的一瞬間簡直驚呆了,她從來沒有意識到自己居然會有優點,而且優點比缺點還要多。
有些事情你越想就會越陷越深,越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這是因為你把注意力都放在你的缺點上了,你想到的是什么,你看到的就會是什么。很多姑娘在描述自己時,最先想到的往往是自己臉上的雀斑、痘痘,還有皺紋。而周圍熟悉她們的人卻認為她們五官清秀,根本沒有聚焦在她們的這些細微缺陷上。其實有時候你不必為自己的這些外在缺點太糾結,在別人眼里或許那都是不值一提的“點綴”罷了。
很多時候,我們常常是看著別人的風景卻不懂欣賞自己的美麗。當一個人把自己的缺點無限放大,自然看不到自己的價值所在,也就苦惱得不能自拔。而一個自己都看不到自己魅力的人,別人怎么能欣賞你呢?其實自己眼中的自己,和他人眼中的自己總是有著差別的。你覺得自己不學無術,一無是處,在別人眼里你也有自己的閃光點,有可圈可點的可取之處。
其實人都是在歷練中慢慢成熟的。經歷得多了,心就堅強了,路就踏實了。你現在的付出,都會是一種沉淀,它們會默默鋪路,只為讓你成為更好的自己。只有學會欣賞自己,才會發現屬于自己的美。所以,在最好的年華里,千萬不要辜負最美的自己。記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了不起。你的優秀,不需要任何人來證明。
累,是因為你能力不夠,想要的又太多
小艾是個自尊心很強的女孩,從小就是那種“別人家的孩子”,學習成績好,長得漂亮,只要有小艾在,總會遮住其他女生的光芒。高中畢業后,小艾去了上海一所大學讀書。那時她已經是學生會主席,躊躇滿志,跟同學聊天,也是暢談自己的宏圖大略,說一定要在上海闖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
小艾屬于那種不甘心的人,她說她要做尖子生,要拿獎學金;她說她要在上海立足,要做事業上的女強人;她說她要靠自己闖下一片天,這樣才不會辜負別人對她的期望。所以她越來越忙著學習、參賽。
畢業后,昔日同窗久未聯系,大家一直以為她在為自己的未來打拼。后來,才知道她又回到了最初的地方。閨密忍不住問小艾:“是什么消磨了你的斗志?”她卻悶悶不樂地說:“上海生活太累,壓力太大。每天上下班要擠地鐵,一個月的工資還不夠買一平方米的房子,還要加班加點爭業績……”
可是,就算離開了上海,沒有了生活壓力,小艾依舊悶悶不樂。因為她面臨一個兩難的選擇,一方面想要逃離那種壓力,另一方面又懷念那里的繁華。有天晚上她做了一個夢,夢到自己在外灘看夜景,好像又重新回到了剛去上海時的那段時光。
生活真的很吝嗇,很少給人以兩全其美,有得到就會有失去。小艾之所以會悶悶不樂,是因為她想得太多。可又擔心做了決定后,萬一得到的不是自己想要的,又不舍得放棄另外一個,所以才會掙扎,才會迷茫。
很多時候,我們就是因為想要的太多,卻又沒有得到,所以才會心有不甘。當你希望在繁華的不夜城過著舒適的生活,卻又不愿竭盡全力去拼搏時,自然離想要的生活漸行漸遠。我們當中的很多人常常是一邊羨慕別人豐富多彩的生活,一邊又自怨自艾,卻從未真正想過為什么自己會成為現在的樣子,以及如何改變現狀。
生活不會什么都給你,特別是你一點功夫都不想下的時候。世上沒有白享的福,也沒有白吃的苦,只有沒下夠的功夫與沒堅持下去的勇氣。而功夫下到了什么地方,努力放在了什么地方,都是可以直接看得見的。別總是問生活給了你什么,而要問問自己付出過什么。
當然,也有很多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覺得自己好忙好累,需要社交、需要長見識、需要放松、需要吃好喝好,還需要工作好、賺錢多,愛好還得豐富點,這樣的日子時間明顯不夠用,這該怎么辦?又該如何平衡呢?其實,根本沒法平衡,無論是誰都平衡不了,因為你想要的太多了。
貪心是件很可怕的事情,它會讓你的欲望像泡了水的海綿,變得又沉又重,以至于你無法掂清它真正的重量。好多時候人要明白自己的位置,記住自己的夢想與堅持。很多人之所以過得很幸福,只是因為他們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同時也找準了自己的位置。
生活就是這樣,上帝準備好過完一輩子才讓你得到的事情,不可能積攢到30歲以前都給了你,如果真有這事兒,那么后面一定沒什么好事兒還能等著你了。
你所謂的奮斗不過是用來感動自己的
在我們身邊一定不缺這種人,他們經常自詡自己多么的辛苦、多么的不容易,這種人好像生怕別人不知道似的,如果別人沒有給予贊美和同情,又會感覺全世界就他最苦、最累、最委屈。
比如,去圖書館學習,先裝模作樣在朋友圈打卡,拍張筆記本封面,再配一句雞湯味十足的點評,然后坐等點贊。但他哪里投入了?全程一直不斷地翻手機,或者頻繁接水、發呆,根本沒把心思放到學習上。
比如,去實習,做的其實是很簡單的工作,但老是跟朋友抱怨每個月一千多的工資多難拿,搞得自己苦極了,活生生一個自強不息的主角。
這種人常常愛說自己已經很努力了,每天花多少個小時做工作,熬夜看書看到天亮,多久沒有出去玩,多久沒有放松。可以說,他們的努力,簡直都快把他們自己給感動慘了。
“努力累嗎?實話實說。”“當然累啊。”可是聽起來好像挺苦的故事背后,真相又是怎樣的呢?這種人做事根本沒有怎么投入,但總要先宣告全世界“我很努力”,等不及要聽別人的夸贊。
這真是一個浮躁的年代。很多人總想武裝出一副刀槍不入、越挫越勇的勁頭,可心底里又特別怕苦,特別想繞過苦,直接嘗甜頭。他們遇到挫折或失敗的打擊時,一方面急切地想獲得外來的贊同和認可,另一方面又極易陷入自我感動和自我同情。可是,別人對你的認同和同情,除了能帶給你一點心理安慰之外,又能改變什么?如果你總是寄希望于他人能同情自己或伸出援手,只會讓自己變成懦夫,失去奮斗的動力。
真正的努力,不是讓你通宵一夜把一周的工作做完,不是讓你一個月減多少斤,也不是因為你的拖延導致最后一刻的效率飆高。真正的努力來源于一個人的內心深處,就是對那些無法即刻獲得回報的事情,依然能夠保持十年如一日的熱情與專注。
這種人就是歲月中越變越好的那種人,他們一旦選擇了一個正確的方向,就會以一種正確的、智慧的方式緩慢但平和地前進著,他們所有的付出不是給別人看的,而是為了自己內心真正的追求。而這些有價值的付出,也一點一滴變成了他們真正的能力。
很赤裸裸,對嗎?但這就是現實,這個社會只想看結果,過程只能留給自己。永遠不要同情你自己,只有積極地去反省和總結失敗的原因,對自己進行鞭策和批判,才會走出懦弱的心理陷阱。就像卡爾維諾說的:“這些年我一直提醒自己一件事情,千萬不要自己感動自己。人難免天生有自憐的情緒,唯有時刻保持清醒,才能看清真正的價值在哪里。我們每人都有別人不知道的創傷,我們戰斗就是為了擺脫這個創傷。”
奮斗不是吃了點苦或受了點委屈,就整天嚷嚷著“為什么我活得這么苦這么累,卻得不到別人的認可與同情?”如果你沒有嘗試過,就不該說做不到;如果你沒有真正努力過,也不該陷入自我同情與自我感動。人最怕的就是從不踏踏實實地努力,受一點傷就要喊痛,流一點血就要驚天動地。不自知亦不努力,不努力卻又不滿足。
反而是那些真正要去遠方的人,會一言不發地、隱忍地撥開通往遠方的路上必經的荊棘叢,而不是每天拎著吃過的苦,四處討掌聲。生命有它自己的蟄伏期,靜下心來努力,比發朋友圈求贊重要,比自我感動重要,比嬌滴滴地喊痛重要。
一個人能否成功,往往取決于他能否戰勝自己的軟弱,而不是給自己理由,讓自己倒在地上爬行。人一生中,最難做到也是最有意義的事莫過于,當你認識到自己是一個凡人的時候,還能去努力奮斗,有能力選擇自己想要過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