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不吃飯,媽媽怎么辦
- 親親寶貝
- 2225字
- 2019-02-22 10:33:35
帶孩子一起買菜,給予孩子食物選擇權
名言點燈
勞動永遠是人類生活的基礎,是創造人類生活和文化幸福的基礎。
馬卡連柯〔蘇聯〕
現在的家長越來越重視孩子的學習,每逢周末,孩子不是在補課就是在上特長班。獨生子女受到家長的過多呵護,更是很少參與家務勞動。家長包辦、獨攬家務活,使得越來越多的孩子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四體不勤,五谷不分”顯然已經成了孩子的常態。這樣的教育模式造成了孩子的書本教育與實際生活的脫離,不利于孩子今后的成長。
有這樣一個故事:老師問學生大米是從哪里來的,學生回答在超市買的;老師再問超市的大米是從哪里來的,學生回答從批發市場買的;老師繼續追問,學生啞口無言。這個故事在我們看來十分奇怪,甚至會讓我們發笑。但如果一直按照上面的方式管理、教育孩子,我們的孩子將來也會成為這個故事中學生的一員。
安逸的生活環境導致孩子出現了偏食、挑食等不好好吃飯的現象,要糾正孩子的這種行為,家長可以從帶領孩子做家務活做起。有人說“家長不挑食是因為買的菜都是自己愛吃的”,那么為了讓孩子不挑食,家長就可以帶領孩子一起去菜市場或者超市買菜,給予孩子一定的食物選擇權,從源頭上避免孩子出現偏食、挑食等想法,也可以培養孩子參與家務活動的意識與能力。
一例一析 要找這樣的
慶慶3歲的時候很挑食,這也不吃,那也不吃。雖然媽媽變換了多種菜式,慶慶還是吃了一口就不想吃了。有一天,媽媽帶著慶慶去超市買菜,慶慶看到這么多新鮮的蔬菜很興奮,媽媽在挑菜的時候慶慶也會跟著挑,雖然挑得不好,但是媽媽沒有責怪慶慶,而是告訴他應該怎么挑選蔬菜,并讓他照著一個樣本去挑。當天晚上雖然是同樣的飯菜,但是慶慶吃了很多。后來,慶慶經常會跟著媽媽一起去買菜,有時候媽媽也會讓慶慶自己決定買什么菜,漸漸地,慶慶不挑食了,每頓飯都吃得有滋有味?,F在,5歲的慶慶身強體壯,成了孩子眼中的“大力士”。
帶著孩子去買菜是生活中十分常見的一件事,但是很多媽媽都是讓孩子在旁邊看著,如果孩子想要幫忙,媽媽就會立即制止。媽媽的這種行為會打擊孩子參與的積極性。而案例中的慶慶媽媽不僅沒有制止慶慶的行為,反而循循善誘,幫助慶慶逐漸理解并掌握了挑菜的方法,讓慶慶產生了自豪感與成就感,并因此而改變了以往不好的飲食習慣。這是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的。
孩子是需要鼓勵的,當他們第一次做某件事的時候心里會很忐忑,這時如果父母看孩子做得不好就批評孩子,那么他們的自尊心與自信心都會受到打擊,他們也就很難將這件事繼續做下去;而如果父母對孩子的行為給予肯定與鼓勵,他們就會十分滿足,并會更加積極地幫助父母做其他的事情。因此,在教育孩子時,我們要給予足夠的耐心與愛心,讓孩子可以健康、快樂地成長。
跟媽媽去買菜
一天,幼兒園老師給孩子們布置了一道生活作業題,讓孩子跟著家長一起去買菜,并選擇其中的一種或兩種,說一說買的菜可以做成什么菜,味道是什么樣的。這天,媽媽下班回到家,芳芳就跟著媽媽一起去買菜。在樓下的菜市場里,媽媽讓芳芳選擇要買什么菜,芳芳看到五顏六色的蔬菜不知如何選擇。媽媽告訴芳芳:“紫色的是茄子,綠色的帶刺的是黃瓜,紅紅的、尖尖的是辣椒……”最后,媽媽與芳芳共同挑了幾樣菜回家了。以往芳芳是不吃黃瓜的,但是當天晚上媽媽做了一個涼拌黃瓜,芳芳竟然主動吃黃瓜了。去菜市場見到了多種多樣的蔬菜,芳芳的作業完成得很好,也得到了老師的表揚。
孩子偏食、挑食、不吃飯是常見的現象,家長不用過分擔心,但也不能完全地聽之任之。有些孩子對陌生的事物的恐懼要多于好奇,這也就使得他們不愿意甚至是不敢嘗試新的食物,而媽媽帶著孩子一起去買菜恰恰可以打消孩子心中的疑慮,讓他們對餐桌上的飯菜感到心安。
3~6歲的孩子在幼兒園學習的不僅僅是基本的文化知識,老師還會教孩子認識生活中的動物、植物、蔬菜、水果等,但是教學的過程大多是與實踐脫離的,而家長帶著孩子去買菜,恰恰可以讓孩子在買菜的過程中得到實踐,使得孩子的學習與生活可以完美地融合,培養孩子的綜合素質。
給媽媽的話
當孩子不吃飯或者不吃某樣菜時,很可能是他對這個菜有偏見。比如有些孩子不喜歡芹菜,有些孩子不喜歡土豆,對于孩子的偏見,媽媽可以通過簡單的介紹來改變孩子對這些蔬菜的看法,比如告訴孩子:吃芹菜可以提高免疫力,讓人少生病;土豆營養豐富,有的國家還把土豆作為主食等。要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讓孩子更好地參與家務勞動,在買菜環節媽媽可以這樣做:
1.教孩子認識蔬菜
孩子的認知能力是不斷發展提升的,而在生活中學習是主要的方式之一。媽媽在帶著孩子買菜時,對于孩子提出的問題要積極地回答,也可以適時地讓孩子多認識幾種蔬菜。比如前一天做的菜是魚香茄子,那么媽媽就可以指著茄子告訴孩子:“昨天咱們吃的魚香茄子就是用那樣的茄子做的?!蓖ㄟ^這樣的生活化教育,孩子會在不知不覺中認識到更多的蔬菜,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孩子偏食、挑食的習慣。
2.教孩子怎么挑菜
孩子想要幫助父母分擔一部分事情,于是在父母做一些事情的時候,孩子經常會摻和進來。媽媽在挑菜時孩子也會學著媽媽的樣子挑,那么媽媽就可以告訴孩子應該怎么選,讓他們在做事之后也得到一份成就感與榮譽感。而且,孩子自己參與買菜挑菜的過程,他們會覺得自己挑的食材與眾不同,吃起來更是有滋有味。
3.教孩子制作表格
為了讓孩子每天都有進步,媽媽可以與孩子共同制作一個表格。表格上可以寫孩子每天認識的蔬菜、吃的菜的名字,以及做的其他家務活。這樣具體的表格會讓孩子看到自己的進步,從而起到激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