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褪色的經典——徠卡M3型相機
“經典”一詞對于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理解,但是在徠卡相機的歷史上,不論是相機的使用者還是收藏者,對經典相機的認同應該是基本相同的,那一定是徠卡M3型旁軸相機(圖1)。
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洗禮,徠卡公司是少數幾家在德國本土沒有遭到破壞的工廠,這就保留了戰后恢復生產的基礎。徠卡公司于1954年正式推出了徠卡M3型旁軸相機,它的上市對徠卡乃至世界相機生產都有著重大影響。首先,它開創了M插刀口鏡頭相機的先河。我相信戰爭對這一革新有著一定的影響,由于在此之前,相機鏡頭均為螺口鏡頭,在更換鏡頭時比較費時,而插刀口鏡頭的更換就非常便捷,這樣就能更好地適應瞬息萬變的戰場環境。
其次,過片扳手的改進也使得在拍攝照片中的銜接變得更快捷。以往徠卡相機的過片需要攝影者用最少兩個手指捏住并轉動過片旋鈕來過片,這就很難在保持取景的同時連續卷動過片旋鈕進行拍攝,而M3型相機的過片扳手只需要用大拇指扳動就能完成整個過片程序,而快門釋放按鈕與過片扳手的位置相同,這樣就能保證在過片的同時進行拍攝。

圖1 徠卡M3相機

圖2 徠卡M3原型機

圖3 徠卡M6相機中外形仿制M3的M6J相機

圖4 徠卡M9數碼相機
其三,M3型相機可根據所使用不同的鏡頭,在機身取景器內自動變換取景范圍的框線。并且M3型相機從1955年開始裝配取景框線轉換撥桿,可以在不更換鏡頭的情況下在機身取景器里轉換取景框線的范圍,給攝影者在構圖和鏡頭的選取上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其四,徠卡M3型相機的機身取景器在所有徠卡旁軸相機的取景器中是最復雜的,它的反光鏡片多達17塊,在將相機豎起拍攝時不會因為光線進入取景器的角度發生改變而產生眩光,這一點是之后生產的其他徠卡M型相機都無法比擬的。盡管在機身取景器內采取了最先進的鍍膜技術,于2003年上市的徠卡新款MP型相機也無法實現在相機豎拍的情況下完全避免眩光。但是M3型相機的取景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那就是由于過于復雜的設計,使它無法為廣角鏡頭取景框線留有余地。所以徠卡M3型相機內只有三個不同焦距鏡頭的取景范圍,分別是50mm、90mm及135mm鏡頭的取景框線。
徠卡M3型相機的外形被視為經典,從此幾乎所有徠卡M型相機的外形都與M3型非常類似。即便是最新款的徠卡M9型數碼相機(圖4),在外形上仍是M3型相機的追隨者。當然也有人認為徠卡相機的外形古板,一成不變。我個人認為這是個見仁見智的事,我們對此不必做更多的爭論。
徠卡M3型相機從1954年起至1968年止共生產了225294臺,機身編號從No.700000到No.1206999。它是徠卡相機史上產量最多的機型。眾所周知,物以稀為貴,為什么徠卡M3型相機產量較多,還會成為收藏者的鐘愛呢?原因很簡單,主要是因為它的制作工藝非常精湛,機身由三百多個零件完美組合而成,任何人看了都會為之驚嘆。我認為,徠卡M3型相機不僅是一件工業產品,更是一件工藝品(圖5、圖6、圖7),它完全能夠代表德國精湛的工藝水平,這也是為什么德國領導人會將徠卡相機作為禮品贈送給其他國家首腦,這是任何攝影器材都不曾獲得的殊榮。還有一個原因使徠卡M3型相機深受收藏者的追捧,在它整個生產過程中,還有一些非常稀有的機型,最特殊的是M3試制型相機,其實它最早的設計樣品,即M3的原型機早在1935年就試制出來了,但由于戰爭的原因沒有投入生產,這臺相機早在多年前就以250萬美元的價格被一位亞洲收藏家收藏了。
除此之外,最有名的一款當屬徠卡MP型相機了,這里所說的徠卡MP型相機不是2003年上市的MP型相機,而是1956年徠卡公司應專業攝影師的要求特別制作的一批特殊的M3型相機(圖8、圖9、圖10),機身型號“M”為M型相機,“P”代表Professional(專業)。它配備了機身底部的快速過片拉桿,有利于攝影者更快速地進行拍攝。MP型相機總共生產了449臺,其中銀色機身311臺,黑色機身138臺。MP型相機的機身編號沒有列入徠卡公司的機身編號序列,只是在機身頂部刻有該機的MP機身序列號。由于數量稀少,市場價格不菲,品相較好的機身價格都要在40萬元人民幣左右。不管價格如何,我相信徠卡M3型相機在相機使用者和相機收藏者心中那高貴的光環是永不褪色的。

圖5 M3裸體機-1

圖6 M3裸體機-2

圖7 M3裸體機-3

圖8 徠卡MP相機-1

圖9 徠卡MP相機-2

圖10 徠卡MP相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