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架感言
- 牛小頓的棺材板
- 幸福飽和
- 5186字
- 2019-11-15 17:17:31
上架感言:
寫到快四十萬字,一直沒有任何反應,完全是單機狀態自己干寫……
于是聯系了一下責編大大,舔著臉問,能不能有個推薦什么的?
大大的答案很干脆,
首先,推薦不會有,其次要不要上架?
考慮到現在,只有326位有緣書友無意中點開這本書,看完有174人點了收藏,
估計上架后,可能只會有個位數的書友會訂閱……
雖然十分慘淡,但想想咱們每個人,無論是精英還是蕓蕓眾生,從小到大都被灌了那么多雞湯,那肯定不能直接放棄,還得堅持啊!都寫了兩年多。
所以又抱著希望繼續問了一下:
是否跟字數有關,如果繼續堅持寫下去,到了字數很多后,也就是把書養肥,讀者們可以閱讀的量變大,數據是否會有改觀。
責編大大的答案比之前的更為簡單,只有兩個字,“不會”。
直接告訴幸福飽和,再寫多少字都沒用……
這是一個我個人非常喜歡的答案,真的,不是反語或一語雙關等修辭,是真的喜歡,
因為這比起給你畫大餅,到時候再各種不行的套路,要實在得多!
至于最后一個問題,如何能有所改觀,并沒有得到回復,通訊結束……
這意味著,這個問題不歸責編大大管,應該是幸福飽和自己去尋找答案。
那么,接下來,后續都是自己的猜測:
這一回證明,這跟寫多少字數沒關系,所以應該是最開始能火的就會火,然后后面的字數是用來與網站分收益的,
而不是剛開始不行,然后繼續堅持下去,等書養肥,看的人就多了,很可能到完結都沒人知道有這么個作者,寫了這么一本書。
畢竟凡事不能只從自己的角度考慮,
對于整個體系,有那么多更優秀,更努力,更應該脫穎而出的人在,如果便宜了我這樣的,反而對人家是不公平的。
那么,知道了這些,該上架還上架,該寫還要寫。
這就像我們蕓蕓眾生中的大多數一樣,閉嘴,別抱怨,因為你還不夠努力……
總有比你更努力的人在各種地方作為標桿。
既然是上架感言,就要說點自己的感悟,下面會半跑題地說說努力的問題,
因為在知乎上看到一篇文章,很理性,很有感觸,作者叫“耳屎菠蘿味”,這名字也是沒誰了……
這是與他十分共鳴的感悟:
之前看到勸人大度,想到更普遍的勸人努力。
關于努力這一點,
用科學的方法論,理智客觀的說,刨除不努力也成功這種沒有代表性的小概率事件以外,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努力是個必要非充分條件,
也就是必須要有,但卻不能充分保證你成功。
另外還有能力、原生家庭塑造、機遇、時代、運氣等一個個必要非充分條件作為變量,
只有把這些必要非充分條件集齊,才能最終構成充要條件,得出成功的結果,
用數學公式表示,就是a(努力)+b(能力)+c(機會)+d(時代)+……=成功
具體還可以細分,比如能力,把他拆成智商和情商,
有專門研究智商的科學家發現,智商既有先天決定的部分,也有后天訓練,尤其是6、7歲之前的開發決定的,
而這,很多時候要靠原生家庭的環境。
至于情商,同樣如此。
曾經,十分有名的兩位電商大佬在臺上演講,都說過自己成長在一個有愛的家庭。
哦,這兩位大佬演講的時候,是為了凸顯自己也來自普通家庭,是靠著自己的努力奮斗才成功。
因為本問題是為了客觀分析,要盡量刨除不好定性的因素,所以把“愛”這個較為感性不好定義的因素,定性一下,
不準確,因為只定義“愛”中,對本問題分析有關的部分。
所謂有愛的環境,就是有利于孩子塑造智商和情商的環境。
心理學家發現,孩子有父母的陪伴,尤其那種喜歡通過正向激勵,而不是負向激勵的父母,可以給孩子更多安全感,
孩子有了安全感,就喜歡走出安全區,比如小嬰兒,敢于爬出客廳,甚至去探索黑暗的地下室,
長大以后更為勇敢,面對挑戰不易怯懦等。
大多數人家可能沒有地下室,因為當時看的是外國研究學者的文章。
咱們家里即便沒那么大,但外面還有廣闊空間,可這又涉及到家長有沒有時間帶著孩子去戶外的問題,或者自己沒時間,有沒有錢給孩子報夏令營、各種班之類的現實瑣碎問題。
還要說一下前面說的正向激勵,簡單說就是,你考得好,你家長給你買輛自行車,
負向激勵就是你考得不好,你家長把你腿打折……
之所以說盡量不要使用負向激勵,也是有科學原理的。
像是軍犬、警犬基地訓犬,就是做對了給食物這種正向激勵,沒做對就不給,
但不會打罵警犬,通過恐懼來訓練它的習慣。
因為被恐懼支配做或不做的狗,將來會無法適應各種需要勇氣硬剛的任務,那就沒法勝任警犬、軍犬的工作。
可見,成功是個多么復雜的綜合因素,并不是一個變量能決定的。
這里主要想說的是,努力這個因素,經常被不科學的量化,其他變量就不再一一贅述。
說到努力,首先讓我想起自己的真實經歷。
我的高中同桌,當時,她每周一上學時,路過郵局,會取來7、8本自己花錢定的雜志,
還記得好像有九州、科幻世界等等。
然后上課就拄著一只手臂,偷偷在下面看,一看一整天,我們兩個當時,可是坐第一排啊!
老師能看到,但是她學習好,就不管她……
成績好到什么程度呢?一次填成績單的時候,她捅捅我,讓我看她成績單上某一項,全是第一……
不是班級第一,是學年第一……
而她,就是我努力的標桿……
因為人們定義努力,不是努力本身,而是結果……
我記得很清楚,一次,她從第一節課開始在下面看雜志,看了整整一天,直到晚課開始,
當時,我在做一套數學卷子,卡在四道填空中最后那個最難的題上,
她看完雜志,開始做起桌子上已經積累的厚厚一層卷子。
當我做到后兩道大題再次被卡主時,往旁邊看了她一眼,她已經做到第二套數學卷子的倒數大題!
我當時心態就崩了……
直接把筆摔在桌上,我無法再待在教室里,但還怕班主任老師進來發現我不在,還唯唯諾諾地跟同桌說了句:
“老師來,問我為何不在,你就說我想吐,跑去廁所了!”
我同桌人很好的,經常給我講題,名字是一種鳥兒。
她說:
“哦了!”(OK的意思)
然后我就跑出教學樓,去到漆黑的操場上跑圈,
直到累得呼吸道生疼,氣管里面全是粘液,像抽煙者的粘痰一樣,呼嚕嚕之響才停下,看著當時教學樓中的日光燈管發愣,
然后淡然還是回去繼續努力做卷子……
可見本人不是反對努力,因為努力是個必要非充分條件,它能增加我們成功的概率,所以當然要努力,
可是,人們總是用結果來定義努力,而不是努力本身……
也就是,努力的標桿有問題。
有人讓我像同桌一樣努力,
因為這些人把先天加上后天塑造出來的智商情商等天賦、能力,也全都雜糅到努力之中去,
只因為結果是她寫的比我快、多、成績好,所以定義為她比我努力,
并進一步沒有邏輯鏈條地得出我不如她努力這個結論,這就很讓人痛苦了……
另一個例子不是我自己親身經歷過的種種,而是知乎上一個高贊答案,
一個京城土著,直言自家有5套房,明明不用努力,但還是沒靠家里,自己努力學習,考上京城一流大學,
然后繼續靠著自己的努力,沒找關系,自己投簡歷、找機會,進入世界500強實習,
畢業后得到月薪極高的工作,
后面這位仁兄好像又辭職創業、財務自由了,這一段沒記住,為了嚴謹,強調一下。
這人的高贊答案主要是勸那些抱怨自家條件不好的人,有那功夫,閉上嘴,多努力努力,少在這兒做無用功。
舉這個例子,依然不要先投入感性,因為人家說自家是有5套房的京城土著之類,就因為仇富等感性因素來否定人家的努力,
因為人家確實很努力啊!
再說,人家家里在京城有5套房,也是前幾代干得好,所以重點不在這些感性層面。
重點是,這又是一種用結果,把多個變量集合到努力這一個變量中去的典型代表,
相當于本來a+b+c+d+……=成功,他硬生生給替換成了a努力這一個變量,
這個努力的a變量此時已經是個數學集合,集合了后面的b、c、d、等要素。
為了好理解,只需要用控制變量法,控制變量a努力,把其余的換掉,看看還能不能得到成功就知道了,
比如他沒有出生在那個“條件非常好,但他根本沒借力,全靠自己努力”的家庭,也不用非要惡意地選在讓人家出生在某山溝的窮鄉僻壤,
因為這條件也是少數,不是有代表性的多數。
就選在一個普通城市的普通工薪家庭,最廣大普通人之一,平均水平就好,看一看他的人生路徑是否同樣,
這馬上就能知道,到底是不是僅有a這一個變量能決定的。
要知道,很多同樣努力的人,連給500強投個簡歷的勇氣都沒有,因為沒那個自信。
勇氣、自信來自于人生的積累,
積累的是a、b、c、d這些所有變量,而這些所有變量才保證了正反饋,有了正反饋,也就是前面說過的正向激勵,才有了正循環。
比如努力,成績就提高,那么就會為了這美味的狗糧繼續努力獲得更多正反饋。
這就是傳說中的“比你有天賦的人還比你努力”梗,
很多人得不到正反饋,甚至還會有負反饋,負向激勵,就大概率不愿再努力,于是陷入負循環。
這位不靠家仁兄的理論,其實跟前面兩位電商大佬一樣,
這就讓我想起科技袁人節目,有一期專門講韓春雨事件,因為它的結果無法復制,最后就被撤回。
而很多成功的人,比如我們經常看到的一些成功企業家,在各種場合給人們講的東西,就根本無法復制……
排除人們喜歡聽的感性角度,用科學的方法論講,不能復制,其實就是不對的,是有所誤導。
通常來講,這些人只說了前一兩個變量,告訴你a=成功,或者a+b=成功,
這些人是在用一個偽裝的集合a【b,c,d,e】,跟另一個真的只有a,大括號里什么都沒有的人在拼,這其實是赤裸裸的在用泰山壓人家的小土包……
然后說,咱這都是山……
結果很多聽了他們不正確理論的人,用a或者a+b的公式去做,其中,只有極少數,無意中湊齊了后面那些沒說出來的變量,成了我們看到的,成功的幸存者。
這就非常類似于買彩票,湊齊a、b、c、d等變量,就是彩票上每一位數字,但前面說過的各種因素變量明顯遠超普通彩票的7位數,顯然想成功比賣彩票還難。
這又讓我想到自己的經歷。
曾經見過的一些老一輩成功者,特別喜歡在家里拜財神或者去求神拜佛,
我小時候看到做生意的姑姑在自己家里搞那一套,感覺這些人真迷信、沒文化,一臉不屑。
后來長大了才知道,這些人,才是真的明白,其實他們的成功,很多時候不是因為他們自己特殊,大概率換成別人也行……
他們明白,自己的成功是有膽量、運氣、制造業爆發等時代的因素在,這些不由自己決定的東西,只能是神靈在保佑他們,選中了他們,
如果當入選的是別人,那成功的就是別人了。
正因為知道這點,他們也會覺得自己的財富其實并不保險,于是更要去求神拜佛。
而今天可以看到,很多成功者變了,不再求神拜佛,跟前面提到的那些成功者一樣,十分自信。
當然,他們中有一部分跟那些求神拜佛看似迷信的人一樣,知道是怎么回事,但就是不說;
還有一部分是真的認為只有自己是具備了那一兩個變量,而別人不具備……
他們不明白的原因在于,我們凡事喜歡看結果的思維,
而這又是深刻在咱們每個人血液中的文化基因。
當然別的文明文化也有這種因素,并不是咱們獨有,只不過我們更為顯著而已。
比如,您是哪個大學畢業的?一個月賺多少錢?結沒結婚?有沒有孩子?孩子學習怎么樣?
等等這些,都是在看結果,沒人看過程的。
首先說觀點和立場,我并不認為這有什么不好!
同樣不是感性,因為存在即是矛盾的原理,
任何一種存在,比如國家、文化等,都有它優勢和劣勢的方面,
宏觀上說,咱們一切看結果的文化,讓咱們務實、現實,沒有什么怪力亂神的包袱,讓咱們華夏文化圈的國家都成為最重視學習、發展最迅速、工業化最成功的地方。
再比如,咱們老一輩仁人志士,就愿意為了子孫后代過得更好這個結果,犧牲自己那一代。
微觀上說,咱們每個個體,也是這么思考問題的,咱們很多家庭,也愿意為了自己的后代過的好而自己做出犧牲。
前面說存在即是矛盾,那咱們再說說不利的一方面,
不是那種沒事兒就抓住什么民族劣根性猛批判的傻叉,而是清楚的認識,有利于我們趨利避害。
只看結果的弊端,容易造成結果決定論、結果導向主義,
就是前面說過的看結果來判斷一切。
比如曾經崇洋媚外那批人,就是看人家已經發達的結果,就說人家什么都好;
再比如笑貧不笑娼,也是只看結果。
包括咱們更為重視科學這種方法論所帶來的結論:
科學技術、科學知識,
所以咱們自古有無數璀璨、閃耀人類文明史的技術發明,
因為務實,能為人所用、造福于民,
但很可惜的是,卻最終沒有誕生科學這種重視研究過程的方法論。
靠,沒收住,尿崩一般說到這兒……
上結論:
同樣不是雞湯,同樣排除感性,客觀理性的分析,
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努力是個必要非充分條件,它可以增加自己成功的概率,哪怕十分微小,所以當然要努力,
但我們要有正確的認識,否則,就會像很多人那樣,因為被灌輸了不正確的雞湯信仰,很努力,可最后沒成功,信仰崩塌,從此再也不相信努力,陷入負循環中,走不出來。
這樣的人我們幾乎每個人都能遇到:
每當有光鮮亮麗的成功人士站出來,比如有錢人或者顏值高的人,又或者只是人家開的車好而已,他們張口閉口就是那人成功,不就是有個好爹,或者不就是長得好看云云,
哪里都能遇到,顯然是因為存量很大。
而這些人很多不是不努力(排除少數懶漢和前面說過的泰山集合式標桿來壓他們這些小土包的話),都是因為努力沒有得到正反饋,最后陷入負循環,雞湯信仰崩塌導致的。
如果最開始就能正確認識到成功是個綜合因素,盡人事,聽天命,那他們就談不上雞湯信仰崩塌,或許能更坦然的面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