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8章 傳承

  • 粉面商云
  • 遙香
  • 1349字
  • 2020-02-13 02:57:29

喬升平在任記茶號附近租了一處小院兒,鄒師傅如今便住在那里。離斗茗大會還有兩月有余,因為要趕在斗茗前研制出新茶,少奶奶每日都往返于喬府和茶號之間。

少奶奶今日慣例直接進入茶師的制茶間,鄒師傅和一眾茶師正在處理新來的茶葉,經分篩、揀選再加以烘焙也便成了可以投售的散茶。

前兩天鄒師傅用來實驗新方的雨前新葉只制出二兩,少奶奶今日過來便是同鄒師傅一起鑒茶的。新茶區以采摘手法及焙制手法分開存放,鄒師傅不愧是制茶大師,經他手制出的茶,茶形勻稱,光韻明顯。

茶湯分好,少奶奶小口輕咗,待茶香繞舌又多喝一口,少奶奶面頰微鼓,她雙眼半闔,我猜定是茶湯滿口留香!我從未見過這般飲茶,但看少奶奶一股清氣出塵絕俗,我覺得這樣品茗莫名的享受。

茶湯過喉,少奶奶贊不絕口:“香濃,湯色清亮葉底鮮嫩,入口醇厚舌底生津,鄒師傅的技藝依依不敢品鑒。”

“你只說炒青茶中能不能一較高下,不往上攀?!?

“當然可以!”

“我改了傳統炒青茶的手法,改為半炒半烘以炒為主,殺青搓揉后初烘失水,在煽熱攤涼,然后入鍋炒制、低溫烘焙,茶品制成時我已經嘗過,此法比之以前香濃且遠?!?

少奶奶漱口后又嘗了其余幾種,品茶期間少奶奶同鄒師傅說:“大眾茶品產量較多,品質雖不奇,但勝在樸素,加以運作也能有不錯的回報,今年任記與茶棧的交易就壓在箱茶上了,有鄒師傅在,任記與茶行簽的合同也能多一層保障,依依代任記謝過鄒師傅!”

年前任老爺就與茶棧簽了合同,今年要茶較多,除去擔心今年毛茶收購會遇困難外,任老爺也說外國佬兒不靠譜,還要提防對方毀約,若收好的毛茶砸手里更加得不償失,畢竟綠茶不宜久存,陳年的品質不鮮,有了鄒師傅這手藝,茶品檔次提升,若真有情況還能靠品質搏上一搏。

鄒師傅并不居功,他面色淡然:“這是我私心,喬少爺談商道之后我深思許久,之前我對商人有諸多誤解,如今想想,商業興盛才能帶動百姓生產,這可是關乎民生的大計!”說著他又豁朗大笑:“哈哈哈……丫頭,今年斗茗,就用顧渚紫筍怎么樣!”

“失傳兩百多年的顧渚紫筍?師傅不是說笑?”

少奶奶無論如何不會想到,在靈隱上才惋惜過佳茗失傳的鄒師傅,今日就變了個戲法出來,大師不愧都是隱世高手!

“不是兩百年前的紫筍,是我閑來無事根據流傳猜測制出,并非傳統工藝?!?

少奶奶沒有立時回應,她既興奮又謹慎的問道:“敢問鄒師傅,能有幾分接近?”

鄒師傅斟酌片刻:“干茶可達十分,茶湯、葉底也可亂真,因無人品過真品,所以茶香、滋味不可考究……”

鄒師傅并未說完,但我聽出了他言外之意——這茶制成了足以亂真!少奶奶自然也聽的明白,她秀眉一展:“就用紫筍,我們雖不是傳統制法,但希望有幸遇上能人改良,一半傳統也需要傳承,假以時日,希望顧渚紫筍能重現當日風采,也希望制茶技藝可代代相傳,茶飲文化不在出現第二個顧渚紫筍!”

————————————————

(炒青茶改為半炒半烘,參考華頂云霧茶現代制茶工藝,放在民國時期大家當做傳奇來看好了,千萬別較真,或者有誰知道民國時就有半炒半烘的茶我就可以大膽寫了,嘻嘻……

顧渚紫筍明末清初失傳,傳統工藝有說是19世紀80年代重新發掘出來,但《中國茶典藏》寫的是1978年恢復生產,或許這個生產不是傳統工藝?哈哈哈!我是找不到文獻資料證明了。

寫完這一章我才感覺自己寫的果然是傳奇杜撰,查文獻啃書本的我終于干了件不較真的事,感謝大家追文,我湊合寫,大家湊合看,筆芯。)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浠水县| 宁武县| 七台河市| 望都县| 渑池县| 绥江县| 庄河市| 潍坊市| 南澳县| 阆中市| 邛崃市| 古浪县| 阿荣旗| 连江县| 渑池县| 平顶山市| 云南省| 博乐市| 巴里| 华容县| 南投县| 金沙县| 江安县| 石门县| 昂仁县| 大方县| 龙游县| 诏安县| 额济纳旗| 台南市| 济源市| 托里县| 武冈市| 准格尔旗| 英吉沙县| 嘉祥县| 特克斯县| 利津县| 仲巴县| 松滋市| 垦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