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結構調整取得標志性進展

“十二五”期間,我國經濟結構出現了一些轉折性的可喜變化:

一是消費成為支撐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在擴大內需戰略的帶動下,消費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的關鍵性作用得到較好發揮,特別是消費結構升級帶動居民消費潛力有序釋放,使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超過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明顯增強。2011-2014年,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為54.8%,高于投資貢獻率7.8個百分點。2015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上升為66.4%,比上年大幅提高15.4個百分點。

二是服務業成為第一大產業。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對生產性和生活性服務的需求不斷擴大,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2012年,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上升到45.5%,首次超過第二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第一大產業。2015年第三產業比重進一步上升到50.5%,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占據半壁江山,比第二產業高10個百分點,超過“十二五”規劃設定的目標。尤其是新型現代服務業飛速發展,互聯網金融異軍突起,電子商務、物流快遞等新業態快速成長,文化創意產業蓬勃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大量涌現,互聯網與服務業相互滲透、跨界融合。

三是工業升級趨勢明顯。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動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堅持實行“兩手抓”,一手抓淘汰落后和過剩產能,一手抓新興產業發展,推動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培育壯大,工業結構優化升級步伐加快。2011-2014年,裝備制造業和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年均分別實際增長13.2%和11.7%,快于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7個百分點和1.2個百分點。2015年,我國高技術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0.2%,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快4.1個百分點,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為11.8%,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

四是城鎮化水平快速提升。2011年年末,我國城鎮人口首次超過農村,城鎮化率(常住人口)突破50%,2015年進一步提高到56.1%,城鎮常住人口達到7.7億。“十二五”時期,我國城鎮化率年均提高1.23個百分點,高于“十一五”時期水平,每年城鎮人口增加2000萬,比歐洲一個中等規模國家的總人口還要多。我國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帶動了巨大的投資和消費需求,吸納了大量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提高了城鄉生產要素配置效率,推動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帶來社會結構的深刻變革。同時,穩步推進農民工市民化,我國城鎮化不僅有量的擴大,更有質的提升。此外,農業基礎進一步鞏固,農產品連續增產增收,糧食產量實現“十二連增”,2015年達到1.24萬億斤。近年來,我國谷物、肉類、籽棉、花生、茶葉、水果等產品產量穩居世界第一位。農業結構不斷優化,經濟作物產量在種植業中的占比進一步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和農業生產率持續提升。

五是區域發展差距趨于縮小。“十二五”時期,在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四大板塊”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基礎上,又推出“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三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的成效顯現。中西部地區投資和經濟的增速超過東部。2011-2015年,東部地區生產總值累計增長54.0%,年均9%;中部地區累計增長61.5%,年均10.1%;西部地區累計增長68.1%,年均10.9%。地區發展差距擴大的勢頭得到了抑制,發展差距趨于縮小。2013年,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人均GDP倍差縮小到1:0.57:0.55:0.79。對落后地區的財政投入力度加大,2013年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人均財政支出倍差縮小到1:0.54:0.75:0.24,區域間基本公共服務差距開始縮小。產業布局趨于優化。沿海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梯次向中西部地區轉移,中西部地區頻現增長極,區域產業發展協同性逐步提升。

六是節能減排成效明顯。加強工業、交通、建筑等重點領域節能,積極發展綠色低碳產業,能源消費結構發生深刻變化,單位產出能耗水平大幅下降。“十二五”期間,我國核電、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規模分別增長2.6倍、1.4倍、4倍和168倍,帶動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了2.6個百分點。2011-2015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累計下降18.2%,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減少12%以上,“十二五”目標超額完成。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桦南县| 定州市| 连城县| 丹江口市| 尚义县| 东兰县| 怀来县| 乐东| 喜德县| 安福县| 贵州省| 陇南市| 滦平县| 措勤县| 奇台县| 天津市| 皋兰县| 利川市| 侯马市| 吴川市| 文山县| 浦北县| 蓝山县| 佳木斯市| 台东市| 武陟县| 文成县| 拉孜县| 辉县市| 连南| 广水市| 专栏| 九台市| 宜宾市| 松原市| 宁津县| 玛多县| 邳州市| 大渡口区| 建平县| 资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