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魯國小夫子
書名: 鴟夷子皮傳作者名: 鴟夷玖玖本章字數: 4285字更新時間: 2019-02-24 14:16:17
楚國東北方向的魯國陬邑大夫府里,一位年近七十的老頭臉色及其難看。他就是“魯國三虎將”之一的叔梁紇,他正在府里大發脾氣,何故呢?因為他的正妻為他生了九個女兒,他太生氣了,自己已經過了花甲之年,馬上就要到古稀之年了,可還是沒有一個兒子。好不容易盼到小妾為他生了一個兒子,現在卻發現這個兒子有足疾,根據禮法,叔梁紇是很不樂意讓這個瘸兒子做自己繼承人的。
“難道,老夫注定無‘子’了嗎?”叔梁紇對天自問道。
“大人,聽說顏家有三個女兒,個個貌美如花。夫人也去世好幾年了,而且姓顏的不是早就想拍大人的馬屁嗎!大人不妨去向他提上一句,量他也不敢不答應。”管家聽到主人的話狡詐地說道。
“嗯……,漂亮不漂亮先放一邊,如果能為吾生一兒子,還是可以試一試的。”叔梁紇滿意地點了點頭,說道。
……
“大人快快請坐,管家上茶。”顏父卑躬屈膝,恭敬地說道,想著這位老大人去拜訪了好幾次都沒見到人,今天怎么主動來了,一定有什么事情需要自己效勞,自己一定要好好的表現表現。
叔梁紇傲慢地坐了下來,說道:“顏大人你也坐……,聽說顏大人你去找了老夫好幾次,老夫忙啊!不知為何,老夫這幾天每晚都夢到亡妻,夢到她可憐吾一直孤身一人,臨老了枕邊卻無人為伴。因此老夫十分想念她,白天也一直吃素來懷念她,也很感恩妻子為老夫生育了九個丫頭。老夫也一直在想怎么樣才能完成妻子的‘遺愿’呢?所以未曾有時間來接見你,對了,聽說你也有三位千金,而且令嬡都貌美如花?……咳咳,因此今天特意抽空來,登門拜訪顏大人,顏大人不會怨恨老夫吧!”
“不敢當,不敢當,豈敢,豈敢。大人真是折煞小人了。大人能夠光臨寒舍,讓寒舍蓬蓽生輝,小人對大人感恩戴德啊!小女雖年紀尚輕,但都是知書達理的女子,明日小人一定攜帶小女前去大人府上拜訪。”顏父聽明白了這位老大人的話中話,原來來此是為了自己的女兒,不可也不能主要是不敢拒絕啊!然后滿頭大汗地回答道。
……
送走叔梁紇大人后,顏父將三個女兒叫到后堂,并且對三個女兒說道:“叔梁紇大夫的祖輩、父輩雖然都不是什么大官,而且他自己年紀也很大了,嫁給他確實不妥,但是他卻是商朝貴族的后裔,名望很高。而且他身高十尺,身材魁梧,年輕時也是一表人才。現在人雖已老但武力絕倫,幾年前晉國聯合眾諸侯國,帶著諸侯聯軍進攻逼陽國。但是雖然聯軍包圍了逼陽城,卻久久不能攻下來。這時我“魯國三虎將”之一的秦堇父用人力拉的裝備車到達了戰地,逼的逼陽人不得不打開了城門,這時諸侯聯軍的將士乘機進攻。但是意外的是逼陽國內城的守兵卻突然把閘門放了下來,說時遲那時快,這時叔梁紇大人雙手撐住門,把已經攻入城里的眾將士們放了出來,為部隊的撤出爭取了時間。是多么了不起的人物啊!”
“又一年齊國國王靈公攻打我魯國邊境,并且把我魯國臧武仲大人圍困在了防地,這時叔梁紇大人與臧疇、臧賈二位大人率領僅僅三百名士兵連夜奇襲齊軍,迫使齊國不久即下令退兵。因此我非常希望能與如此了不起的人物聯姻,你們三個誰愿意嫁給他做妻子呢?”顏父接著說道。
這時大女兒回答道:“爹爹,可是這位叔梁紇大人現在年紀如此之大了,而且還聽說他性情極為急躁,這件事值得我們好好地考慮考慮。”
二女兒也回答道:“姐姐所言極是,爹爹理當讓我們姐妹考慮一下。”
“就是,……。”大女兒應聲道。
顏父打斷大女兒的話說道:“雖然他年紀大而且性情急躁,但這不值得猶豫不決,浪費時間,今晚必須定下來,明天我還得帶著你們去拜訪叔梁紇大人,將此事敲下來。”
大女兒和二女兒都沒有回答,也沒有再說話。
這時顏父看向一直沒有說話的十五歲的三女兒顏征在,三女兒顏征在也看到了父親,上前對父親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兒全部聽從父親您的決斷,這沒有什么好問的。”
顏父高興地說道:“還是在兒最聽話,那就你嫁給他吧,明日隨我去見一見大人。”于是顏父便將三女兒顏征在嫁給了叔梁紇,不久后,顏征在就為叔梁紇生下了一個兒子——孔丘。
但是孔丘三歲時,叔梁紇卻死了,埋葬于防。由于當時年幼,長大后孔丘并不知道父親的埋葬處。叔梁紇死后,其家沒落,顏征在和孔丘的生活好不困苦,母子二人極為貧窮,但是顏征在卻極力的找辦法讓孔丘學習知識,孔丘也很成器,學識也幾乎達到‘五車’。母親顏征在終于在勞累的情況下而死去,孔子先把母親淺葬在了五父之衢。然后,四處詢問父親的墓址,直到一個叫郰曼父的母親告訴了他,他的父親葬于防。孔子才依照‘禮’的規定,將父母合葬于防,并為之造墳,墳高四尺。
此時的孔丘勤奮好學,而且他還在破草屋里為小朋友講學,已經是遠近聞名的小夫子了。一日講學后,一個騎黃牛的老頭來到他家門前,這不正是范紹伯想要見上一見的師尊——李聃嗎!
……
“老夫來自陳國,老遠就聽聞你對‘禮’頗有興致?不知是否是真?”李聃問道。
“是,學生確實對禮有研究,但是卻有諸多不明之處。呃……先生請進。不知先生可否為學生講解一二?”孔丘曰。
“可以,老夫就是來此來見你的。”老頭說道。
“哦?那么先生可否先為學生講一講何為‘禮’字?”孔丘問道。
“好,禮……,禮為行禮之器,可釋之為舉行儀禮,祭神求福之意。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人之及冠、婚娶、入朝當官;辦理聘事、喪事、祭祀之事;宴請賓主之事、在鄉飲酒之事、軍旅之事此之皆為禮也。”李聃答道。
“哦,原來如此,學生以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那么請問先生禮法又是什么呢?”孔丘問道。
“禮法就是社會的典章制度,規定社會行為的規范、傳統習慣,……。”李聃說道。
孔丘打斷接道:“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對嗎?”
李聃接著說道:“對,用政令來治理百姓,用刑法來整頓他們,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懲罰,卻沒有廉恥之心;用道德引導百姓,用禮制去同化他們,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有歸服之心。用禮也可以完善的國家典制,使得國家中的一切都井然有序。”
不知不覺中一天過去了。
……
“有什么禮法的例子嗎,先生?”孔丘問道。
“魯國先祖姬旦曾用禮來確定國都地點的選擇:國都地點的選擇是通過土圭來確定的,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影,以求地中。日南則影短多暑,日北則影長多寒,日東則影夕多風,日西則影朝多陰。日至之影尺有五寸,謂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時之所交也,風雨之所會也,陰陽之所和也。然則百物阜安,乃建王國焉,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樹之。這就是確定都城的方法。”李聃說道。
“那么先生,畿又是如何確定的?”孔丘問道。
“說到畿,其實畿分王畿和九畿。王畿是以王城為中心建立,王畿之外有所謂九畿。九畿的分布,是以方圓千里的王畿為中心,王畿之外的五千里之地,依次劃分為侯畿、甸畿、男畿、采畿、衛畿、蠻畿、夷畿、鎮畿、蕃畿等九層,稱為九畿。九畿大小相套,依次迭遠,相鄰的兩畿的間隔都是五百里”。李聃解釋道。
孔丘問道:“禮對居民組織可有規定;對農田可有規定?”
“當然有了,禮規定的居民組織有兩類:第一類是國都之外的四郊之地稱為鄉,郊外之地稱為遂。鄉之下又細分為州、黨、族、閭、比等五級行政組織。遂之下細分為鄰、里、酂、鄙、縣等五級行政組織,鄉、遂各級組織的編制極其整齊。此外,鄉和遂的數量都是六個。”李聃回答道。
“那農田呢?”孔丘問道。
“農田……,嗯……,禮對于農田的規劃,也是整齊劃一的。凡治野,夫間有遂,遂上有徑;十夫有溝,溝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澮,澮上有道;萬夫有川,川上有路,以達于畿。溝洫、道路系統有嚴格的丈尺規定。遂:寬、深各二尺;溝:寬、深各四尺;洫:寬、深各八尺;澮:寬二尋、深二仞。溝洫上的道路的寬度,徑可以讓牛馬通過,畛可以讓大車通過,涂可以讓一輛乘車通過,道可以讓兩輛乘車通過,路可以讓三輛乘車通過。”李聃想了一會兒回答道。
“那這些現實中可是已經實現?”孔丘問道。
“并沒有實現,姬旦的制度有相當的理想化的成分。將國都建在地中,其理論色彩十分鮮明,實際上是無法操作的。因此,此之為理想國之藍圖。”李聃失落地搖了搖頭答道,在想一想現在的社會,諸侯紛爭不斷,禮已經土崩瓦解了,想到此時,痛心不已。所幸地是魯國禮還是保存的不錯的,現在又出現了這么一個天才小夫子,不枉此一年之行啊!
“那周公確定此禮是為了什么?”孔丘接著問道。
“姬旦想要用禮來要解決的問題是區分尊卑貴賤,這就是宗法制,進一步來講就是繼承制。我朝在周公姬旦監國之前是沒有確立嫡長制的,繼承太王的也不是泰伯和仲雍,而是季歷。武王有兄長名叫伯邑考,文王卻以武王姬發為太子。自周公姬旦以后,歷經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除去孝王外直到幽王都是傳子的,這不是偶然的,這種制度即嫡長子繼承制的確立應歸功于周公姬旦。嫡長子繼承制確立以后,只有嫡長子有繼承權,這樣就經法律上免除了支庶兄弟爭奪王位。這樣禮就起到了穩定和鞏固統治階級秩序的作用,也達到了姬旦的初心。”李聃解釋道。
“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而姬姓諸侯對周天子說來是小宗。這些諸侯在自己封國內才是大宗,同姓卿大夫才是小宗。最頂端是周天子。天子大封同姓諸侯,目的之一是要組成這個以血緣紐帶結合起來的政權結構來鞏固國家政權。但是現在禮法明顯遭到破壞,吾將周游列國,卻說各國君主遵從禮法,維護周天子的大宗地位和政權。”孔丘憤慨地說道。
“孺子有志氣,可教也!我朝的血緣婚姻關系組成了吾大周的統治系統。然而到了現在這個時代天子政權卻岌岌可危。由宗法制演出的維護父尊子卑,兄尊弟卑,天子尊,諸侯卑的等級森嚴的禮法本可以起到鞏固宗法制的作用,維護父權制,維護周天子統治,誰要是違反了禮儀、居室、服飾、用具等等的具體規定,便視為非禮、僭越。但現在各國諸侯國都已經將禮法拋到九霄云外了!”李聃說道。
……
“這三年多謝先生的教導,弟子聞君三年禮,勝讀十年書。聽聞先生即將離開,不知先生接下來要去往何處,我們是否能有幸再次聽到先生講禮呢?。”孔丘問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惟孤寡不轂,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這是吾之教人之禮,不必言謝。汝有一師兄,吾一徒弟名叫辛文子,其雖年長于吾,計謀更勝于吾,但因‘道’略遜于吾,遂拜吾為師。三年前他在楚國收了一徒弟,聽聞是一個生而知之之人,耐心教導,必成大器,所以吾徒弟請吾去為他這個天才徒弟傳道解惑。老夫也即將啟程前往楚國,認識你這個徒弟,老夫也算三生有幸了,我們后會有期了,小夫子。”李聃說道。
“那就后會有期了,先生。”孔丘作揖道別后,過了幾年孔丘也帶著自己的杰出的十位小徒弟踏上了周游列國的行程,問其所帶弟子都有誰呢:顏子、子騫、伯牛、仲弓、子有、子貢、子路、子我、子游和子夏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