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飛花令·雪(中國文化·古典詩詞品鑒)
- 素心落雪編著
- 1617字
- 2019-02-21 10:57:20
李頎
李頎(約690—約751),唐代詩人。開元二十三年中進士,曾任新鄉(xiāng)縣尉,后辭官歸隱于潁陽之東川別業(yè)。李頎擅長七言歌行,詩以邊塞題材為主,風(fēng)格豪放,慷慨悲涼,與王維、高適、王昌齡等人皆有唱和。

野云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
古從軍行
唐·李頎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
行人刁斗風(fēng)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
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聞道玉門猶被遮,應(yīng)將性命逐輕車。
年年戰(zhàn)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注釋
飲馬:給馬喂水。
傍:順著。
交河:古縣名,故城在今新疆吐魯番西面。
行人:出征戰(zhàn)士。
刁斗:古代軍中銅制炊具,容量一斗。白天用以煮飯,晚上敲擊代替更柝。
公主琵琶:漢武帝時以江都王劉建女細君嫁烏孫國王昆莫,恐其途中煩悶,故彈琵琶以娛之。
蒲桃:今作葡萄。
簡析
這首詩借漢喻唐,明寫漢武帝窮兵黷武,實則譏諷唐玄宗開邊西北,給人民造成了不盡苦難,表達了詩人對死難士卒的深切同情。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詩人開篇便極力描述緊急征戰(zhàn)的苦況。“行人刁斗風(fēng)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行人”指出征將士,“公主琵琶”指漢朝細君公主遠嫁烏孫國時所彈的琵琶曲調(diào),這不是歡樂之聲,而是哀怨之調(diào)。“野云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與“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這四句是詩人對邊陲環(huán)境的渲染。軍營所在之處四周都是荒野,雨雪紛紛,和大漠相連,足以見其凄冷酷寒。“聞道玉門猶被遮,應(yīng)將性命逐輕車”兩句,暗諷當朝皇帝一意孤行,窮兵黷武。結(jié)尾“年年戰(zhàn)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通過鮮明對比,指出天子以連年戰(zhàn)爭的巨大代價,換來的只有區(qū)區(qū)的蒲桃而已。這不僅深刻揭露了戰(zhàn)爭的殘酷,而且鮮明地表達了詩人對唐代統(tǒng)治者的不滿和對捐軀沙場的將士的無限同情。
背景
此詩作于唐玄宗天寶初年。詩人所歌詠的雖為歷史,但是詩的內(nèi)容卻表達了他對唐玄宗“益事邊功”的窮兵黷武開邊之策的不滿。
名家點評
〔明〕邢昉:音調(diào)鏗鏘,風(fēng)情澹冶,皆真骨獨存,以質(zhì)勝文,所以高步盛唐,為千秋絕藝。(《唐風(fēng)定》)
〔清〕沈德潛:以人命換塞外之物,失策甚矣。為開邊者垂戒,故作此詩。(《唐詩別裁》)
少室眾峰幾峰別,一峰晴見一峰雪
少室雪晴送王寧
唐·李頎
少室眾峰幾峰別,一峰晴見一峰雪。
隔城半山連青松,素色峨峨千萬重。
過景斜臨不可道,白云欲盡難為容。
行人與我玩幽境,北風(fēng)切切吹衣冷。
惜別浮橋駐馬時,舉頭試望南山嶺。
注釋
少室:山名,在河南登封北,東距太室山約10公里,有三十六峰,山北麓五乳峰下有少林寺。
王寧:詩人的朋友,生卒事跡不詳。
別:格外不同。
見:同“現(xiàn)”。
隔城:有城郭阻隔。
峨峨:盛多貌。
過景:落日余暉。
不可道:妙不可言。
難為容:難以形容其狀。
行人:指王寧。
簡析
“少室眾峰幾峰別,一峰晴見一峰雪”,開篇寫雪后初晴,少室諸峰,在日光映照下,綺麗多姿。詩人寫雪后少室眾峰,能從大處著筆,寫出眾峰同中之異,別具特色。“隔城半山連青松,素色峨峨千萬重”,詩人從城內(nèi)望山,因為有城郭阻隔視線,只能見到山的上一半,但青峰白雪,更增添了少室山的嫵媚。“過景斜臨不可道,白云欲盡難為容”,這兩句則是寫少室諸峰雪后初晴的動態(tài)之美。落日余暉,斜照山峰,絕妙奇景難以用語言形容。最后四句寫少室諸峰,雪后初晴,千姿百態(tài),美不勝收,本來應(yīng)該和友人同賞佳景,但又不得不分別。詩人與王寧浮橋上依依惜別,王寧漸漸走遠了,詩人還佇立在橋上,舉頭望向友人王寧在南嶺中的身影。
此首寫景送別詩,可分為兩部分,前六句寫雪后初晴的少室山綺麗多姿,分外妖嬈;后四句寫送別王寧,依依惜別,無限深情。詩人寫少室的雪景清新別致,側(cè)重于山峰晴雪景象的描繪,給人以美的享受。
背景
此首五言古詩,寫少室山雪后初晴之景,為詩人送友王寧遠行時所作。
名家點評
〔明〕譚元春:兩句連用四峰字,入口清香颯然。而“一峰晴見一峰雪”,是雪晴真景,妙于寫出。(《唐詩歸》)
〔清〕黃培芳:(首二句)起得聳峭。(末二句)不盡之神。(《唐賢三昧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