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詞
本書初稿在我2005~2006年訪問哈佛大學期間已完成,之后我又花費將近九年的時間來修改它。即使如此,今日本書得以問世,并不表示我對它已相當滿意;這是一本永遠不能讓我滿意的著作。它的主題涉及我們意識與思慮難以察覺的社會本相——我們生活在表相化的世界而難以認識身邊事物之本相。因此我要對自己的研究論述保持懷疑。也因此,首先我要感謝質疑與挑戰學術典范與“常識”的各學科大師,以及在各種場合對我的學術論述提出質疑與批判的讀者、聽眾與評論人,我從他們那兒受益良多。
2010~2013年我擔任中臺灣的中興大學文學院院長,期望借此職來實踐我的反思史學理想,推行基于“實務、實學、實作”的教學與研究。此三年間,本書的寫作幾乎完全陷于停頓,然而在與之相關的問題反思與實踐上,我卻大有所獲。這是一個“田野”,在此我得以深入觀察與體認國家權力如何主導大學走向;通過經費補助與研究獎助,引導各大學走向追求國際排名之研究與教學,讓全臺灣“頂尖大學”教授們陷入追求論文發表之集體狂熱中。在此我也觀察到,一些學者如何堅持基于其學術專業的社會關懷與實踐,寧居于此學術頂尖潮流之邊緣。我要感謝在這三年中與我一同工作的中興大學師生、助理,特別是我在文學院和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的工作伙伴,以及與我們合作的中臺灣學界及臺中鄉土學會的朋友們。
多年來,我穿越史學、人類學及其他社會科學邊界的研究之路,艱辛但并不孤寂。我要感謝與我在青藏高原東緣(藏彝走廊)研究上合作的朋友Sarah Fraser、彭文斌、王秀玉、王銘銘等教授,以及在田野工作上協助我的當年博碩士生王田、郭建勛、何文海、蘇布德、關丙勝等,他們目前都已在學術及教學機構任職。感謝我的助理及學生胡其瑞多年來為我辦理許多田野差旅、學術會議等計劃行政事宜。我也要感謝人類學高級論壇的朋友徐杰舜、徐新建等教授,以及這個學術社團中的優秀青年學者,許多人來自中國邊疆,他們的學術熱忱常讓我十分感動。海峽兩岸的人類學與社會學界朋友謝世忠、潘英海、何翠萍、張茂桂、馬戎等,多年來經常與我在各種學術場域相辯駁;我要感謝他們給我的思考激蕩,更要感謝茂桂對本書原稿的修正建議。
我對中國邊疆的歷史與人類學研究,讓我結識許多少數民族朋友。從蒙古草原到北疆,從青藏高原到云貴川湘的丘陵盆地,我都經常得到他們的協助與熱情招待。他們對本民族及地方問題的關懷、觀點與深入認知,不僅豐富我的知識,也讓我得以反思自己得于主體社會、主流學術的觀點,在此我要對他們致上衷心的感謝。本書中借以說明文本、情境、表征、本相等概念之實例,以及移動于多點之間的觀察比較法,皆主要出于我對川西羌、藏族的田野考察研究。在此,我要再度感謝我的羌族老友們,特別是曾與我一同到處翻山梁、探寨子,“移動于多點之間”的毛明軍、周吉祥、王澤元、董正壽、王樹全等本地老師。他們都是羌族文化、語言的記錄與研究者。我感謝他們,并懷念逝于2008年大地震中的正壽。
2014年夏我當選臺灣“中研院”第30屆院士。我要感謝在這次選舉中推薦及幫助我的學界前輩及朋友,特別是張廣達、李亦園、許倬云、黃樹民、黃進興等院士。他們的支持,對于我多年來從事的跨學科“邊緣”研究是極大的鼓舞,我希望這樣的鼓舞可以及于所有從事這類研究的學者們。
本書最后完成于我在日本京都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日文研”)訪問期間,2014年夏至2015年春。這機構遠離市區的清幽環境十分利于寫作,附近及京都市內到處可見的種種表相——如石間縫隙齊一均勻的排水溝石墻,庭院中帶著經年累月剪修之痕的整齊花樹,公車上靜默的乘客——都讓我時時思考:什么樣的人類生態與社會本相,造成這些與我在臺灣、中國大陸所見截然不同的社會表相?這些人類生態本相與歷史的關系如何?本相與表相的關系,以及我們如何借此反思歷史,也就是這本書的主題。因此我十分感謝日文研,以及邀我來此訪問的該中心劉建輝教授。
最后,我要感謝我所有的親人,并對他們表示歉意。我經常太投入于自己的研究工作,而疏忽對母親的孝養以及對妻兒們的照料。我要感謝母親對我的寬容與鼓勵,以及我的姐弟對母親的奉養照顧。我也要感謝我妻清沼對三個兒子時時的關心和照應,以及她為我及兒子們在神面前的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