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鐵路職業道德(第二版)
- 王躍慶主編
- 8322字
- 2019-05-21 11:04:09
第二節 職業道德概述
一、職業與職業道德
1.職業的界說
理解職業道德,首先要認識職業。所謂職業是指人們由于社會分工和生產內部的勞動分工,而長期從事的具有專門業務和特定職責,并以此作為主要生活來源的社會活動。
首先,職業是社會分工的產物。在原始社會,人類的勞動沒有固定的分工,不存在職業。原始社會末期,由于畜牧業與農業、手工業與農業的分離,出現了最初的職業。此后,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在社會生產中,職業的門類越來越多。目前,我國已有8大類1000多種職業。
其次,職業是一種社會角色。在社會生產活動中,勞動者所從事的職業在賦予勞動者以工作內容、勞動方式、知識經驗、技能技巧的同時,也是勞動者所具有的權益、義務、職責乃至社會地位的一般性表征,還是對人們的生活方式、經濟狀況、文化水平、行為模式、思想情操、道德品質的一種綜合性反映。于是從事特定職業的勞動者便具有了特定的社會標記和專門的社會角色,如農民、工人、醫生、教師等。
其三,職業具有社會性和穩定性。社會性指職業是勞動者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所從事的某種社會生產勞動或社會工作,并被國家認可。穩定性指勞動者只有在較長時間內連續進行某種社會勞動,并通過這項勞動較穩定地獲得一定的經濟收入,這種勞動才被視為職業活動。
從事某種職業時,人需要接受特定的職業訓練、掌握特定的勞動方式,然而,做好職業工作,卻不是一個簡單的運用知識和技能的問題。在職業活動中,每一個職業從業人員都會面臨著這樣一些問題:如何履行自己的職責?如何運用自己的職權?用什么態度對待工作?等等。這里的每一個問題的解決都關系到職業道德。
[媒體鏈接]
2015年全國優秀共青團員:北京西站售票員張二霞
張二霞,90后,北京西站售票車間售票員。有人說,工作剛3年、只有24歲的張二霞,簡直就像是“坐著高鐵”奔向成功的——2013年,她成為北京鐵路局創先爭優勞動競賽“售票狀元”,被評為北京局先進生產者。2014年,她當選為“全路最美青工”。2015年,她在全國各行各業優秀青年中脫穎而出,獲得“全國優秀共青團員”榮譽稱號,并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受到中央領導的親切接見。
2012年6月,大學畢業的張二霞簽約北京西站,成為一名售票員。緊張繁忙的工作環境,復雜難懂的售票業務,讓和張二霞一同入職的許多年輕人很快就打起了退堂鼓,他們有的調離售票崗位,有的干脆辭職不干了。看著小伙伴們各謀出路,張二霞卻很堅定:“我可不能輕易放棄這份工作,只要肯吃苦,行行出狀元。”這時,車間的一位老師傅、北京市勞動模范尹樹霞的身影映入她眼簾,尹師傅賣票賣得又快又好被稱作“溫柔快手”,張二霞決定要學到師傅的售票秘籍。平日里,只要一有時間,她就圍著尹師傅請教,在售出一張張車票的過程中,反復練習師傅教給她的“三快技巧”——腦子反應快、操作手法快、找零遞票快,不斷提高售票速度。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2013年4月1日,北京局在全局主要生產工種間開展創先爭優勞動競賽。張二霞覺得,這次競賽不僅是展現工作能力的舞臺,更是提升業務素質的好機會,她決定努力一把。然而,當時張二霞在售票張數和售票款數的排行榜上,僅位列全車間第71名,和第一名還有著巨大差距。“青春不是用來享受的,而是用來奮斗的。”張二霞下定決心要參加北京局創先爭優勞動競賽,在售票張數和售票款數上勇爭第一。下定決心后,張二霞一有時間就捧著《鐵路客運營業站示意圖》琢磨。示意圖上,密密麻麻地分布著大大小小的鐵道線,涉及的客運站多達500多個。只用了半個多月,她便將這張圖完整準確地記在腦子里。緊接著,她又開始默記由北京西站發往各主要客運站的列車時刻表。北京西站始發車有160多列,有的列車有20多個到達站,加起來幾千個站名要全部記住,而且要對應車次和順序號。為了盡快把這些業務知識“塞進”腦子里,她用手機把時刻表錄成音頻文件,在吃飯以及路上反復聽、反復記。通過一段時間的業務學習,張二霞的售票速度越來越快,由過去的每班發售700張增至每班發售1400張,在全車間的排名也上升到了第20名。隨后,她在勞動競賽中越戰越勇,最終以優異的成績成為北京局創先爭優勞動競賽“售票狀元”。
2014年8月15日,因售票業務能力出色,張二霞被調到北京西站北售票廳8號窗口——036精品示范崗工作。這個人稱“036里的036”愛心售票窗口每天都會接待非常多的重點旅客。也正是在這里,張二霞學到了更多幫助旅客的方法,并積累了工作經驗。她把車票當成請柬,以優質的售票服務邀請旅客踏上溫馨旅程。
2015年春運期間,家住廣西的覃女士來到8號窗口求助,她和丈夫帶兒子來北京看病,現要趕去廣州的一家醫院做手術,想買幾張硬臥票。張二霞幫她反復查詢都沒有合適的車票。她耐心勸慰覃女士別著急,隨后復印了覃女士的身份證、留下了聯系電話,答應幫忙想辦法。隨后,張二霞利用休息時間反復查詢,終于在第4天訂到了一張旅客退回的車票。覃女士在窗口取票時連連道謝,臨走時還說:“你真是個好姑娘!要不是我兒子生病了,真想讓你當我兒媳婦!”
(資料來源:2015-07-21《人民鐵道報》)
2.職業道德及其特征
所謂職業道德,就是職業生活領域的道德,是同人們的職業活動緊密聯系的、具有自身職業特征的道德原則、規范的總和。無論從事什么職業,無論你在職業生活中擔任什么角色,在職業生活中都應遵守職業道德,這是社會進步和個人職業生涯發展的基本要求。職業道德的概念包含兩層含義:
一方面,職業道德指的是從事一定職業的人們在其特定工作或勞動中的特殊行為規范的總和。這層含義反映了職業道德是外在于人的一種行為標準,體現了本職業對社會所承擔的道德責任和道德義務,是社會對職業從業人員對待本職工作的態度和行為的道德要求,是一般社會道德在職業或行業范圍內的具體體現。比如,“每個人都要遵守職業道德”,這句話中的職業道德指的是特殊行為規范的總和。
另一方面,職業道德指的是從事一定職業的人們,經過職業活動實踐和職業道德理想、意志、情感培訓所達到的、表現在職業工作上的道德品質狀況。這層含義說明了職業道德是將外在的行為標準內化于人所形成的一種較為穩定的職業道德觀念、職業情感和踐行能力,表明了職業從業人員所具備的職業道德品質的程度和水平,是人的一般道德品質在職業活動中的具體表現。比如,“這個人,太沒有職業道德”,這句話中的職業道德指的是職業從業人員表現在工作上的道德品質狀況。
職業道德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其一,在內容方面,不同的職業,甚至在相同職業中不同的崗位有著不同的職業道德要求。職業道德往往鮮明地表達著特定職業的職業義務和職業責任以及職業行為上的道德準則,著重反映了特定職業特殊的利益和要求,常常表現為這一職業特有的道德傳統和道德要求,以及從事這一職業的人們所特有的道德心理和道德品質,并在這一職業中長期傳承。
其二,在形式方面,職業道德的表達形式往往比較具體、靈活、多樣。職業道德,往往采取諸如制度、章程、守則、公約、須知、誓詞、保證、條例等簡潔明快的表達形式。這樣做,比較容易使職業從業人員接受和踐行,比較容易使職業從業人員形成本職業所要求的道德習慣。
其三,在調節范圍上,職業道德主要用來約束從事本職業的人員,對于不屬于本職業的人員,或本職業人員在職業之外的行為活動,職業道德往往起不到調節作用和約束作用。職業道德主要調整職業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所面對的兩種關系:一是從事同一職業的人們之間的關系,二是本職業從業人員同所接觸的服務對象之間的關系。
其四,在作用方式上,職業道德往往具有一定的權力強制性。職業道德常常與職業集體的行政紀律、規章制度等權力規范結合在一起,如有違反,通常會受到經濟以及行政紀律的制裁,這就使得職業道德不僅通過傳統習慣、社會輿論和內心信念等方式對人們進行軟約束,而且還具有一定的權力強制性。
3.職業道德的作用
首先,職業道德對于職業從業人員個人發展至關重要。
在現代社會里,職業角色是人們最重要的社會身份之一,職業活動是人們一生中最經常的活動,它占據著人們的大部分生活時間和空間。職業道德不僅與每個職業從業人員相關,而且與每個職業從業人員發生著最直接、最經常的關系,對職業從業人員的思想和行為產生影響,對于職業從業人員個人的發展至關重要。職業道德會直接影響職業從業人員對生活目標的確立和生活道路的選擇,會直接影響職業從業人員的道德觀念和評價社會行為的道德標準,會直接影響職業從業人員的興趣、愛好、情操,決定他以何種態度投入職業勞動、以何種精神狀態投入職業生活。因而,職業道德對職業從業人員的道德品質的形成有重要影響,是個體自我實現的重要保證。
第二,職業道德能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職業的生存條件。
職業道德以“責、權、利”的統一為基礎,是以協調個人、集體與社會的關系為核心的職業行為規則和規范體系,能有效調解職業從業人員在職業生活中產生的各種矛盾,能使職業從業人員充分認識本職崗位的社會地位和本職工作的社會意義,幫助他們正確處理職業生活中的各種物質利益關系,從而調動起職業勞動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崗位職能,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職業道德還與職業的社會地位、分工職能、職業技術、職業效益等緊密相連,共同構成完整的職業生命。沒有相應的道德規范,職業就不可能真正擔負起它的社會職能,也就不可能長久存在。因此,職業道德是職業必要的生存和發展條件。
第三,職業道德對社會道德風尚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社會生活中,每一種職業都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和整個社會發生聯系,并對社會道德風尚產生一定的影響。雖然職業道德存在于職業系統自身。但職業道德的影響不僅僅局限于職業系統自身。職業從業人員的職業行為及結果,有的是直接面對公眾,有的則是以其最終產品或服務間接地面對公眾,具有公共示范性,含有“當前社會認可的道德是怎樣的”示范意義,從而對社會風氣產生直接的影響。同時,每個社會成員的職業道德狀況,往往能夠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和影響著一個社會的精神文明狀況。
二、社會主義職業道德
職業道德是個歷史范疇,有其產生、變化和發展的歷史。職業道德起源于原始社會后期,真正形成于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時期,社會分工有了進一步發展,職業道德也隨著職業實踐的推進而發展起來。到了資本主義時代,職業道德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職業道德在社會主義社會得到了充分發展。
1.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核心
道德建設核心的問題,實質上是一個“為什么人服務”的問題,它決定并體現了道德建設的根本性質和發展方向,規定并制約著道德領域中的種種道德現象。
為人民服務是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核心。《公民道德建設綱要》指出:“為人民服務作為公民道德建設的核心,是社會主義道德區別和優越于其他社會形態道德的顯著標志。……每個公民不論社會分工如何、能力大小,都能夠在本職崗位,通過不同形式做到為人民服務。”
首先,為人民服務,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下新型的人際關系。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作為就業者的每個公民,都是人民的一員。每個職業崗位上的服務者,在別的崗位面前都是被服務者,每個人都享受著別人的服務。全體人民通過社會分工和相互服務來實現共同利益。
其次,為人民服務,體現了一種新的勞動態度,是履行職責的精神動力。為人民服務把“主觀為自己,客觀為他人”的舊職業道德提高到了一種新的職業道德境界,變“客觀為他人”為“主觀為他人”,從而把人的發展與事業的發展、人生價值實現的目的與手段、愛祖國愛人民與個人自愛自強在職業崗位上統一起來。
再次,為人民服務,體現了衡量職業行為善惡是非的最高標準。為人民服務,貫穿于社會主義各行各業具體的職業道德規范中,居于核心地位,起著主導作用。各行各業具體的職業道德規范中都體現著為人民服務的要求,都應把為人民服務作為其職業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指導和規范人們的職業行為。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對于不同利益群體和不同覺悟程度的人們,為人民服務的具體要求是不完全一樣的。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無私奉獻是為人民服務;顧全大局、先公后私、愛崗敬業、辦事公道是為人民服務;同事之間、上下級之間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是為人民服務;熱心公益、助人為樂、見義勇為、扶貧濟困、幫殘助殘是為人民服務;遵紀守法、誠實勞動并獲取政治的個人利益,同樣是為人民服務。事實證明,在我們的社會中,不論從事何種職業、處于何種崗位,也不論能力大小、職務高低,每個人都能夠通過不同形式實踐為人民服務的道德要求。
2.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基本原則
集體主義是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基本原則。它是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個人關系的最根本的準則,也是衡量個人行和品質的基本標準。
第一,集體主義強調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辯證統一。在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家利益、社會利益體現著個人根本的長遠的利益,是集體所有成員共同利益的統一。同時,每個人的正當利益,又都是集體利益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在現實生活中,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是相輔相成的。
第二,集體主義強調重視和保障個人的正當利益。所謂個人利益是在正常情況下個人生活、工作所必需的物質精神文化要求。社會主義集體主義促進和保障個人正當利益的實現,使個人的才能、價值得到充分的發揮。這不但與集體主義不矛盾,而且正是集體主義思想的應有之義。
第三,集體主義強調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矛盾時,人們必須堅持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的原則,即個人應當以大局為重,使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在必要時,為集體利益作出犧牲。社會主義集體主義之所以強調個人利益要服從集體利益,歸根到底,既是為了維護集體的共同利益,也是為了維護個人的根本利益。
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依據我國經濟生活和人們思想道德狀況的實際,集體主義的道德要求有三個層次:一是無私奉獻、一心為公。這是集體主義的最高層次。二是先公后私、先人后己。這是已經具有較高的社會主義道德覺悟的人們能夠達到的道德目標。三是公私兼顧、不損公肥私。這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堅持集體主義原則需要反對極端個人主義、小團體主義和本位主義。集體主義存在并體現于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之中,人人都可以踐行集體主義原則,都能夠沿著道德層次的階梯循序漸進地向更高的道德境界攀登。
3.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主要內容
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主要內容是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
愛崗敬業是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基礎和核心,是社會主義職業道德建設所倡導的首要規范;也是對人們工作態度的一種普遍要求,是每個從業者是否有職業道德的首要標志。愛崗,就是安心本職工作,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敬業,就是用一種恭敬嚴肅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工作,對本職工作一絲不茍,敬重本職工作,“專心致志,以事其業”。愛崗與敬業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愛崗是敬業的前提,敬業是愛崗的升華。愛崗敬業要求從業人員做到熱愛本職,盡職盡責,忠于職守,精通業務。
誠實守信是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主要內容,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一個人為人處世的基本準則。誠實守信在職業行動中最基本的表現就是誠實勞動,真誠待人,注重質量,講究信譽;在工作中,有一分力出一分力,出滿勤、干滿點、不怠工、不推諉,遵紀守法;在交易、服務活動中,守信用重合同,說到做到,不偷工減料、不以次充好。誠實守信,要求從業人員做到誠信無欺、講究質量、信守承諾。
辦事公道是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最基本、最普遍的道德要求。辦事公道,體現為從業人員在本職工作中,遵守本職工作所制定的行為準則,做到公開、公正、公平,出于公心、遵守公德、恪盡職守,不以私害公,不以權謀私,不出賣原則。服務群眾是社會主義職業道德區別于其他社會職業道德的鮮明特征,是為人民服務在職業道德中的具體體現。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各種職業是平等的,職業的不同只是分工的不同。服務群眾既是我們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又是其最終歸宿。服務群眾,要求從業人員做到熱情周到,滿足需要。
奉獻社會是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本質特征,它是人們從事職業活動中體現出來的精神追求,是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只要我們每位職業勞動者正確理解了工作的意義,就會在職業行為中找到奉獻社會的樂趣,為社會、為他人作出力所能及的奉獻。落實奉獻社會的規范,需要職業勞動者正確處理兩個關系:一是個人利益與公眾利益的關系;二是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關系。
[媒體鏈接]
2015年全國勞動模范:趙平忠——善待每一個人

趙平忠,銀川客運段上海二隊第一包乘組列車員。他先后獲得全國鐵路創先爭優黨員服務明星、火車頭獎章、全國勞動模范等榮譽。
2000年,趙平忠從蘭州鐵路局銀川工務段轉崗到銀川客運段,從事列車員工作。都說客運工作是個簡單崗位,適合女同志,不適合男同志。可趙平忠卻說:“客運工作沒有性別之分,只有責任之分。”在15年的客運生涯中,他嚴格要求自己,用熱情周到的服務和兢兢業業的工作贏得了廣大旅客和周圍同事的一致認可,大家都親切地稱他“活雷鋒”。趙平忠說:“多年來,我幫助了許多需要幫助的人,這些都是母親教我的。每次出乘時,母親都不忘叮囑我‘善待每一個人’。”追憶剛剛去世的母親,趙平忠話語中略帶沙啞。
2009年的一次值乘中,趙平忠在商丘站站臺上遇到了兩名特殊的旅客。年過六旬的施老先生背著雙腿打著石膏的老伴兒,艱難地行走在擁擠的人群中。看到這一幕,他趕緊把兩位老人扶上車并安頓好。開車后,趙平忠又特意去給兩位老人送開水并做登記。這時他才發現,這兩位老人只買了一張車票。施老先生說是前往銀川投奔親屬的,身上僅有些零錢,根本不夠再買車票。得知這些情況后,趙平忠自掏腰包為他們購買了到銀川的車票。到達銀川站后,趙平忠把老太太背下車,前來接站的老人的女兒女婿非常感激他一路上對兩位老人的關照。自此,趙平忠和施老先生成了朋友。
2013年9月的一天,趙平忠當班的列車上,擠滿了學生。一位姓滿的小伙子郁郁寡歡引起他的注意。經過交談,原來,小滿因家里貧困,正糾結是否應該放棄學業。為了幫助小滿,趙平忠當場表示愿意資助他完成學業。“看到他寄來的優秀成績單,我心里很滿足。”趙平忠說。
工作中,趙平忠是一個“有心人”,每次出乘時,他都會隨身攜帶一沓小卡片。這些小卡片上寫明了趙平忠的手機號以及安全乘車溫馨提示。遇到老、幼、病、殘、孕等重點旅客時,趙平忠都會主動為他們送上一張這樣的“溫馨提示卡”,方便重點旅客需要幫助時直接聯系他。他還開創了一套自己的工作方法,“平忠四感工作法”,即特色化、親情化、人性化、多樣化的服務。
生活中,趙平忠特別愛干凈,甚至有點潔癖。但他心里明白,做好客運工作就不能怕臟。在一次值乘過程中,他發現一位旅客臉色發白,于是趕忙過去詢問,誰知剛走到旅客身旁,就被這名旅客吐了一身。當時的趙平忠正患感冒,渾身不舒服,一聞到旅客嘔吐的氣味,忍不住也想吐。但趙平忠想到,如果自己也吐了,這位旅客就會感到被嫌棄。于是,他做了幾次深呼吸,強忍著惡心,在感覺稍微好些之后,迅速清理了旅客的嘔吐物。做完這些之后,他又趕緊去安慰這名旅客,并找來暈車藥幫旅客服下。
趙平忠說:“通過列車這個工作平臺,我碰到了很多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在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我能夠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幫助他們,會感到很快樂,我也從中實現了自己的價值。”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需要陽光般溫暖的心,是趙平忠與旅客相處得出的結論。
(資料來源:中國鐵路總公司網站)
思考題
一、材料分析
據《華西都市報》報道,2015年5月3日下午,成都市三環路嬌子立交橋附近發生一起打人事件,一名男司機將一名女司機逼停后當街毆打被刑拘。事后,男司機稱,當天下午他開車帶著妻子和孩子行駛到成南立交橋時,女子駕駛的車突然從側面變道,導致車內的孩子受到了驚嚇,為此,他駕車一路追到嬌子立交橋附近,將女子的車擋下,實施了毆打。之后,這名女司機遭遇網上搜索,很多以前的交通不道德行為被扒了出來。
2015年5月6日《揚子晚報》的揚子時評認為:在這個事件中,有一點需要警惕的是,無論是新聞當事人,還是新聞圍觀者,都表現出了一種規則意識模糊和缺失的現象:女司機漠視交通規則,隨意變道;打人者漠視法律,肆意施暴;圍觀者鼓吹暴力,拍手叫好。
當規則意識缺失時,秩序必然混亂;當規則不被遵守時,判斷別人的行為就會推動標準,也無法決定自己該怎么辦……結果,女司機被暴打的惡性事件就順理成章地出現。
規則意識缺失,秩序才會混亂,潛規則才會盛行,暴戾之氣才會泛濫,人與人之間不僅充滿警惕,而且動輒暴力傾向……養成對規則的敬畏,規則意識才會形成,人們才會懂得按規矩辦事,才會發現規矩的好處。
問題:對男司機打人事件你會怎樣評述?
二、問答題
1.人為什么需要道德?你是如何理解道德的?
2.什么是職業道德?職業道德有哪些特征?
3.如何理解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核心和基本原則?
4.社會主義職業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怎樣理解?
5.請選取本章中所舉的任一事例進行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