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木工程材料(第二版)
- 張粉芹主編
- 1779字
- 2019-05-21 17:39:41
2.3 水玻璃
水玻璃俗稱泡花堿,是一種能溶于水的硅酸鹽。它是由不同比例的堿金屬氧化物和二氧化硅組成的氣硬性膠凝材料,呈無色或淺黃,或灰白色,透明或半透明的黏稠液體。其化學式為R2O·nSiO2,式中R2O為堿金屬氧化物,n為二氧化硅與堿金屬氧化物摩爾數的比值,稱為水玻璃模數。按堿金屬氧化物的不同,分為硅酸鈉水玻璃(Na2O·nSiO2)、硅酸鉀水玻璃(K2O·nSiO2)、硅酸鋰水玻璃(Li2O·nSiO2)。硅酸鉀水玻璃和硅酸鋰水玻璃的性能優于硅酸鈉水玻璃,但價格也高。工程中主要使用硅酸鈉水玻璃。
2.3.1 水玻璃的生產
生產水玻璃的方法有濕法和干法兩種,常采用的是干法生產,干法又稱碳酸鹽法,即將石英和碳酸鈉磨細拌勻,在熔爐內于1300~1400℃下熔融反應而生成固體水玻璃,然后在水中加熱溶解而成液體水玻璃。

若用碳酸鉀代替碳酸鈉,則可制得硅酸鉀水玻璃。
濕法生產硅酸鈉水玻璃時,將石英砂和苛性鈉(NaOH)溶液在壓蒸鍋(2~3個大氣壓,約0.2~0.3MPa)內用蒸氣加熱,并加以攪拌,使其直接反應而成液體水玻璃。
水玻璃的模數n一般在1.5~3.5之間。固體水玻璃在水中溶解的難易隨模數而定。n為1時能溶于常溫的水;n增大,則只能在熱水中溶解;當n大于3時,要在4個大氣壓(約0.4MPa)以上的蒸氣中才能溶解。水玻璃的模數值越大,則水玻璃的黏度越大、黏結力與強度及耐酸、耐熱性越高。同一模數的水玻璃,其濃度越稠,則密度越大,黏結力越強。當水玻璃濃度太小或太大時,可用加熱濃縮或加水稀釋的方法來調整。
我國生產的水玻璃模數一般都在2.4~3.3范圍內,建筑上常用的水玻璃模數為2.6~2.8,密度為1.36~1.50g/cm3。
2.3.2 水玻璃的凝結硬化
水玻璃在空氣中能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無定形硅酸膠體,并逐漸干燥而硬化。

但由于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低,這個過程進行緩慢。為了加速硬化,常將水玻璃加熱或加入氟硅酸鈉(Na2SiF6)為促硬劑,加入氟硅酸鈉后,初凝時間可縮短至30~60min。氟硅酸鈉的適宜摻量為水玻璃質量的12%~15%,若摻量少于12%,則其凝結硬化慢,強度低,并且存在較多的沒參與反應的水玻璃,當遇水時,殘余水玻璃易溶于水,影響硬化后水玻璃的耐水性;但若摻量超過15%,則凝結硬化過快,造成施工困難,且抗滲性和強度降低。
2.3.3 水玻璃的性質
(1)黏結力強、強度較高
水玻璃在硬化后,其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硅凝膠和氧化硅,因而具有較高的黏結力和強度。用水玻璃配制的混凝土的抗壓強度可達15~40MPa。
(2)耐酸性好
由于水玻璃硬化后的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硅,其可以抵抗除氫氟酸、熱磷酸以外的幾乎所有的無機酸和有機酸。
(3)耐熱性好
水玻璃不燃燒,在高溫下硅酸凝膠干燥快,形成二氧化硅空間網狀骨架,強度并不降低,甚至有所提高,因此具有良好的耐熱性能。
(4)耐堿性和耐水性差
水玻璃在加入氟硅酸鈉后仍不能完全反應,硬化后的水玻璃中仍含有一定量的Na2O·nSiO2。由于SiO2和Na2O·nSiO2均可溶于堿,且Na2O·nSiO2可溶于水,所以水玻璃硬化后不耐堿,不耐水。為提高耐水性,常采用中等濃度的酸對已硬化的水玻璃進行酸洗處理,以促使水玻璃完全轉變為硅酸凝膠。
2.3.4 水玻璃的應用
(1)涂刷材料表面,提高其抗風化能力
以密度為1.35g/cm3的水玻璃浸漬或涂刷黏土磚或硅酸鹽制品等多孔材料,可提高材料的密實度、強度、抗滲性、抗凍性及耐水性等。這是因為水玻璃與空氣中二氧化碳作用生成硅酸凝膠,同時水玻璃與材料中所含的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硅酸鈣膠體,填充在材料孔隙中,使材料密實。但不能用水玻璃涂刷或浸漬石膏制品,因為硅酸鈉與硫酸鈣反應生成硫酸鈉,在制品孔隙中結晶,體積顯著膨脹,會導致制品破壞。
(2)加固土壤
將模數為2.5~3.0的液體水玻璃和氯化鈣溶液交替灌入土壤中,兩種溶液生成的硅酸膠體為一種吸水膨脹的凍狀凝膠,將土壤顆粒包裹并填實其空隙,使土壤固結,提高抗滲性。
(3)配制速凝防水劑
以水玻璃為基料,加入兩種或四種礬配制成二礬防水劑或四礬防水劑,與水泥調和,可堵塞漏洞、縫隙,用于工程局部搶修。但由于這種防水劑凝結迅速,不宜調配水泥防水砂漿。
(4)配制水玻璃膠泥、水玻璃砂漿、水玻璃混凝土
水玻璃具有很好的耐酸性和耐熱性,因此,以水玻璃為膠凝材料,采用耐酸的填料和集料,可配制耐酸膠泥、耐酸砂漿、耐酸混凝土,廣泛用于防腐蝕工程中。若選用耐熱的砂、石集料時,則可配制耐熱混凝土。
(5)配制保溫絕熱制品
以水玻璃為膠凝材料,膨脹珍珠巖或膨脹蛭石為集料,加入一定量赤泥或氟硅酸鈉,經配料、攪拌、成型、干燥、焙燒而成的制品,是良好的保溫絕熱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