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事開始之前,先讓我們來介紹一下這位忍者創造的德川幕府。
自從德川家康統一日本,在江戶設立德川幕府(亦稱江戶幕府)后,日本這個擂臺突然安靜了下來,悶頭發育了兩百年。
靜的有些可怕。
首先,天皇還是那個天皇,實權還在德川幕府手中。每次新天皇登基或者新將軍上任,將軍就會像拜年一樣去京都跟天皇嘮兩句話就溜,與現在過年走家邁戶假裝很熟的親戚類似。
天皇在日本國民心中就像神仙超人一般的存在(即使將軍也一樣),因此嘮家常也只能隔著一層厚厚的簾帳對話。因此有些將軍一輩子也看不到天皇大人的臉,可謂只能聽其聲而不可知其顏是也。(從應仁之亂開始就躲在京都的天皇,也見怪不怪了)
其次,你即使叫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三巨頭重新復活,然后給他們一個任務:三個人在日本全境管理幾百萬的國民,還要治理的井井有條,秩序井然,調解好不同地區不同人的雞毛蒜皮的小事。
雖然三個人都是治世之能臣,但如果接到這個任務,首先他們會瘋掉,然后一定會乖乖地返回自己安息的地方,再默默地蓋上棺材板的。
日本雖領土不算大,但是如果沒有人(很多很多人)幫你治理的話,估計戰國你殺我砍的歡樂時代就會再次來臨了。因此很明顯,只憑三個諸葛亮是遠遠不夠的。
因此德川家康用“藩”來換來了自己創立的幕府百年來的和平。
這里我們可以解釋一下,什么是藩,它的誕生的必然性。
藩,從字面上的意思解釋為用籬笆所圍起來的土地。但是家康可不能把整個日本用籬笆都圍起來,那不現實,還容易被人懷疑智商有問題。所以,我們討論的藩是延伸意義上的藩。
重新再來一次:藩,日本的封建領國單位,由中國學者提出并復制粘貼到日本,是將軍委托的大名于封地進行治理的一種地緣政治體制。簡單點來說,就是有日本特色主義的分封制。
所謂的大名,就是跟著德川家康打天下或者跟家康對著干的武士頭頭們。上到德川御三家(紀伊德川家、水戶德川家和尾張德川家,有將軍的繼承權,后來的德川慶喜就是水戶德川家的外戚),下到跑路冠軍逃命仔島津義弘,他們根據德川家康自己的喜好與親疏程度在日本領取了200多個封地。關系好一點的可以在京都——江戶地區和德川公一起吃香喝辣逗藝伎(例如水戶藩),關系差的只能在未開化的野人地區吃著野果,引領當地土著進行文明開化的使命了。(例如關原第一逃兵島津義弘)
但無論是內外藩,都算是給德川家打工的打工仔們。因此每個藩都實行的是幕藩體制,即都有自己一定的武備力量,同時也有治理自己藩地的責任與義務。反正幕府要求藩上的稅就那么多,領地大豐收藩主自己得;領地大災害藩主自己補,也頗有自負盈虧的前衛思想。
德川幕府依然擔心每個大名哪天會不會把明晃晃的刀子架在自己的頭上。在江戶時期,藩內實行的是嫡長子繼承制。得益于德川家康自己年幼的經歷,所以為了防止藩主造反,家康也要強迫每一位藩主將自己的嫡長子送到江戶當做人質,美名曰“安置”(有報復心理)。再加上后來德川家光修訂了參見朝覲,要求嫡長子一家老小都前往江戶,前任藩主掛掉后再回去就藩。這樣,各位“有夢想的”藩主的計劃就確確實實落空了,只能老實打工。
這下就厲害了,沒準某位藩主某天突然想要造反,剛剛擦亮了兵器準備出門的時候,自己兒子一家人的遺物已經提前送到了(效率真是高),這可真是后悔都來不及了。
德川不光要藩主的兒子,還要藩主們的錢。即使是品級最低的藩主年利祿都是一萬石左右(大名的標準),聽起來是不是很多?沒關系,我們來算一筆有意思的帳吧。
假設某位藩主名叫鐵柱,他的年利祿正好是一萬石,首先這錢并不是他的,他要分配完之后才能使用,不然第二天他就被不滿的民眾趕下臺去了。
先分一半的錢給領地的武士和奉行們發工資,沒有這些基層工作者,鐵柱一定會在領地里過勞死的,這是不得不出的錢,還剩五千石。
再分三千石給德川幕府修江戶的豪華宮殿和碉堡。這招真的是損,政府沒給夠錢還要讓領主養自己的奢侈生活,不然鐵柱的兒子媳婦們可能就會被幕府“特殊關照”了,這錢也不得不出,還剩兩千石。
還有一千石是留給自己領土災后重建的。日本這個國家雖然不打仗了,但是地震呀、海嘯呀、臺風這些問題對于他們也是見怪不怪了,藩主總不能讓自己的領國建筑像廢墟一樣的吧,所以還剩一千石。
購買糧食作物等東西給農民種也是必須的,除非鐵柱想一藩國的人全餓死的話,還剩五百石。
鐵柱不想英年早逝的話,肯定要養一波備在藩城內的常備軍的(只屬于藩主的軍隊),為了自己安全考慮,至少也得四百石的費用支出,還剩...
然后一百石就是藩主一家老少十幾個人的可支配收入,如果換成現在的工資的話就和普通白領的收入差不多,這就是藩主鐵柱最后幸福快樂的工資。
因此,如果藩主們不會自己去撈生意的話,光靠德川發下來的那點死工資是完美的要破產的。我們悲劇的島津藩就因為到了第七代藩主島津重年時期,薩摩藩像災難接收器般屢遭天災人禍:臺風海嘯啥的想來就來,想走就走,每一次薩摩的建筑物都要重新裝修。也是在藩主加強對琉球的貿易和對奄美的剝削的非人哉“苛政”下才勉勉強強沒有破產。(1753年寶歷治水事件)德川幕府還在這種時候讓薩摩承包尾張工程,導致薩摩藩士80多人死亡后才竣工。(這導致了薩摩由上至下地對德川幕府不爽,也為后來的倒幕埋下伏筆)
這樣,我們就可以給德川幕府的統治下一個定義了:表面上是幕府藩國一起通力合作的委托性政治體制,實質上是幕府對于藩單方面厚臉皮壓制的損人利己型政權形式。也不知道那些戰國在戰場上叱咤風云的名將們,看到自己的后代被壓榨成這個樣子會作何感想。
這就是德川家康為自己后代所埋下的沉重的炸藥包。每個藩的特點都不同,我們會在今后一一詳細了解。
肯定有讀者會問:日本從唐朝就開始學中國了,學了一千年還沒有學到科舉這個挑選人才第一棒的方式么?為什么還要類似于分封的大名來治理呢?
不是沒搞,而是搞到最后沒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