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思退
- 明末闖王一小兵
- 昊天不當玉帝
- 2085字
- 2019-02-24 19:40:46
“大哥,我軍自崇禎二年八月起圍困西安已有兩月之久。西安城城高墻厚,在這城下死傷不計其數,而且外有楊鶴老兒虎視眈眈,內又糧草不濟,現在是十月二十三,小弟認為如果不能再月底攻破西安,應及早與王嘉胤、王自用部匯合后在做打算?!?
“只有七天了嗎?都有!傳我軍令從明日起,全軍攻城,不分晝夜,率先破城者重賞,破城后屠城三日。諸君成敗在此一舉,還望諸君勠力同心,以破此城,否則我等皆死無葬身之地也?!?
眾將起身:“遵命!”
然后徐徐退下,只留下李自成和高迎祥留在帳內。
“不知大哥可曾想過如果這七日之內未曾破城該如何是好?”
“說真的二弟,大哥真沒有想過。唉!實在沒想到這西安竟然如此難下,現在著實讓哥哥棘手啊?!?
“大哥莫慌,小弟認為這七日拿下西安不是沒有可能,只是這希望有些渺茫,大哥可以利用這段時間讓嫡系部隊徐徐退出西安轉而南下,留下那些三心二意之人,以為我軍拖住那楊鶴老兒的步子,這樣一來可以使我軍從容撤出西安戰場,二來保持我軍實力,三來節省我軍糧草。如此對我軍而言百利而無一害啊?!?
“法子到是好法子,只是我們該以什么樣的理由調動,二弟你也知道,如此大的調動我想不可能不走漏風聲?!?
“大哥,你就對那些人講,你派軍北上抵御楊鶴,以求為攻城贏取時間,先讓大軍北上,然后繞過大瓢溝轉道向南,至于他們和楊鶴老兒反應過來,只怕我軍早已溜之大吉了,正好讓他們與楊鶴老兒死磕,這樣一來不管誰勝誰負,都對我軍沒有半點影響?!?
“這個借口確實不錯,可要是他們不信怎么辦?”
“只要大哥坐鎮軍中,由不得他們不信,到時楊鶴老兒帶兵南下,我想以大哥的馬術,沖出敵陣還不是易如反掌?”
“哈哈哈……二弟之謀真是堪比三國諸葛亮,開國劉伯溫那。好就按二弟說的辦!你去把咱們的人都叫過來,吩咐下去,今晚就開始。”
“大哥所言極是,小弟這就去安排?!?
沒一會屬于高李二人的嫡系將領在次齊聚一堂。
李過、郝搖旗、袁宗第、高一功、劉芳亮、劉體純、吳汝義、張鼐、黃龍、劉哲等人俱為高李二人嫡系親信。
PS:(歷史上高迎祥部,除擁有李自成的一支偏師外,主力陣容也很強大,可惜因高闖王執意要實踐三國的魏延奇謀,指揮全軍涉險穿越子午谷,被官軍孫傳庭借助地形全部悶殺殆盡。所以高部其他主要將領的名字,漸漸被明末后起的風起云涌淹沒了。以上那些人都是在高死后轉投李的。)
“二弟人都到齊了,把咱倆剛才的商議的那些話,講與他們聽?!?
“是大哥,諸君剛才大哥和我認為我軍應……”
“此計甚好,這樣一來不論成敗我軍皆以立于不敗之地。大哥我看此計可行?!?
“是啊是啊!”
“……”
高迎祥咳嗽一聲打斷了眾人的吹捧:“咳咳!好了既然如此,諸君聽令,李自成?!?
“末將在!”
“既然此計由你提出,不如就由你先開拔,我命你先率本部南下至鎮安縣,以做先鋒,同時在鎮安為我軍后續部隊提前做好準備。即可開拔不得有誤。”
“是大哥,小弟這就去安排?!崩钭猿晒笆质芰詈?,帶著李過和劉國龍走出大帳開始安排行軍事宜。
“郝搖旗聽令!”
“末將在!”
“命你部在明日上午攻城后,便率部開始徐徐退出西安大營,趕去鎮安縣與鴻基匯合,可能做到。”
“末將明白?!?
“如果我聽聞你路上喝酒誤事,我必不饒你?!?
這一句話讓郝搖旗面色立馬變得委屈起來,帳內其他諸將也是哈哈大笑,高一功說了一句,“闖王,我老高覺得您現在就可以罰他了,老郝要是不喝酒我跟他姓?!边@一下把帳內氣氛推上高潮。
“你……”郝搖旗無奈,只能咬牙切齒的看著高一功無可奈何。
狠狠的瞪了高一功一眼,頭也不回的就走了。
高迎祥見此只能無奈的嘆一口氣讓眾人安靜下來:“唉……老高我知道你是為他好,可是這樣會不會讓搖旗誤會,你還是找個時間跟他解釋一下為好。”
“知道了闖王?!?
“好了我等繼續?!?
高迎祥把帳內諸將逐一安排完畢,前后利用四天時間就能把所有嫡系部隊都逐一安排南下。
此時在同州的州衙內,三邊總督楊鶴也在做軍事部署。
“諸位,本官剛剛接到線報,賊人準備猛攻西安七日,便會再度流竄,不知諸位有何妙計教我?”
因為崇禎皇帝17歲開始掌控明朝的,后人對他的評價就是獨斷、多疑以及剛愎自用,其實真實的崇禎還是一個很聰明的人,崇禎是一心一意關心自己手下江山的,17歲的孩子剛上位就知道如何處理老油條魏忠賢的事情,最后將內閣大臣也是從里到外換了一輪,該殺的殺該發配的發配,但是這樣的后果就是原本就比較稀少的官員,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就變得更加空虛了。
但是崇禎并沒有看見問題的本質,認為只要一心一意反腐朝廷就會清潔,事實的情況是那些朝廷的官員只知道和稀泥或者是罵這個罵那個。
所以那些在外面東奔西走打仗的將領們都沒有抵擋的過言官們的彈劾,今天這個人打了勝仗那邊就有人彈劾,今天這個人打了敗仗幾乎就是宣布死亡的期限到了。
以至于現在在同州州衙內的邊軍將領眼觀鼻、鼻觀心,閉口不言,抱著少做少錯,多做多錯的想法混日子就好,至于如何打仗那不是還有楊鶴呢嗎?
楊鶴見此情形不由有些氣急,“統統都是廢物!爾等食君祿不思為君忠,朝廷要爾等廢物有何用,今日爾等就在這里想,想不出克敵制勝的法子,誰也不能走,朝廷窮困,所以諸位就共歷時艱吧,今天晚上我這兒不管飯。”
說罷就準備甩手離去,此時一位史姓將領站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