縝密言語,別給對方反駁的機會
在日常交際中,同樣是說話,有的人由于詞不達意而處處碰壁,有的人卻因為說得恰到好處而左右逢源。這是為什么呢?這就是言語的縝密性發揮的作用,前者言語不夠縝密,經常被他人抓住“把柄”;后者言語謹慎小心,把話說得無懈可擊。在語言溝通中,無論是贊美他人,還是批評他人,我們都應該謹慎使用言語,把話說得滴水不漏,不給對方反駁的機會,不讓對方有空子可鉆,以縝密言語來影響他人心理。
春運時間,火車上非常擁擠。莉莉從河南安陽上車,無奈只買了張硬座票。她上車之后,往車廂里走,沒多久看見角落里坐著三個年輕人,而那里面的位置正空著,她就走了過去,問:“先生,這兒沒人吧?”一位青年回答:“沒有。”于是莉莉放下行李,準備坐下來休息一下。誰料在這時,中間一位年輕人突然站起來,說:“不忙,別忙著坐。”莉莉覺得很不解,那位小青年嬉皮笑臉地說:“小姑娘好像不太會說話啊!”莉莉聽了這話,反問:“那你覺得我哪里不會說了?”年輕人裝腔作勢地說:“你應該語言謙和點,態度溫柔點,比如,‘大哥,這里有人嗎?請問我可以坐在這里嗎?’”說完,自己忍不住笑了起來。
莉莉知道這位年輕人故意難為自己,便當仁不讓地說:“聽你這一說,我確實不好意思了。不過,你們既然見過世面,又有自己獨特的‘禮貌’方式,見了我,就應按你們的‘禮貌’方式辦事才對。”“你說怎么辦?”年輕人不解地問,“那還不容易?看見我來了,就該起身肅立,躬身致禮,說:‘大姐,這兒沒人,小弟請你賞臉,坐這可以嗎?’唉,可惜呀,你連自己的‘禮貌’信條都做不到,還想教訓別人,真是井里的青蛙,大一點的藍天都沒見過!”
男青年自作聰明地賣弄口舌,沒想到一番唇槍舌劍之后,他話語中的把柄卻被莉莉抓個正著。最后,莉莉短短幾句話,就反擊了年輕人的“謬論”,語氣中透露出譏諷之意。出現這樣的結果,就在于年輕人沒有使用縝密的語言,想到什么就說什么,最終敗在自己的言語陷阱里。
有時候,溝通就是一場語言的戰爭,誰先露出了破綻,誰就已經輸了。因此,在溝通的過程中,語言不僅可以為我們傳情達意,還能夠成為我們的防衛“武器”。一旦我們言語中有了“空子”,就給對方提供了反駁的機會,最后就有可能被對方抓住把柄。所以,為了打贏“語言”這場戰役,我們需要謹慎使用一字一句,盡量縝言密語,為自己筑起堅固的心理防衛,不讓對方抓到把柄,牢牢把握“勝利”的機會。
1.三思而后說
俗話說:“三思而后行。”說話也一樣,語言經過了大腦的思考才更有說服力,而且也能經得起對方的“檢驗”。所以,無論是在什么場合,面對什么人,我們都需要“三思而后說”,這樣的言語才會縝密、謹慎。
2.懂得隨機應變
面對對方咄咄逼人的問題,你可能會亂了陣腳,于是將那些不該說的脫口而出。在這樣的情況下,對方有可能會從你的話語中抓住把柄,并且伺機通過言語攻擊你。因此,在面對別人的提問時,我們要懂得隨機應變,把回答的話說得滴水不漏,讓對方找不到把柄。
情商小貼士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不經過大腦思考就信口開河,常常會因為言語中出現的漏洞而被對方反將一軍;或者自作聰明地認為自己掌握了話語主動權,卻在無意之間就讓對方抓住了“把柄”,最終只能以慘敗收場。所以,我們不僅要善于言辭,更要努力把話說得滴水不漏,不讓對方抓住“把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