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今天的中國大運河是什么狀況?
歷經兩千余年的持續發展與演變,中國大運河直到今天仍發揮著重要的交通、運輸、行洪、灌溉、輸水等作用,是大運河沿線地區不可缺少的重要交通運輸方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一直對中國大運河進行著修復和整治工作。經過幾十年的現代化治理,大運河北方段部分恢復航運,山東濟寧以南的870多千米河段一直保持暢通,成為連接山東、江蘇、浙江三省,溝通淮河、長江、太湖和錢塘江水系,縱貫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的水運主通道,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運輸航道之一。如大運河蘇北段是國家北煤南運的“黃金水道”,承擔了江蘇北部地區絕大部分經濟發展所需原材料的運輸,2017年貨運量達3.2億噸;浙北運河網經過“九五”時期以來的航道等級提升改造,貨運量從1995年的0.8億噸增長到2016年的1.12億噸。同時,國家還大力發展“綠色航運”,在航道整治中引入生態理念,以減少對原有生態環境的破壞,不僅使貨物運輸量穩步提高,也使沿線水環境和生態環境得到不斷改善。如蘇北段2011年全線達到國家二標航道標準,還專門在航運沿線各船閘實行“GPS一票通”服務,讓船員不出船艙就能完成船舶過閘所有流程,在節約燃油的同時大大減少了碳排放量。此外,大運河還發揮著巨大的排澇、灌溉、排洪、供水、沿河城鎮建設及環境生態等綜合功效。
2006年和2012年,京杭大運河和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先后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和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在全國多位政協委員的聯名呼吁下,經中央領導批示,大運河被列入中國2014年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文化部、國家文物局牽頭,組織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水利部、國務院法制辦、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教科文全委會、國務院南水北調辦等有關部委和大運河沿線的北京、天津、河北、江蘇、浙江、安徽、山東、河南等8個省、直轄市人民政府共同成立了大運河保護和申遺省部際會商小組。在中國大運河申報世界遺產的點段中,淮揚運河揚州段、江南運河蘇州段、江南運河嘉興—杭州段、浙東運河杭州蕭山—紹興段、浙東運河上虞—余姚段、中河宿遷段河道仍然承擔著重要的航運功能。其他河段主要發揮著行洪、輸水及灌溉的功能,而通惠河段、會通河段、衛河(永濟渠)段、通濟渠段等有部分河道為遺址狀態,也得到了較好的保護。至今,大運河山東濟寧以南段目前全年通航里程仍為870多千米,季節性通航1000多千米,發揮著重要的交通、運輸、行洪、灌溉、輸水等功能。濟寧以南至杭州河段已建成16座通航梯級船閘,其中大型船閘12座。運河及其沿岸河流、湖泊已節節設閘控制,洪水期調泄,枯水期補給,江水北調東線工程已初具規模。目前,京杭大運河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等6行政區域內保留有連續河道,隋唐大運河永濟渠河南山東段、通濟渠商丘至淮安段仍為連續河道,浙東運河河道比較完整,京杭大運河黃河以南段及浙東運河仍然發揮著航運、供水、防洪、排澇等重要作用,其中京杭大運河黃河以南段通航河段約1050千米,完成年貨運量約5億噸,是我國貨運量僅次于長江的內河航道。有10萬多艘船舶常年在運河上航行,年運輸量相當于3 條京滬鐵路的貨運量。

大運河無錫段黃埠墩

浙東運河入海水道——寧波三江口

繁忙的淮揚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