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細說Linux基礎知識
- 兄弟連教育
- 8488字
- 2019-09-09 16:28:27
2.2 Linux光盤安裝及設置
本書講解Linux所使用的系統為CentOS 6.x,并沒有采用最新的CentOS 7.x。很多人使用軟件都喜歡用最新的,但是作為服務器,追求的不是新,而是穩定,所以現在絕大多數服務器并沒用使用最新的CentOS 7.x,也就是說你在工作中很難碰到CentOS 7.x。作為實用主義者,我們選用CentOS 6.x來進行本書的講解。
2.2.1 CentOS 6.x版本區別
CentOS 6.x的下載地址沒什么好講的,可以去ChinaUnix等社區的下載頻道,可以很容易地找到所需版本。
需要說明的是,CentOS 6.x基本上是安裝在i386、x86_64的CPU硬件平臺上的,我們使用的個人計算機多從i386發展而來,現在到了i686,是向下兼容的;而x86_64則是用于x86 CPU架構的64位硬件平臺。也就是說,如果是32位的CPU,則安裝i386版本;如果是64位的CPU,則安裝x86_64版本。所以需要下載正確的安裝版本,才可順利安裝。CPU的信息可在開機時進入BIOS查看。不過一般32位或64位的硬件平臺都可以運行32位的操作系統,作為學習來說,倒是沒有大礙,像上面提及的出錯情況較少發生。若使用VMware安裝,則下載i386的版本即可。
CentOS 6.x版本較多,簡要說明如下:
CentOS-6.3-i386-LiveCD.iso CentOS-6.3-i386-LiveDVD.iso
Live CD版和Live DVD版的CentOS 6.x提供了不用安裝直接在光盤中體驗CentOS的方式。只要插入光盤,并設置BIOS為光盤啟動,就可以體驗CentOS了。
CentOS-6.3-i386-minimal.iso
minimal版的CentOS是精簡版,自帶軟件最少。在服務器上可以使用這個版本。該版本安裝的軟件最少,系統占用資源較少,同時被攻擊的可能大大降低,但不建議新手使用。
CentOS-6.3-i386-netinstall.iso
netinstall版的CentOS是網絡安裝版本,需要連接網絡,部分程序需要從CentOS官網上下載。
CentOS-6.3-i386-bin-DVD1.iso CentOS-6.3-i386-bin-DVD2.iso
標準CentOS版本,因為軟件過多,所以一張DVD光盤容納不下。如果只是想安裝系統,則下載DVD1即可,DVD2中主要是一些軟件,安裝時并不需要。
我們下載并使用標準版的CentOS。
2.2.2 光盤安裝CentOS 6.x
萬事俱備,可以開始我們的CentOS 6.x安裝之旅了。光驅放入安裝光盤,或者在虛擬機光驅設置中直接指定下載的ISO鏡像。推薦使用后者,比較環保。然后單擊“開啟此虛擬機”按鈕啟動虛擬機,在啟動界面按F2鍵,進入虛擬機的BIOS設置(注意:要把鼠標點入虛擬機后,再按F2鍵)。
現在的計算機由于性能強大,虛擬機模擬的啟動界面速度非常快,按F2鍵的時間變得非常短暫,用戶很難來得及按F2鍵。所以虛擬機提供了啟動直接進入BIOS設置的按鈕,單擊綠色啟動三角旁的小箭頭,可以看到啟動選項,選擇“啟動時進入BIOS”,如圖2-16所示。

圖2-16 啟動時進入BIOS
進入虛擬機BIOS后,會看到如圖2-17所示的界面。

圖2-17 虛擬機BIOS界面
在此界面中,按箭頭移動光標,按+號或-號改變鍵值,按Esc鍵退出,按回車鍵確定,按F10鍵保存退出。
移動光標到Boot(啟動)項,修改啟動順序。把光標移動到CD-ROM Drive(光驅)上,按+號把CD-ROM Drive變為第一項,讓光盤成為第一啟動順序,如圖2-18所示。

圖2-18 修改啟動順序
務必記得在Linux系統安裝完成后,要改回Hard Drive(硬盤驅動)為第一啟動順序!否則每次啟動虛擬機,都將進入Linux安裝界面。
按F10鍵保存退出后,就能看到Linux的安裝歡迎界面了,如圖2-19所示。以下Linux安裝過程和在真實機中安裝沒有任何差別。

圖2-19 安裝歡迎界面
在安裝歡迎界面上有5個選項。
●Install or upgrade an existing system:安裝或升級現有系統。
●Install system with basic video driver:安裝過程采用基本的顯卡驅動。
●Rescue installed system:進入系統修復模式。
●Boot from local drive:退出安裝從硬盤啟動。
●Memory test:存儲介質檢測。
選擇“Install or upgrade an existing system”,安裝一個全新的系統。開始安裝后,向導首先會詢問是否檢查安裝介質的完整性,如圖2-20所示。這是為了避免因為安裝來源不正確,造成無法順利安裝而產生損失。一般情況下,如果不是網絡下載過程中出現什么問題,則不需要檢測(檢測時間較久),直接選擇“Skip”跳過。

圖2-20 檢測安裝介質
注意:在虛擬機系統和宿主機系統之間,鼠標是不能同時起作用的。如果從宿主機進入虛擬機,則需要把鼠標點入虛擬機;當從虛擬機返回宿主機時,按下Ctrl+Alt組合鍵退出。
進入CentOS 6.x歡迎界面,單擊“Next”按鈕,進入選擇安裝系統的默認語言界面,可以根據需要自行選擇,比如選擇“中文(簡體)”,如圖2-21所示。

圖2-21 語言設置
單擊“Next”按鈕,進入鍵盤布局界面,選擇默認的“美國英語式”鍵盤,如圖2-22所示。

圖2-22 鍵盤布局
單擊“下一步”按鈕,進入存儲設備選擇界面,選擇“基本存儲設備”,會彈出存儲設備警告,警告安裝操作會導致存儲設備中的數據丟失,單擊“是,忽略所有數據”按鈕,如圖2-23所示。

圖2-23 存儲設備警告
進入主機名配置界面,默認主機名是“localhost.localdomain”,如圖2-24所示,可以自行更改。在此界面中還可以配置網絡,也可以在安裝完成后通過setup或ifconfig等命令再進行網絡配置,這里略過。

圖2-24 主機名配置界面
單擊“下一步”按鈕,進入時區選擇界面。如果住在中國,則選擇“亞洲/上海”就可以了。當然,住在其他地方的對應選擇相應地名即可。“系統時鐘使用UTC時間”復選框建議不勾選,如圖2-25所示。

圖2-25 選擇時區
單擊“下一步”按鈕,設置管理員密碼(根密碼指的是管理員密碼,在Linux系統中管理員名為“root”,翻譯為根用戶)。學習用的系統,密碼設置得簡單一些是可以接受的,比如“123456”,但可能出現如圖2-26所示的脆弱密碼提示,單擊“無論如何都使用”按鈕依然可以讓脆弱密碼生效。
如果是用于工作中的服務器,則密碼設置務必要嚴格對待,密碼不能與個人信息相關,不能包含出生日期、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等,要遵守“復雜性”“易記憶性”“時效性”的原則。
“復雜性”是指密碼要包含大小寫字母、數字、特殊符號中的最少三種;“易記憶性”是指密碼要容易記憶;“時效性”是指密碼不能長時間使用,定期更換,一般每三個月更換一次。
“復雜性”和“時效性”其實都很容易實現,但是什么樣的密碼是“易記憶”的呢?我們可以拿一個英文單詞、一個你喜歡的外國影星名字、一句唐詩或名言、一首你喜歡的歌曲的歌詞等進行變形后生成。比如密碼“Am@ri31n”是由“American”衍生而來的,e替換為@,密碼出現abcd統一替換為1234;如果是程序員,則可以用變態骨灰級密碼“wr! know(xdl)shit! say(hero)”,由“為人不識兄弟連,便稱英雄也枉然”衍生而來。關于密碼設置的詳細說明,請參見第7章。

圖2-26 設置管理員密碼
單擊“下一步”按鈕,接下來到了安裝Linux系統中最重要的部分。所有操作系統的安裝步驟大同小異,最大的區別就在于硬盤分區,每個操作系統在數據組織管理的方式上有較大差異。如圖2-27所示,Linux安裝程序提供了5種分區方式。

圖2-27 選擇分區類型
●使用所有空間:占用整個硬盤安裝Linux系統,會導致原有硬盤數據全部丟失。
●替換現有Linux系統:只刪除原有的Linux分區,而不會影響其他的系統分區。
●縮小現有系統:縮小現有的系統,產生剩余空間,用來安裝Linux分區。
●使用剩余空間:使用剩余空間安裝Linux系統。如果想讓Windows和Linux雙系統并存,那么要把一個Windows分區刪除,變為“未分配空間”。
●創建自定義布局:手工指定Linux分區結構。
在此,我們推薦使用“創建自定義布局”。在真正架設Linux服務器時,都需要做自定義的分區規劃。在學習時,為了增加對分區方式的了解,也建議使用自定義分區。其他4種分區方式不推薦使用,因為都是自動建立分區結構的,也就是說,劃分了哪些分區和分區大小是多少,我們無法控制,在實際應用中不太現實。
關于硬盤分區
這是本章的重點和難點。硬盤分區是使用分區編輯器在硬盤上劃分幾個邏輯部分,并寫入相應的文件系統。硬盤一旦被劃分成數個分區,不同類的目錄與文件就可以存儲進不同的分區。在Linux中,給一塊硬盤分區,主要需要4個步驟:分區、格式化、指定設備文件名和掛載。我們一步一步來學習這4個步驟。
1.硬盤的分區
1)分區的概念
我們舉個例子來解釋一下分區的概念。硬盤為什么一定要分區呢?我們想象一下,超哥在辦公室里做了一個和墻一樣大的柜子,可是超哥很粗心,做柜子的時候沒有把大柜子分成合適大小的小柜子,而且柜子中間也沒有打隔斷。那么我們把所有的辦公用品全部放入這個不合理的柜子中,有一天我們要從柜子中找一份教學計劃,我們還能找到這份文件嗎?答案是當然能夠找到,但是本來很輕易地拿出文件的一個動作,可能會變成整個柜子中文件的大清理,用了幾天時間才能找到所需的文件。如圖2-28所示,如果柜子做成這樣,查找文件的效率就會極差。

圖2-28 柜子示意圖
硬盤也是如此,如果所有數據沒有差別地全部胡亂塞入硬盤,那么數據的讀取效率會非常低。所以需要先把硬盤分區(也就是把大柜子按照使用的要求分成多個小柜子),這樣不同的數據保存到不同的分區中,管理起來效率就會更高,如圖2-29所示。

圖2-29 硬盤分區
2)硬盤分區的類型
可是硬盤當中分區到底可以分多少個呢?最開始的時候,硬盤分區只有一種類型,就是主分區,但是由于MBR(主引導記錄)中只保留了64 Byte存儲空間,而每個分區要用16 Byte,所以一塊硬盤只能分成4個主分區。當硬盤很小的時候,4個主分區足夠使用;但是隨著硬盤容量的不斷增加,4個分區已經不能滿足我們的工作需要。這時為了分配更多的分區,就出現了擴展分區和邏輯分區。
●主分區。由于MBR的限制,最多只能分配4個主分區。
●擴展分區。擴展分區在一塊硬盤上只能有1個,而且擴展分區和主分區是平級的,也就是說,主分區加擴展分區最多只能有4個。擴展分區不能直接寫入數據,也不能格式化,需要在擴展分區中再劃分出邏輯分區才能使用。
●邏輯分區。邏輯分區是在擴展分區中再劃分出來的。在Linux系統中,IDE硬盤最多有59個邏輯分區(加4個主分區最多能識別63個分區),SCSI硬盤最多有11個邏輯分區(加4個主分區最多能識別15個分區)。
這三種分區可以用圖2-30表示。在圖2-30中,分區1、2、3是主分區,分區4是擴展分區,而分區5和6是邏輯分區。擴展分區不能寫入數據,也不能格式化,唯一的作用就是包含邏輯分區。大家可以理解為柜子4是一個大柜子,這個柜子不能放文件,只能在里面套小柜子(邏輯分區)。

圖2-30 分區類型
2.格式化
分區有了,就可以向里面存儲數據了嗎?當然不是。我們還用柜子來說明,大柜子分成了小柜子就能放文件了嗎?還是不行,柜子當然要打入隔斷,才能放入數據,如圖2-31所示。

圖2-31 格式化示意圖
對柜子來講,格式化就是打入隔斷;對硬盤來講,格式化的目的是寫入文件系統。很多人認為格式化是為了清空數據,這個概念是錯誤的。目前常見的文件系統有以下幾種。
●ext3文件系統:ext2文件系統的升級版本,帶日志功能,支持最大16TB的分區和最大2TB的文件(1TB=1024GB=1024×1024MB)。
●ext4文件系統:ext3文件系統的升級版,向下兼容ext3文件系統,支持無限量子目錄,支持最大1EB(1EB=1024PB=1024×1024TB)的分區和最大16TB的文件。這是CentOS 6.x默認的文件系統。
●fat32文件系統:早期Windows的文件系統,支持最大32GB的分區和最大4GB的文件。
●NTFS文件系統:現在Windows的主流文件系統,比fat32更加安全、速度更快,支持最大2TB的分區和最大64GB的文件。
把硬盤當成柜子,格式化就是按照文件系統的要求,把分區分成等大小的數據塊(默認是4KB)。可以理解為將小柜子分成等大小的抽屜,并在柜子門上貼上標簽,標簽上寫明每個文件的索引號、訪問時間、權限、數據保存在哪個抽屜中等信息。硬盤有了這樣的隔斷,才可以真正地保存數據。不過在寫入文件系統的時候,會順帶清空分區中的數據,就像給柜子打隔斷,當然要先取出柜子內的所有文件一樣。
3.指定設備文件名
在Windows中,在硬盤分區并格式化之后,只要分配盤符就可以使用了。而在Linux中,還需要給分區分配一個設備文件名。Linux中所有的硬件都被當成一個文件來對待,分區當然也是文件。既然是文件,當然就有文件名,不過我們把硬件的文件名稱作設備文件名。分區的設備文件名有固定的命名方式。常見的設備文件名如表2-1所示。
表2-1 設備文件名

1)IDE硬盤接口
IDE(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電子集成驅動器)硬盤也稱作“ATA硬盤”或“PATA硬盤”, ATA100的硬盤理論傳輸速度是100MB/s。在Linux中,IDE硬盤接口被標識為“hd”,如圖2-32所示。

圖2-32 IDE硬盤接口
2)SCSI硬盤接口
SCSI(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小型計算機系統接口)硬盤廣泛應用在服務器上,具有應用范圍廣、多任務、帶寬大、CPU占用率低及支持熱插拔等優點。理論傳輸速度達到320MB/s。在Linux中,SCSI硬盤接口被識別為“sd”,如圖2-33所示。

圖2-33 SCSI硬盤接口
3)SATA硬盤接口
SATA(Serial ATA,串口硬盤)硬盤是速度更高的硬盤標準,具備了更高的傳輸速度,并具備了更強的糾錯能力。目前已經是SATA三代,理論傳輸速度達到600MB/s。目前SATA硬盤接口已經取代IDE硬盤接口和SCSI硬盤接口,成為主流的硬盤接口。在Linux中,SATA硬盤接口也被識別為“sd”,如圖2-34所示。

圖2-34 SATA硬盤接口
也就是說,在Linux中使用“/dev/sd”代表SCSI或SATA接口的硬盤,而使用“/dev/hd”代表IDE接口的硬盤。“a”代表第一塊硬盤,“b”代表第二塊硬盤,以此類推。知道了硬盤的設備文件名,那分區又該如何表示呢?我們通過圖2-35來說明分區的設備文件名。

圖2-35 分區設備文件名示意圖1
在Linux中用1、2、3和4代表主分區的分區號,而從5開始代表邏輯分區。也就是說,主分區1用/dev/sda1表示,主分區2用/dev/sda2表示,主分區3用/dev/sda3表示,擴展分區用/dev/sda4表示,邏輯分區1用/dev/sda5表示,邏輯分區2用/dev/sda6表示,邏輯分區3用/dev/sda7表示。
如果我們采用如圖2-36所示的方式來分區呢?

圖2-36 分區設備文件名示意圖2
主分區1用/dev/sda1表示,擴展分區應該用/dev/sd2表示,可是邏輯分區1還是用/dev/sda5表示,邏輯分區2還是用/dev/sda6表示,邏輯分區3用/dev/sda7表示。因為雖然分區號3和4是空閑的,但是分區號1~4只能用來表示主分區和擴展分區,所以邏輯分區在任何分區情況下都是從5開始計算的。
4.掛載
在Linux中的掛載,大家就可以當成Windows中的分配盤符,只不過Windows的盤符是C、D、E等字母,而Linux的盤符是目錄。在Linux中把盤符稱為掛載點。這是分區的最后一步,只要給分區分配了掛載點,就可以正常使用分區了。
1)Linux基礎分區
Linux系統安裝必須劃分的分區有兩個:一個是根分區“/”,根分區當然越大越好;另一個是虛擬內存分區“swap”。
swap分區的作用可簡單描述為:當系統的物理內存不夠用的時候,就需要將物理內存中的一部分空間釋放出來,以供當前運行的程序使用。那些被釋放的空間可能來自一些很長時間沒有什么操作的程序,這些被釋放的空間被臨時保存到swap分區中,等到那些程序要運行時,再從swap分區中恢復保存的數據到內存中。這樣,系統總是在物理內存不夠時,才進行swap分區交換。其實,swap分區的調整對Linux服務器,特別是Web服務器的性能至關重要。通過調整swap分區,有時可以越過系統性能瓶頸,節省系統升級費用。
現代操作系統都實現了“虛擬內存”這一技術,不但在功能上突破了物理內存的限制,使程序可以操縱大于實際物理內存的空間,更重要的是,“虛擬內存”是隔離每個進程的安全保護網,使每個進程都不受其他程序的干擾。
計算機用戶經常會遇到這種現象:在使用Windows系統時,可以同時運行多個程序,當你切換到一個很長時間沒有理會的程序時,會聽到硬盤“嘩嘩”直響。這是因為這個程序的內存被那些頻繁運行的程序給“偷走”了,放到了swap分區中。因此,一旦該程序被放置到前端,它就會從swap分區中取回自己的數據,將其放進內存,然后接著運行。
需要說明一點,并不是所有從物理內存中交換出來的數據都會被放到swap分區中(如果這樣做,swap分區就會不堪重負),有相當一部分數據被直接交換到文件系統中。例如,有的程序會打開一些文件,對文件進行讀/寫(其實每個程序至少要打開一個文件,那就是運行程序本身),當需要將這些程序的內存空間交換出去時,就沒有必要將文件部分的數據放到swap分區中了,而可以直接將其放到文件中。如果是讀文件操作,那么內存數據被直接釋放,不需要交換出來,因為當下次需要時,可直接從文件系統中恢復;如果是寫文件操作,那么只需將變化的數據保存到文件中,以便恢復。
分配太多的swap分區會浪費硬盤空間,而swap分區太小,如果系統的物理內存用完了,系統就會運行得很慢,但仍能運行;如果swap分區用完了,系統就會發生錯誤。例如,Web服務器能根據不同的請求數量衍生出多個服務進程(或線程),如果swap分區用完了,則服務進程無法啟動,通常會出現“application is out of memory”的錯誤,嚴重時會造成服務進程的死鎖。因此,swap分區的分配是很重要的。
通常情況下,swap分區應大于或等于物理內存的大小,一般官方文檔會建議swap分區的大小應是物理內存的2倍。但現在的服務器動不動就是16GB/32GB內存,是不是swap分區也要擴大到32GB/64GB?其實,大可不必。根據服務器實際負載、運行情況及未來可能的應用來綜合考慮swap分區的大小即可,如桌面系統,則只需要較小的swap分區;而服務器系統,尤其是數據庫服務器和Web服務器,則對swap分區要求較高。我們推薦的swap分區設置如下:
●4GB或4GB以下內存的系統,最少需要2GB swap分區。
●大于4GB而小于16GB內存的系統,最少需要4GB swap分區。
●大于16GB而小于64GB內存的系統,最少需要8GB swap分區。
●大于64GB而小于256GB內存的系統,最少需要16GB swap分區。
swap分區設置過大只是對硬盤空間的浪費,而對系統性能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
學習用的實驗環境,swap分區不需要超過2GB。
2)Linux的常用分區
除根分區和swap分區外,其他Linux目錄也可單獨劃分出來的分區如下。
●/boot:存放Linux系統啟動所需文件。我們建議給/boot單獨分區,分配200MB空間。任何系統啟動都需要一定的空閑空間,如果不把/boot單獨分區,那么,一旦根目錄寫滿,系統將無法正常啟動。
●/usr:存放Linux系統所有命令、庫、手冊頁等,類似Windows系統引導盤C盤的Windows目錄。
●/home:存放用戶宿主目錄,用于存放用戶數據。
其他應用分區,如專門劃分一個分區“/web”用于存放Web服務器文件;或者創建一個用于本地和遠程主機數據備份的分區“/backup”;初學者創建一個專門用于練習的分區“/test”……都可以視服務器需求來決定。
3)不能單獨分區的目錄
不過大家需要小心,并不是所有目錄都可以單獨分區的,有些目錄必須和根目錄(/)在一個分區中,因為這些目錄是和系統啟動相關的,如果單獨分區,系統就無法正常啟動。這些目錄有如下幾個。
●/etc:配置文件目錄。
●/bin:普通用戶可以執行的命令保存目錄。
●/dev:設備文件保存目錄。
●/lib:函數庫和內核模塊保存目錄。
●/sbin:超級用戶才可以執行的命令保存目錄。
4)Linux的目錄結構
Linux是樹形目錄結構,最高一級目錄是根目錄(/),根目錄下保存一級目錄,一級目錄下保存二級目錄,以此類推,如圖2-37所示。

圖2-37 Linux的目錄結構
Linux系統的每個目錄(除不能單獨分區的目錄外)都可以劃分為分區,包括自己手工建立的新目錄。它們從Linux層面上看都是根目錄的子目錄,但是從硬盤層面上看是并列的。也就是說,給“/”分了一個區,也可以給“/home”單獨分區,從Linux層面上看“/home”目錄是“/”目錄的子目錄,但是從硬盤層面上看“/home”分區有單獨的存儲空間,在“/home”下寫入的內容會寫到不同的硬盤存儲空間上,如圖2-38所示。

圖2-38 分區硬盤空間
簡單總結一下Linux硬盤分區的4個步驟:第一步是分區,把大硬盤分為邏輯上的小硬盤;第二步是分區格式化,也就是給分區寫入文件系統;第三步是給分區指定設備文件名;第四步是分配掛載點。
在Linux中,我們目前介紹的分區是基本分區方法,這種方法分配的分區大小是不能隨意調整的。不過Linux支持更高級的分區方式:邏輯卷管理(LVM)和磁盤陣列(RAID),這兩種分區管理方式支持動態調整分區大小。
好了,看完硬盤分區的概念,回到我們的Linux安裝。選擇“創建自定義布局”,單擊“下一步”按鈕,進入手工硬盤分區界面,如圖2-39所示。
●創建:新建一個分區。
●編輯:修改已經存在的分區設置。
●刪除:刪除已有分區。
●重設:重新設置所有的分區。
單擊“創建”按鈕,彈出“生成存儲”界面,選擇“標準分區”,如圖2-40所示。

圖2-39 手工硬盤分區界面

圖2-40 “生成存儲”界面
單擊“創建”按鈕,進入“添加分區”界面,如圖2-41所示。在此界面中,我們可以創建/boot分區、/分區、/home分區、swap分區等。

圖2-41 “添加分區”界面
注意:swap分區是在文件系統類型選項中進行選擇的,而不是在掛載點上選擇的。
分區創建完成后,單擊“下一步”按鈕,出現格式化警告,選擇“格式化”,進入引導程序安裝界面,如圖2-42所示。

圖2-42 引導程序安裝
單擊“下一步”按鈕,進入軟件包選擇界面,可以選擇“Desktop(桌面)”“Minimal Desktop (最小化桌面)”“Minimal(最小化)”“Basic Server(基本服務器)”“Database Server(數據庫服務器)”“Web Server(網頁服務器)”“Virtual Host(虛擬主機)”“Software Development Workstation(軟件開發工作站)”等安裝系統。當然,也可以選擇“現在自定義”進行自定義安裝。我們選擇“Basic Server(基本服務器)”,如圖2-43所示。基本服務器安裝完成后是沒有圖形界面的。如果你想要圖形界面,那么請選擇“Desktop”系統。雖然安裝完成進入系統后仍然可以手工安裝所需的軟件包,但不建議新手選擇“Minimal”系統。

圖2-43 軟件包選擇
單擊“下一步”按鈕,進入安裝界面。安裝程序開始后,會花上一段時間,出現如圖2-44所示的畫面。畫面中會出現目前安裝的軟件包及其簡介、預估剩余的時間及安裝進度。

圖2-44 安裝過程
安裝過程中產生的事件信息存儲于不同的日志文件中,安裝后可通過這些文件來獲知安裝信息,如表2-2所示。
表2-2 日志文件

安裝完成后,單擊“重新引導”按鈕重啟后就可以進入等待登錄界面了。還記得Linux的超級用戶是root嗎?還記得安裝時輸入的root密碼嗎?輸入正確的用戶名和密碼就可以登錄系統了。登錄系統輸入密碼時,要注意,Linux不像Windows在登錄時會直接用“*”屏蔽顯示密碼,Linux是不顯示密碼輸入狀態的,只要你輸入的密碼是正確的,直接按回車鍵即可進入,不要誤以為沒有進入輸入狀態。
CentOS 6.x的默認圖形界面為Gnome,進入系統后你會發現Gnome和Windows有些相像。本書對于圖形工具的應用不會進行過多討論,在真正開發服務器應用的時候,大多不會安裝X Window,因為其會占用大量系統資源。超哥曾經管理的服務器機房,n臺服務器只用一個顯示器,平日都是遠程管理的,只有需要重啟關機添加硬件或修復時才到機房里插上顯示器維修。更何況圖形工具不能完成Linux系統100%的管理工作。
- Mastering vRealize Operations Manager(Second Edition)
- Designing Purpose:Built Drones for Ardupilot Pixhawk 2.1
- 嵌入式應用程序設計綜合教程(微課版)
- 循序漸進學Docker
- Instant Optimizing Embedded Systems using Busybox
- Dreamweaver CS5.5 Mobile and Web Development with HTML5,CSS3,and jQuery
- 細說Linux基礎知識
- Windows 7使用詳解(修訂版)
- Learning BeagleBone
- Learn OpenShift
- Docker容器技術與運維
- 程序員必讀經典(算法基礎+計算機系統)
- Windows 8玩全不求人
- Unity AR/VR開發:實戰高手訓練營
- Mastering AWS Cloud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