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未來簡史:區塊鏈、人工智能、大數據陷阱與數字化生活
- 王驥
- 2909字
- 2019-11-18 14:48:58
趨勢與風暴
一直以來,最能動搖社會與價值觀的力量,一般最早都來自經濟領域。所以,這一領域的變化,往往能夠管窺出整個社會轉換的端倪。我們發現,數十年前興起的很多經濟模式已經面臨沖擊,似乎正在被打破,正在掀起某種風暴。主要體現在如下幾方面:規模化正在被定制化替代,標準化正在被個性化替代,程序化正在被智能化替代,實物化正在被數字化替代。
趨勢一:定制化正在替代規模化。
規模化大生產是20世紀最流行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之一,以泰勒的科學管理方法為基礎,以生產過程的分解、流水線組裝、零部件的標準化、大批量生產和機械式重復勞動等為主要特征。不過,這種十余年前還被認為是改變世界的重要生產模式,如今已經面臨定制化生產的挑戰,未來甚至可能被取代。
當你在亞馬遜下單購買圖書、在淘寶購買衣服、在美團上預訂午餐、在攜程網上定制旅游計劃……這些都屬于定制,不過屬于半定制,即商家盡可能地生產或設計出多樣的產品,讓你挑選。如五糧液最早就那么幾個品種,如今的產品線延伸到五糧液酒、五糧液老酒、五糧液年份酒、六和液、五糧醇、專供酒、十二生肖酒、國賓酒、五糧神等多達百種。顯然,目前允許消費者的定制嘗試還處于初級階段,消費者只能在有限的范圍內進行挑選,還不能完全要求企業滿足所有的個性化需求。未來,定制生產與服務將逐步趨向于全面化的定制。現今,根據顧客對象可以將定制分為如下兩類:
一類是面向大眾消費者。由于個性化需求的量少、差異性大,因此,要求企業在管理、供應、生產和配送各個環節都要適應小批量、多式樣、多規格和多品種的生產和銷售變化。例如,Dell電腦公司的用戶可以通過其網頁了解本型號產品的基本配置和基本功能,按照需要和能夠承擔的價格,配置出自己最滿意的產品,然后下單由戴爾組裝。
另一類是面對團體性的組織,這需要側重供應商與訂貨商的協作問題。如波音公司在設計和生產新型飛機時,要求供應商按照其飛機總體設計標準和成本要求來組織生產。
規模化生產形成規模經濟,定制化生產形成定制經濟。定制經濟是從注重個體價值并服務于個體來說的。實際上定制的規模比傳統規模經濟的更大,它不僅涵蓋了傳統規模經濟下的顧客群體,更將這種客戶線延伸到更細分、更個性的領域,所以,對生產與經營的技術要求更高。
為適應這種變化,現在企業在管理上采用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業資源計劃)系統來實現自動化、數字化管理,在生產上采用CIMS(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在供應和配送上采用SCM(Supply Chain Management,供應鏈管理)。同時還運用了大數據、云計算等前沿技術來更好地實現個性分析與差異化服務。
趨勢二:個性化正在替代標準化。
現代社會,許多工業產品和工程建設,眾多零部件與組裝環節,往往涉及數十家、數百家甚至上千家企業,協作點遍布世界各地。這樣一個復雜的生產組合,客觀上要求生產活動的高度統一和協調,于是,無數的技術標準、工作標準和管理標準形成了,這便是標準化生產,這是20世紀末與21世紀最偉大的協同生產模式之一。例如,如今一架客機的制作需要數百萬個零部件,涉及世界范圍內數千數家企業。又如,日本豐田汽車的零部件大多數來自世界二十多個國家的160家工廠,汽車輪胎等產品來自馬來西亞等第三世界國家。現代標準化的顯著特點是適應經濟全球化,有利于實現科學管理和提高管理效率。現代企業實行自動化、電算化管理,前提也是標準化。這么重要的標準化,未來卻將被個性化所替代。個性化有如下兩種情況:
一是材料、配件是標準化生產的,組合成的產品是個性化的。例如,你需要一輛福特汽車,其配件絕大多數都是標準化生產的,只是按照要求選擇不同功能、型號與外形設計而制造的,其中的私人定制可以很好地結合現代標準化生產的理念和技術。
二是材料、配件與形成的產品都屬于個性化的。例如,你需要一道指定某地食材、指定某某廚師燒的某道菜肴。個性化的例子如今已經非常普遍,比如,當你打開手機中的APP商城,其中的貨物不是一件件地簡單排列,而是根據不同主題對消費者進行個性化推薦,讓顧客覺得推送也可以變得如此有情懷,這是個性化營銷。又如,沃爾瑪中國公司2015年5月啟動O2O電商項目“速購”,消費者可以通過APP快捷地購買上萬種商品,同時顧客可到“速購服務中心”自提貨物,這屬于個性化訂貨等。
趨勢三:智能化正在替代程序化。
未來凡是機械化的生產都會智能化,凡是程序化的工作都可以智能化。過去的標準化、程序化和流水線是將人變成機器,未來的智能化是將標準化、程序化和流水線上的機器變成人。例如,青島有一家服裝公司,過去13年間,公司投入數億元用于工業智能化改造,目前形成了一套整合數據驅動、3D打印、智能制造、精益管理、互聯網深度融合、全球化產業鏈協同和實時交易等于一體的智能體系,每天量產可達1500套,且同品質定制西裝的價格僅是國外品牌的1/5~1/3。
如今,智能化不僅在制造業中運用,也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智能手機,一改過去只有電話功能,現今幾乎成為人們身體的一部分,看新聞、視頻、游戲、聊天、郵件、支付、理財、辦公什么都需要它。智能化的目的就是要更好地服務于更多的個體,同時形成方便、快捷、個性化、一體化與成本優勢的工業或商業新模式。
趨勢四:數字化正在替代實物化。
如今,到超市買東西、到餐廳吃飯、打車、發紅包等,只需用手機掃一下二維碼,用微信或支付寶直接支付就可以了,再也不需要裝著一個厚厚的皮夾子,放在公文包中。這些幾年前都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擺脫實物的糾纏,也是注重個體、凸顯個性與人性化的發展趨勢。
近年網傳一個故事,說美國某家庭收到了一家商場投送來的孕婦用品促銷券,該促銷券是沖著這家16歲小女生來的。女生的父親覺得很受侮辱,怒氣沖沖地前去討說法。為了平息這位父親的怒氣,商場做出了誠懇的道歉。但是,數天之后,這位父親赫然發現,16歲的女兒果真未婚先孕了。這家商場為何能夠未卜先知呢?原來是該商場通過若干種商品的消費數據建立了一個懷孕預測指數,那個女孩購物的數據就能推測出她是否懷孕。這只是一個很小的數據挖掘案例(從人性策略角度來分析,這個案例應該只是一個傳聞,但這是完全可以實現的,同時,它不適用于大數據悖論)。
未來的萬事萬物都可以以數字的方式被記錄并保存在云端,貨幣將以數字與虛擬方式擁有、存儲和交付。
上述這些一二十年前甚至幾年前都不敢想象的巨變,似乎都在表明:如今金字塔構造的社會基本模式已經開始向扁平化、平民化,體現個體與獨特的嶄新模式傾斜與轉換,似乎越來越快,越來越明顯了。早在十余年前,著名暢銷書《世界是平的》的作者托馬斯·弗里德曼便發現了這一端倪與趨勢,他曾強調說:“開始于21世紀的全球化,正在抹平一切疆界,等級制度正遭到來自社會底層的挑戰,或者正從自上而下的關系變成更為平等合作的關系。”
顯然,這場改變甚至顛覆數千年來以精英為核心的價值觀體系的大革命或許真的開始顯現端倪了。在這種轉換的過程中,引發的震蕩似乎已經讓人們有所感受,比如現今,整個世界經濟高速增長,科技高速發展,各類制度、治理似乎越來越完善,然而,國家、社會并非同比變好了,似乎問題反而比以往越來越多,統治者、精英、中產階級與平民似乎也越來越感到辛苦、勞心、煩躁與不安了……或許,這一切正是社會轉換、變革之前的預兆與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