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02 如何看清自己想要什么

是什么阻擋你看見自己想要什么?

很多人都會遇到一個共性問題,那就是,感覺目前的工作不是自己想要的,工作提不起精神,感受不到任何價值和意義,分分鐘會在腦海中閃現出無數次想要離職的念頭。

然而很快,這個念頭又會被另外一個念頭打壓于無形中,那就是——

“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我沒有目標,沒有方向,除了在這里繼續耗下去,似乎想不到更好的辦法了。”

你是不是也經常碰到這樣的困惑呢?

或者,你早已被這種困惑折磨了很多年,卻一直沒有找到滿意的方向。

為什么越來越多的職場人,都會在這個“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問題上敗下陣來?

一、30歲了,你還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幾年前,當小倩頭頂重點大學的光環踏入社會尋找職業生涯中的第一份工作時,她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一份看似穩定有前景的數據統計工作,會將她的職業跑道徹底帶偏。

那是一家在當地頗有名氣的大型國有企業,在父母的眼中,它正規、穩定、有前景,是一家各方面都很不錯的公司。的確,憑借著二三十年來的發展與積累,這家企業確實在業界享有一定的名氣。女兒一畢業就能進入這樣的單位,父母臉上樂開了花兒,再三叮囑小倩一定要好好把握機會,做出自己的成績。

小倩對未來有著無限的憧憬:她給自己的規劃是從數據統計做起,踏實工作,通過自己的努力,將來再挑起數據分析的重任,進而再調到財務部任職或晉升為數據中心的主任,獨當一面。

因此,從踏入這家企業的第一天起,小倩處處留心,勤勤懇懇。然而不知為何,小倩看到數字就頭疼,工作備感吃力;她成天提心吊膽,生怕自己把數字弄錯,可越是害怕就越緊張,越緊張越容易犯錯。

一年不到的時間,小倩就感到了滿滿的沮喪。

怎么辦?是不是自己不適合這份工作?到底要不要辭職?

從此,小倩開始了內心的煎熬。

二、是什么在阻擋你看見自己想要什么

小倩的擔憂和很多職場人如出一轍:如果辭職,幾年的心血付諸東流,辛辛苦苦累積的人脈也可能就此斷裂;如果留下來,未來還要花費數不清的時間面對一堆無感的數字。她知道自己的工作可能不會有任何起色,像是一潭死水,泛不起一絲漣漪。

她為此征求過很多人的意見。

父母長輩都勸她留下來:“反正工作強度不大,只要做個差不多就行,每個月畢竟還有一份穩定的工資,何樂而不為?”

朋友的建議倒是讓她盡快離開:“反正到哪兒都是打工賺錢,既然這么痛苦,錢又不多,干嗎不去找個適合自己的呢?”

橫亙在小倩內心的障礙恰恰就在于,她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辭職后我又能做什么呢?如果還做數據類的工作,豈不是又要從頭做起?又要重復同樣的痛苦?如果不做,自己又能做什么呢?”

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是我聽到的最多的自毀式預言。

這些“自毀式的說辭”包括——

(1)追求夢想就意味著要辭職,辭職還怎么生活?我做不到!

(2)我做什么都沒有恒心,開始的時候明明很喜歡,可就是沒有長久堅持的。

(3)我已有的成功來之不易,別人羨慕還來不及,我說不滿意就能隨便放手嗎?

(4)我想要的那些東西是不對的/不現實的,是不可能得到理解和支持的。

(5)如果決定了自己要做什么,到頭來發現卡在這里,豈不是很慘?

如果你仔細留意不難發現,現實中太多太多的人都在抱怨自己的工作,同時也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大多敷衍了事。

長此以往,人們就會陷入一種怪圈,那就是無論做什么都不上心,而如果做不好,自然會越來越迷茫而無力。

事實上,任何事情的存在都有其原因與合理性,包括自毀式說辭。

找到問題的源頭,才能發現真正的答案。

三、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多數是因為你不敢

隨著經手的職業咨詢案例越來越多,我越來越篤信一點,那就是——

事實上,你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我們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別驚訝,你真的知道。

但是想要揭曉這個問題的答案,需要一樣至關重要的東西,勇氣。

不是每個人都具有向內探尋的勇氣,也不是每個人都敢于面對曾經不那么成功的自己。

1.想要做回真正的自己,意味著可能背叛父母一生的期待

我漸漸發現,很多人之所以找不到自己想做的事情,是因為他們總是在自我耗竭中,在自我及他人的期待中拼命撕扯著自己,不知所措。

在咨詢中,小倩不斷地告訴我,她無法面對父母失望的眼神。

為了讓父母開心,小倩從小就學會了察言觀色。她將自己偽裝成父母喜歡的樣子,比如她明明不喜歡數字,卻依然聽從了父母的建議做起了和數字相關的工作,只因為這份工作能讓父母感到安心和踏實。

這是一種選擇。

然而當你選擇承擔起父母期待的同時,你必須放下對自己的一些期待:期待自己可以找一份喜歡的事情,期待自己有更多的事業機會,期待自己能有不同的生活。

從小到大,小倩喜歡的都是在父母眼中“不入流”的東西,比如唱歌跳舞。

還記得上小學那會兒,有一次音樂老師讓小倩在新年晚會上擔任領唱。當小倩興沖沖跑回去告訴父母的時候,她的父親卻冷下臉來,對小倩語重心長地說了一番話。大意是,別忘了,你是窮人家的孩子,唱歌跳舞這些事情都是有錢人才能玩得起的,以后很難謀生,還是少出些風頭,安分些好。

第二天小倩來到學校,紅著眼睛告訴音樂老師說自己膽小怯場,自愿放棄這次領唱機會。

從那以后,原本愛唱歌跳舞的小倩像是變了一個人,她每天話很少,回到家就把自己關在房間里寫作業,再也不提唱歌的事情了。

2.想要做回真正的自己,必須放下內心的“應該”

有這么一個比喻,說的是我們往往不愿意認同自己真實的樣子,就好像做完整容手術的人不愿意面對鏡子一樣。

因為我們小心翼翼地保留了太多的“應該”。

從小我們就被教育說,男人應該堅強,女人應該示弱,年輕人應該順從,老人就該安分。

我們就像紙牌屋里的觀眾,被這些來自“社會”與“家庭”根深蒂固的價值觀束縛。這些價值觀的勢力異常強大,讓我們不敢“接納”自己原來的樣子。

在小倩的記憶里,她能想起的少有的歡樂時光,是大學期間在迪士尼游樂場實習的那段日子。

小倩說,當她用笑臉迎接每一個孩子,用耐心的話語解答家長的疑問,為他人做些舉手之勞的幫助,都感到由衷的快樂。

她曾經無比渴望能留下來工作。

“可是,我應該找一份像樣的工作才是啊。我應該往高處攀登,我應該積極進取,我怎么可以安于現狀,在這里做一名不起眼的服務生呢?”

就這樣,小倩再次選擇了無視內心的聲音,向現實做了妥協,找了一份滿足家人期待的“好工作”。

3.不知道擅長什么的你,唯獨擅長自我傷害

我告訴小倩,其實大部分情況下,別人給我們的建議都帶有兩個部分,一個叫“他建議我”,一個是“他期待我”。

在涉世未深時,我們會單純地堅信別人的建議一定是毫無私心的“給我的建議”,卻忘記了,其實這份“建議”的背后,還隱藏著“對我的期待”這件事情。

比如小倩的父母希望她能找一份穩定輕松的工作,里面包含了給她的建議——希望她有一份聽起來穩定而體面的工作,能夠早日結婚生子,希望有一個孩子帶,父母體會到成就感。

如果一個人足夠成熟,TA就會懂得一個事實,那就是,我們不可能同時滿足自己和他人的要求。

而太多的人長期糾結于內心的渴望和他人的期望建議中,疲于奔命,傷害了最好的那個朋友——自己。

當別人打著“為你好”的旗號傷害“你自己”這個朋友時,你不僅不讓TA躲開,反而按住你自己說:“別還手,這是自己人!”

請不要忘了,你總有選擇。

你可以選擇收到他們的期待,滿足他們;也可以選擇收到期待,但不滿足他們。

當然,你永遠無法決定讓他們不對你有所期待,因為這是他們的事。

四、從“想做”到“能做”,還要匹配動機

按照上述步驟,小倩列出了自己想做的幾件事情。新的問題出現了,如何判斷哪些是適合自己的呢?

這也是困擾在很多人心頭的困惑,那就是,好不容易找到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但如何判斷這是不是自己可以做好并能有所發展的領域呢?

研究發現,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這六個因子,但每一個因子的高低程度不同。

這六個因子及相關釋義如下。

(1)理論導向。強調的是真理和知識,這類人群善于鉆研,以追求真理和知識為使命。科學家、研發人員就以這種人居多。

(2)實用導向。注重投資回報,這種人注重高效,拒絕任何時間和資源的浪費,渴望獲得收益,超越他人。銀行家、工程師往往以此類動機為主。

(3)唯美導向。強調美與和諧,這類人群注重個人感受及人生體驗,喜歡欣賞和諧與美好。典型人群有設計師、藝術家、瑜伽教練等。

(4)社會導向。指向服務和助人,這類人愿意幫助他人且不求回報。很多志愿者、護士、輔導員等都具有這類特質。

(5)個人導向。追求權力和認可,他們渴望擁有權力,領導他人,提高自身地位。政治家、運動員、董事長等都具有這類特質。

(6)傳統導向。注重原則及信仰,這類人追求人生的價值和意義,重視社會結構與次序。很多革命家、文化傳播者、軍人等都具有很強的傳統導向動機。

通常我們認為,在六個因子中排名最高的兩個因子,就是你采取行動的主要驅動力。

如果一個人的工作能夠和TA的這兩個激勵因子相匹配的話,那么此人的潛能就能夠充分發揮,就會形成職業的良性循環,最終越做越好。

如果工作與你的兩個激勵因子不匹配,即便你“想做”,但由于缺乏內在驅動力,你很難從內心獲得成就感,因此也很難長久堅持。

比如,我遇到過一位男性咨詢者,他本人追求知識和真理,也就是理論導向,對權力無感,但被很多勵志雞湯文所蠱惑,認為男人不做管理沒有出息。正好當時領導有意提拔他做管理類職位,結果單位從此失去了一位好的專業技術人員,同時多了一名不稱職的領導。

經過排查,小倩前兩個激勵因子為社會及傳統導向。這也就進一步驗證了她不適合數據分析類工作,因為后者更適合理論或實用導向的人。

漸漸地,小倩終于明確自己要做什么了。

她說服了父母,辭去了原來的工作,在一家親子機構開始了新的工作。如今她每天都非常渴望上班,狀態也比以前有了很大改觀,工作漸漸步入了正軌。

我突然想起一段話,大意是,工作本身是無法讓我們快樂的,真正能讓我們產生快樂的,是“工作做得好”這件事。

而盡快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無疑會讓我們的職業步入良性發展軌道。

并且至關重要的是,這份決定權不在別處,恰恰是在我們自己手里。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那曲县| 甘肃省| 昌平区| 蚌埠市| 秭归县| 巫溪县| 遂溪县| 林甸县| 平安县| 潮安县| 托里县| 广汉市| 密山市| 宁陕县| 福安市| 曲水县| 东海县| 阿图什市| 阳东县| 天气| 新野县| 延吉市| 同德县| 东乡| 济阳县| 兴化市| 奉节县| 个旧市| 舒兰市| 福安市| 库伦旗| 龙江县| 铜鼓县| 武穴市| 水富县| 临沧市| 当雄县| 雅安市| 曲靖市| 大英县| 淮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