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區塊鏈與人工智能:數字經濟新時代
- 高航
- 3526字
- 2019-11-18 14:44:37
第五節 數字貨幣家族成員
自從比特幣出現之后,數字貨幣家族風起云涌,幾乎每個月都有新的數字貨幣誕生。目前各類數字資產的總市值約為6887億美元,其中比特幣(Bitcoin)約占33%,以太坊(Ethereum)約占17%,瑞波幣(Ripple)約占10%,其余上千種數字貨幣共約占40%(見圖1.2)。其中,比特幣、以太坊、瑞波幣、USDT、比特幣現金每周交易量均在千億美元以上。數字資產創新源源不斷,涌現出許多優質的公有鏈派系衍生資產。截至2018年1月12日,全球數字資產數目已達1413種,并且以天為單位不斷增長。
這些數字貨幣絕大多數通過修改比特幣的代碼而來,可能尚未引起人們的關注便已消失。另外一部分借鑒了比特幣的思想,并對其算法和機制有所改進。我們將比特幣之外的數字貨幣統稱為競爭幣,本節將簡單介紹除了比特幣之外的幾種著名的衍生數字貨幣,并重點突出傳銷幣的危害以及傳銷幣與正規數字貨幣之間的區別。

圖1.2
一、萊特幣(Litecoin)
萊特幣誕生于2011年10月7日,是比特幣最緊密的追隨者。用其自己的話來說,“如果比特幣是貨幣世界的黃金,我們就是白銀”。與比特幣相比,萊特幣的特點如下:
(1)發行速度更快。萊特幣的發行速度是平均2.5分鐘一個塊,是比特幣的4倍,15分鐘就可以完成6次確認,方便商戶交易。
(2)預計發行總量是比特幣的4倍,即最終萊特幣的數目是8400萬個。
(3)在工作量證明方面采用scrypt算法而不是SHA256算法。
采用scrypt算法是萊特幣與其他純模仿比特幣的數字貨幣之間最大的不同之處,scrypt算法的特點是在運算過程中不能單靠CPU的算力,而需要大量的內存支持。目前,市面上的專業比特幣礦機在萊特幣挖礦方面不如顯卡有優勢,也因此,目前的萊特幣礦工大部分仍依靠顯卡挖礦。
萊特幣的發明者認為,這種設定可以讓萊特幣的挖礦權分散在大量散戶礦工手上,而不是像比特幣一樣,逐漸集中、壟斷在大型礦機的擁有者手中。但需要指出的是,這種設置是一把雙刃劍,在避免挖礦成為少數人參與的資本密集型產業的同時,顯卡挖礦導致總算力偏低的問題,也令萊特幣相較于比特幣,更易遭受51%攻擊。
二、Ripple幣(XRP)
Ripple是一個開放支付網絡,起源于2004年,早于比特幣。而Ripple幣(XRP)則是OpenCoin于2012年在受到比特幣的啟發后所創造的應用于Ripple網絡中的基礎貨幣。從嚴格意義上講,XRP不能算是“正宗”的數字貨幣,因為它不由算法發行,而由Ripple的運行公司OpenCoin集中發行。XRP的總量是1000億枚,OpenCoin會將這些XRP贈送給投資人和普通用戶,通過贈送的速率來控制XRP的價格。
由于XRP沒有采用比特幣的挖礦機制進行發行,因而受到了許多比特幣愛好者的抨擊。但事實上XRP的作用與比特幣完全不同,它主要用作不同貨幣之間換算的基礎貨幣。
三、Mastercoin(MSC)
MSC協議首次發布于2012年1月6日,其首席研發者J. R. Willett稱之為比特幣2.0。Willett的觀點是,比特幣協議可以“像一種協議層一樣利用起來,在不需要更改比特幣基礎協議的前提下,在其區塊鏈之上可以建立具有其自身規則的新貨幣的協議層”。此項目在2013年7月31日正式啟動。首先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眾籌活動,其間任何人都可以用比特幣換取MSC,1個比特幣換購100個MSC,而且在眾籌期結束前,每周還可獲得額外的10%獎勵,以鼓勵投資者盡快發送比特幣。最后共籌得5120個比特幣,這些資金被用于研發以MSC為中心的項目。2015年3月,MSC正式改名為Omni。
四、BitShares(BTS)
BitShares是由InvictusInnovations創建的項目,從大的概念上來看和Ripple非常相似,都是為了解決交易和流動問題而提出的。BitShares出現較晚,借鑒了Ripple許多優秀的思想,同時還發展了比特幣的去中心化思想。BitShares將交易功能內置,每個用戶都是一個交易所,實現了交易所的去中心化。BitShares系統內置的貨幣單位同樣稱為BitShares(BTS),通過挖礦發行,總發行量約2000萬個。在BitShares中,不僅可以交易比特幣、萊特幣,包括美元、人民幣、黃金等一切有價值的證券和實物也都可以進行交易。
五、Peercoin(PPC)
PPC發布于2012年8月,它以權益證明(PoS)機制取代比特幣的工作量證明(PoW)機制來維護網絡安全。PPC方案的提出人SunnyKing認為,PoW是中本聰在技術上的主要突破,但PoW的本質意味著BTC需要消耗能源來維護運行,維護這樣一個網絡的運轉需要消耗大量的成本。隨著比特幣網絡采礦產出下降,最終其可能提高交易費用來維護整個網絡的安全性。
PPC采用了PoS+PoW的混合設計,系統中的區塊包括兩種類型:PoS區塊和PoW區塊。PoS區塊是一種特殊的交易,稱為幣權[Coinstake,與比特幣中的Coinbase(幣基)相對應]。在幣權交易中,區塊持有人可以消耗他的幣齡獲得利息,同時獲得一個PoS記賬(造幣)權。這樣除了類似比特幣的PoW造幣外,PoS也可以用來造幣,后者基于幣權交易中消耗的幣齡,每消耗1年幣齡可以造1分錢的幣,這樣只會帶來輕微的通貨膨脹。PoW主要在最初的造幣階段起作用,其重要性逐漸降低。
通過PoS進行造幣和網絡維護,PPC不需要消耗大量能量,而且能維持系統安全,因此它自稱為“節能且具成本優勢的P2P電子密碼貨幣”。這一理念也得到了支持者的認可。
六、Namecoin(NMC)
NMC首次發布于2011年4月,是一個基于比特幣技術的分布式域名系統。該項目由Bitdns提出,主要用于彌補當前DNS(域名解析系統)的缺陷。NMC擁有頂級域名bit,用戶可使用NMC購買bit下的二級域名。
七、以太(ETH)
以太作為一種數字貨幣實際上是以太坊(Ethereum)開發平臺的衍生品,以太坊是典型的數字貨幣2.0產物,其運用區塊鏈分布式的特征構建了新型的去中心化開發平臺。以太則是用于支付分布式算力服務的一種數字貨幣。
八、其他競爭幣
其他比較熱門的競爭幣包括Dogecoin, Dash, Stellar, Nxt, MaidSafeCoin, NuShares, Factoid, Qtum, Zcash, TRON, NEM,等等。各數字貨幣的市值、價格、發行量等數據可在coinmarketcap.com查看。
九、傳銷幣的危害與區別
“下一代比特幣”、“未來世界主流貨幣之一”、“只需幾百元就能讓你在幾年內身價上百萬元”,打著未來貨幣和快速致富的旗號,傳銷幣大行其道,上演著一幕幕赤裸裸的財富誘惑。
在數字貨幣剛開始萌芽的時候,只在極客圈小范圍流行,它帶有極強的科技屬性。數字貨幣是一項技術,技術本無原罪。但其被不法分子利用,如今數字貨幣傳銷橫行,儼然已經變成一個貪婪無知的虛擬貨幣傳銷盛宴。
傳銷幣如MMM國際盤、維卡幣、BBTCoin、LEO幣、馬克幣、克拉幣、摩根幣、石油幣等,它們的作案手段都大同小異。據維卡幣網站2015年8月中旬公開的數據,當時會員數已超48萬,無數參與者受騙,已造成極其嚴重的后果。
在此以“MMM金融互助社區”和“維卡幣”為例進行介紹。
2015年11月11日,銀監會官網公告顯示,銀監會對以“金融互助”名義拉攏投資人投資的行為進行了風險預警提示。2015年5月,MMM進入中國并迅速擴張。MMM社區具有典型的金融傳銷特征,MMM宣傳資料宣稱,30%的月息來源是新入局投資者的本金。同時,MMM為會員設置“管理獎”,鼓勵會員發展會員,并以發展會員的投資額度為“領導人”計酬,發展下線已經超過4層,或涉嫌違反《禁止傳銷條例》。銀監會表示:“此類運作模式違背價值規律,資金運轉難以長期維系,一旦資金鏈斷裂,投資者將面臨嚴重損失?!?/p>
維卡幣傳銷在運作之初,就以“只要975元,就可以讓你在幾年內身價上百萬元”“維卡幣,有加密,天下頂級虛擬幣”等誘惑性宣傳拉人入伙。維卡幣公開資料顯示,維卡幣創始人魯婭·伊格納托娃(Ruja Ignatova)為“境外名人”,曾主導過眾多重大項目,并于2016年5月榮登《福布斯》雜志封面。維卡幣宣稱自己是全球貨幣,其總部設立在迪拜,業務遍及全球,注冊地在英國直布羅陀市,亞洲運營中心位于泰國曼谷,核心市場在亞洲、歐洲和非洲。
根據維卡幣公司加入規則,共有5個級別會員:入門級、進階級、專業級、高管級和大亨級,根據級別分配不同的代幣數(網幣),發展層級也已超過4層。其中入門級會費為130歐元,約合975元人民幣,同時贈送代幣1000個;大亨級會費為5030歐元,約合37725元人民幣,贈送代幣60000個。
維卡幣公開宣布其獎金分為靜態收入和動態收入兩塊。直接銷售獎金是指每發展一個會員,無論在什么級別,都能收到(自己所處級別金額 -30歐元)×10%的直推獎金。而如果要拿代數獎金,則需要在進階級以上。而靜態收入是指入會后按照級別分配相應數量的代幣,這些代幣經過一次或兩次的拆分之后,其中的60%可以拿來直接出售,兌換成現金,剩下的40%可以用來挖維卡幣,等待維卡幣升值。
據維卡幣網站2015年8月中旬公開的數據,當時會員數已超48萬,無數參與者受騙,已造成極其嚴重的后果。維卡幣等背后的傳銷組織以“全球性數字貨幣”為名,行“傳銷”之實。
大多數傳銷幣組織打著“境外名人”旗號,并以“世界主流貨幣”、“取代傳統貨幣”等進行宣傳,同時妄稱“在多個國家成熟運作,擁有全球數億名會員”等,通過“拉人頭、收會費”的方式發展下線,開展非法活動。
傳銷幣對社會造成嚴重不良影響,央行及銀監會都曾表態禁止。央行曾在《關于防范比特幣風險的通知》中明確指出,“加強對社會公眾貨幣知識的教育及投資風險提示”,并在后期出臺的對通知進行解讀的文件中強調:比特幣和其他所謂“加密電子貨幣”,不能以“網絡貨幣”、“未來貨幣”、“取代傳統貨幣”等進行推廣、營銷和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