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業與修身:對心力管理的思考
- 劉泱
- 2756字
- 2019-09-27 13:53:08
序一
隨著閱歷的增加,以及對人類社會和管理學理論研究的深入,我越來越相信:競爭是生命存在的方式,所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曾幾何時,恐龍是最強大的動物,但是這個“巨無霸”卻無法適應地球的變遷,最終走向滅絕;螞蟻很小,經不住人們手捏、腳踩,但它們卻頑強地生存下來,并充滿活力。為什么?一是螞蟻具有明確的分工,工蟻負責勞作,兵蟻負責打仗,蟻王統一指揮;二是螞蟻具有團隊作戰的特點,一群螞蟻通力合作,可以搬走一個花生皮,也可以應對其他的挑戰;三是螞蟻具有旺盛的生殖能力,在大量“減員”的同時,又大量繁殖出后代。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看似龐然大物,卻無法持續生存;看似不值一提,卻能生機勃勃。這是由不同動物的行為適應性和遺傳基因決定的,這雖談不上“文化”,卻有與人類文化相似的因素在起作用。
人類與一般動物有本質的不同,人有思想,有感情,有辯證思維,人類社會的競爭紛繁復雜,既有與自然環境變遷相適應的挑戰,也有與社會環境變遷相適應的挑戰。不同的種族,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社會群體,在這種殘酷的競爭中悟出一個道理:要在競爭中生存下來,單打獨斗是不行的,必須靠群體的力量,萬眾一心地去爭生存、爭發展。而要凝聚成千上萬的人,必須建立共同的目標,必須培養合作的愿望,必須建立良好溝通的渠道,必須制定形成合力的群體規范,必須形成共同遵循的價值觀念……一言以蔽之,必須建立完善的文化。
縱觀人類社會,大體上可分為4個主要的文化圈:
(1)天主教文化圈,主要在歐美發達國家。
(2)儒學文化圈,主要在中國、日本、韓國等東亞地區。
(3)佛教文化圈,主要在印度、泰國、緬甸等南亞地區。
(4)伊斯蘭教文化圈,主要在中東、北非、南亞地區,阿拉伯人、馬來人聚居的國家。
我不是社會學家,也不是人類學、宗教學家,但從管理學角度來看,地球上存亡興替的過程,無不與這四個文化圈的消長興衰有關。
儒學文化曾經在中國造就了強大的漢、唐、明朝,它們在當時的世界,不僅在政治、軍事和文化上是先進的,而且在經濟上也是先進的。那么,為什么從明末開始逐漸走下坡,甚至淪為西方列強瓜分和欺凌的對象呢?歸根結底,是由于儒家文化的局限性。例如,“重農輕商”的傳統妨礙商品經濟的發展,“重義輕利”的傳統進一步扼殺了人們經濟活動的進取心,“述而不作”、“祖宗之制不可改”等理念不利于人們創新精神的發揚,而經濟活動主要局限在農業領域,限制了科學技術、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在西方的科學技術革命、工業革命和資產階級革命面前,在由此形成的堅船利炮面前,中國屢屢敗下陣來。歷史證明,一種先進的文化可以造就一個民族和國家的振興;反之,一種落后的文化可以帶給一個民族和國家災難。文化是人類社會競爭的一把利器,文化的傳承和更新是人類進步的強大動力。
儒家文化圈中,日本最先崛起,因為他們搞了明治維新,吸收了西方文明中的有益元素。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連續三十余年高速成長,同樣是由于我們擺脫了儒家文化中消極因素的束縛,大膽借鑒了西方的市場經濟、科學技術和現代管理之長,補自己之短,而且明智地發揚了儒家文化中的精華——勤勞節儉,講究和諧,重視群體,致富經國,成為中國經濟崛起的獨有動力。
黨中央十分重視中國軟實力的建設。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大戰略任務,強調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黨的十八大正式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核心價值觀,既繼承了以儒家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優良傳統,又汲取了西方文明中的有益成分。
2014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時指出:“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
2013年1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歷史文化名城山東曲阜,參觀考察孔府、孔子研究院并同專家學者座談。他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必須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有人對天主教文化與儒家文化作對比時曾概括為:西方追求卓越,東方追求和諧。經過改革開放洗禮的現代中國,把兩者很好地結合起來,既追求卓越,又追求和諧,這是造福子孫后代的先進文化。
文化是這樣重要和富有魅力,吸引著許多學者研究文化,但文化研究是十分困難的,因為文化有許多隱形的、難以測量和幾乎無法準確表述的內容。我和我的弟子們,在近三十年中,致力于管理學、人力資源管理和組織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有益的成果。
本書名為《創業與修身——對心力管理的思考》,心力管理是江蘇泰興的一家小企業——黑松林粘合劑廠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鵬凱獨創的管理模式,其特點是把文化管理、細節管理與和諧管理熔為一爐,是純粹的中國式管理。它一出現就受到企業界和管理學界的高度評價,每年到黑松林參觀學習的各界人士絡繹不絕,各種研討會不斷召開。2012年,我和弟子余玲艷博士、劉泱碩士合寫的一部專著——《中小企業的成功范式——“心力管理”解讀》,試圖從管理學和企業文化的視角,解讀心力管理,進而探討中小企業的成功之道。
本書的作者劉泱,是南京一位小有名氣的記者,也是劉鵬凱的獨生女兒。她天資聰慧,文筆雋永,在記者的崗位上深入認識社會,積累人脈,同時從小就跟著劉鵬凱學習經營企業。2012年我推薦她報考著名管理學者趙曙明教授的博士生,今年將要畢業。我一直把她視為我的編外弟子,看到她經過博士學習,眼界大開,能力增強,十分高興。作為博士學習的成果之一——《創業與修身——對心力管理的思考》這本專著,同樣是從文化視角研究心力管理的嘗試,也是探討創業和創業者成長規律的嘗試。
黨中央、國務院號召“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是適應經濟新常態,富民強國的戰略舉措。心力管理的理論和實踐,不僅提供了中小企業的成功范式,也指明了創業者走向成功的可行道路。我相信,這本書對正在艱苦奮斗的眾多中小企業,對于成千上萬創業者來說,無疑是一場渴盼已久的及時雨;對于廣大經濟學和管理學學者來說,無疑是為研究中國經濟的崛起之路,研究中國中小企業創業振興之路,提供了一把文化鑰匙。
我把本書推薦給那些苦苦尋找成功之路的中小企業家、千千萬萬位創業者,以及研究企業管理的學者和愛好者,祝愿他們從本書中吸取智慧,得到借鑒,推動中國企業的持久繁榮,推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推動當今的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人力資源與組織行為系原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張德
2016年1月22日于清華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