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新與創業管理(第8輯):“回歸熊彼特:整合戰略、技術、市場、組織與服務創新”專輯
- 吳貴生 高建主編
- 1826字
- 2019-10-31 10:54:29
6 討論
6.1 理論啟示
本文以法國制造業中小企業為研究樣本,從特定產業和企業權變的視角,研究了戰略態勢和創新行為之間的差異化關系。本文采用綜合了Miles和Snow關注內部的競爭戰略和Porter關注外部的競爭戰略的概念模型,得出研究特定權變下戰略和創新之間關系的實證框架。
首先,研究結果支持本文的初始觀點,即Miles和Snow的戰略態勢的創業、工程和管理特征與各創新行為特征之間存在差異化關系。因此,本研究支持競爭戰略作為創新行為預測變量的效度[8][18][29]的觀點,且檢驗了其對維持性或破壞性創新、基于技術或市場的創新以及創新的過程、產品、市場或組織維度的預測效度。
其次,研究結果支持特定產業或企業的作用對“戰略-創新”關系具有影響,且凸顯了存在基于創新維度的獨特而互補的效果。對直接影響的假設檢驗結果顯示:除了組織創新外,特定產業的作用對創新源和創新活動的直接影響較低,而其傾向于直接影響戰略態勢;相反,特定企業的作用卻傾向于直接影響企業創新行為的所有維度以及戰略態勢屬性。對間接影響的假設檢驗結果強調了戰略屬性在權變的“戰略-創新”關系中的中介作用。該中介作用在產業的間接作用方面表現得特別突出——其主要直接影響適應性戰略選擇,并進而決定創新行為選擇。在企業的間接作用中,戰略態勢屬性是企業能力影響創新行為的中介變量。
假設未被支持,是由于權變對戰略或創新屬性的影響不顯著,例如企業對維持性創新的直接影響、產業對基于技術或市場的創新的直接影響、企業對基于市場的創新的直接影響、產業對過程創新或產品創新的直接影響以及產業對市場創新的直接影響均是如此。產業或企業的直接影響不顯著說明權變在戰略和創新行為關系之間具有主導中介作用。此結果凸顯出,為了從此中介作用中獲益,中小企業應該為目標創新行為擬合的適宜戰略屬性提供支持。
本文基于特定產業和企業的權變,從結構的視角,論證了“戰略-創新”關系的預測效度[22][32]。Miles和Snow的戰略拓撲結構也是研究制造業中小企業戰略和創新行為之間關系的有力模型。在實證戰略框架中,本文已確定Miles和Snow的適應性選擇原始框架的核心通用屬性是企業創新行為的決定因素。此外,從實證的戰略屬性切入探討“戰略-創新”關系,能更精確地分析基于權變的制造業中小企業“戰略-創新”動態關系。
6.2 方法論啟示
定性描述方法無法表述戰略結構的復雜性,本文采用Likert量表法,能夠同時考慮Miles、Snow的情景戰略選擇[9]和Porter通用戰略模型的各個維度。本文也提供了一個新模型,據其再經實證檢驗得到的構念可以清楚地描述產品-市場導向、戰略定位、研究和發展目標、生產行為以及組織結構和控制類型。因此,此方法涵蓋了競爭戰略和運營戰略維度。對于“戰略管理是企業創新能力決定因素”有關變量影響的研究而言,這是個有價值的基礎。在創新行為層面,本文的研究方法符合《奧斯陸手冊》的“收集和解釋創新數據指南”,并且應該為本地創新系統(聚焦于在中小企業培育創新)間的比較研究提供指導。通過設計描述采用創新的性質、源和活動傾向的創新變量,此方法也使得能夠動態地理解總體創新行為。
最后,本文模型特別適合獲取影響戰略態勢和創新行為決策的特定權變條件。本文采用的結構方法,能有效且較好地適用于描述和解釋差異化“戰略-創新”關系中特定產業和企業權變的作用。所以,此方法支持更深入探討特定背景下的“戰略-創新-績效”關系的研究[13][29-30]。
6.3 管理啟示
本文針對戰略管理和創新管理間關系的研究結果,也為中小企業提供了重要的管理啟示。本文認為,當選擇和實施競爭戰略時,中小企業管理層應該根據目標細分市場的特征和可能影響此“戰略-創新”關系的已有能力,考慮與其戰略態勢相匹配的創新的屬性、源和活動。鑒于此過程的復雜性,致力于培育中小企業創新和績效的公共政策應該支持和宣傳這種創新的戰略管理實踐。然而,本地創新系統績效的相關研究已指出,此方面對中小企業的指導很缺乏,在推廣創新管理最佳實踐中權變方法也缺失[75][83]。
本文提供了基于權變的中小企業戰略態勢特征與創新行為之間的預測關系。本文的研究結果表明,從管理的視角看,只要Miles和Snow[16]的兩維度擬合能實現,即企業戰略態勢和市場力量的外部擬合以及內部擬合——在企業已有能力的基礎上,支撐此戰略態勢的組織結構、過程和管理導向間具有一致性,那么將創新視為實現戰略意圖的方式,則中小企業能夠培育一些市場力量。本文的研究結果對于創新績效導向的適宜雙重擬合強調了明確的“戰略-創新”關系。本文為戰略態勢和創新行為之間的關系提供了明確的權變指導,以期為制造業中小企業競爭戰略的有效形成和實施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