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礎會計學習指導(第3版)
- 陳國輝 陳文銘 孫光國
- 3005字
- 2019-10-31 11:55:26
二、重難點解析
本章主要介紹了基礎會計課程中的一些基本知識和概念,必須理解并掌握的概念與內容包括會計的定義、會計的基本職能、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會計核算方法與會計學的分支等,重點掌握會計的基本職能、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等知識。
1.企業與會計
組織大致可以分為營利性組織和非營利性組織。營利性組織就是通常所說的企業,企業根據經營性質可以分為制造業企業、商品流通企業和服務業企業;企業的組織類型分為獨資企業、合伙企業、公司制企業。企業利益相關者是其利益與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相關的個人或組織,通常包括所有者、經營管理者、員工、債權人和政府相關部門等。
會計就是為利益相關者提供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的信息系統。會計對外提供的信息稱之為會計信息。會計信息是一種“商業語言”,任何利益相關者都可以利用這些信息進行決策。
2.會計的職能與作用
會計的職能是指會計在經濟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會計具有兩大基本職能,即反映職能和監督職能。會計的反映職能是指會計能夠按照公認會計準則的要求,通過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全面、系統、及時、準確地將一個會計主體所發生的會計事項表達出來,以達到揭示會計事項的本質,為經營管理提供經濟信息的目的。會計的反映職能具有三個明顯的特征:(1)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從價值量方面反映各單位的經濟活動情況;(2)會計主要是反映過去已經發生的經濟活動;(3)會計反映具有連續性、系統性和全面性。會計的反映職能在客觀上體現為通過會計的信息系統對會計信息進行優化,是會計核算工作的基礎。
會計的監督職能是指會計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會計信息系統所提供的信息,對會計主體的經濟活動進行控制、監督和督促,使之達到預期的目標。會計的監督職能就是監督經濟活動按照有關的法規和計劃進行。會計的監督職能具有三個顯著的特征:(1)會計監督具有強制性和嚴肅性,它以國家的財經法規和財經紀律為準繩;(2)會計監督具有連續性;(3)會計監督具有完整性。會計監督不僅體現在已經發生或已經完成的業務方面,還體現在經濟業務發生過程中及尚未發生之前,包括事前監督、事中監督和事后監督。反映職能是監督職能的基礎,監督職能是反映職能的保證。
會計的作用是指會計的各項職能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特定的社會經濟制度下實現和利用之后所產生的效果。會計的作用包括正面作用、積極作用和負面作用、消極作用。
3.會計信息質量特征
會計信息質量特征也稱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會計信息質量標準。根據我國財政部2006年最新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的規定,會計信息質量特征包括以下八項:可靠性、相關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實質重于形式、重要性、謹慎性、及時性。其中,可靠性、相關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是會計信息的首要質量要求,是企業財務報告中所提供會計信息應具備的基本質量特征;實質重于形式、重要性、謹慎性和及時性是會計信息的次級質量要求,是對可靠性、相關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等首要質量要求的補充和完善,尤其是在對某些特殊交易或者事項進行處理時,需要根據這些質量要求來把握其會計處理原則。另外,及時性還是會計信息相關性和可靠性的制約因素,企業需要在相關性和可靠性之間尋求一種平衡,以確定信息及時披露的時間。
(1)可靠性
可靠性也稱客觀性、真實性,是對會計信息質量的一項基本要求。可靠性要求會計核算的各個階段,包括會計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必須力求真實客觀,必須以實際發生的經濟活動及表明經濟業務發生的合法憑證為依據。
(2)相關性
相關性也稱有用性,它也是會計信息質量的一項基本要求。信息要成為有用的,就必須與使用者的決策需要相關。當信息通過幫助使用者評估過去、現在或未來的事項或者通過確認或糾正使用者過去的評價,影響到使用者的經濟決策時,信息就具有相關性。這就要求信息具有預測價值和確證價值(亦稱反饋價值)。信息的預測價值和確證價值是可以統一的。
(3)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也稱明晰性,是對會計信息質量的一項重要要求。可理解性是決策者與決策有用性的連接點。可理解性不僅是信息的一種質量標準,也是一個與信息使用者有關的質量標準。會計人員應盡可能傳遞表達易被人理解的會計信息,而使用者也應設法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以增強理解會計信息的能力。
(4)可比性
《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第十五條規定:“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具有可比性。”可比性也是會計信息質量的一項重要要求。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即同一企業在不同時期的縱向可比,不同企業在同一時期的橫向可比。要做到這兩個方面的可比,就必須做到:同一企業不同時期發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采用一致的會計政策,不得隨意變更。確需變更的,應當在附注中說明。不同企業發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采用規定的會計政策,確保會計信息口徑一致、相互可比。
(5)實質重于形式
《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第十六條規定:“企業應當按照交易或者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不應僅以交易或者事項的法律形式為依據。”實質重于形式就是要求在對會計要素進行確認和計量時,應重視交易的實質,而不管其采用何種形式。
(6)重要性
重要性是指財務報告在全面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同時,應當區別經濟業務的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會計處理程序和方法。重要的經濟業務應單獨核算、分項反映,力求準確;不重要的經濟業務在不影響會計信息真實性的情況下,可適當簡化會計核算或合并反映。
重要性具有相對性,并非同樣的業務對不同的企業都是重要或不重要的事項。對某會計事項判斷其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一般來說,重要性可從質和量兩個方面進行判斷。從性質方面看,若會計事項的發生可能對決策產生重大影響,則該事項屬于具有重要性的事項;從數量方面來說,若某會計事項的發生達到一定數量或比例可能對決策產生重大影響,則該事項屬于具有重要性的事項。
(7)謹慎性
謹慎性又稱穩健性,是指在處理不確定性經濟業務時,應持謹慎態度。若一項經濟業務有多種處理方法可供選擇時,應選擇不導致夸大資產、虛增利潤的方法。在進行會計核算時,應當合理預計可能發生的損失和費用,而不應預計可能發生的收入和過高估計資產的價值。
(8)及時性
《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第十九條規定:“企業對于已經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及時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上述八項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在實務中,常常需要在各特征之間權衡或取舍,其目的一般是為了達到質量特征之間的適當權衡,以便實現財務報告的目標。質量特征在不同情況下的相對重要性,屬于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問題。
4.會計的方法
會計方法是用來反映和監督會計對象,實現會計職能的手段。會計方法是從會計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并隨著社會實踐發展、科學技術進展以及管理要求的提高而不斷地發展和完善。會計方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會計方法是指會計核算方法。會計核算方法是指會計對企業已經發生的經濟活動進行連續、系統、全面的反映和監督所采用的方法。會計核算方法具體由七種方法構成,分別為設置賬戶、復式記賬、填制和審核憑證、登記賬簿、成本計算、財產清查和編制財務會計報告。它們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科學的方法體系。
5.會計學及其分支
會計學是經濟管理科學的一個分支,屬于應用管理學,會計學研究對象是全部會計工作,既包括會計理論研究工作,也包括會計實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