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計基礎(第3版)
- 會計從業資格考試輔導教材編寫組
- 4996字
- 2019-10-31 12:26:50
第四節 會計信息質量要求及慣例
企業對外提供的會計信息是一種滿足社會公眾需求的產品,任何一種產品都必須滿足特定的質量要求并遵循某種特定慣例。根據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的規定,為實現會計目標,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社會需求,會計系統提供的會計信息就應當滿足“可靠性、相關性、明晰性、可比性、實質重于形式、重要性、謹慎性和及時性”八項質量要求和“歷史成本計量為主、收入與費用配比、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等會計慣例。
一、會計信息質量要求
我國基本準則中規定的八項會計信息質量要求中,可靠性、相關性、明晰性和可比性是會計信息的首要質量要求,是企業財務報告中所提供會計信息應具備的基本質量特征;實質重于形式、重要性、謹慎性和及時性是會計信息質量的次級質量要求,是對首要質量特征要求的補充和完善,尤其是對某些特殊交易或者事項進行會計處理時,需要根據這些質量要求來把握其會計處理原則;及時性是會計信息相關性和可靠性的制約因素,企業需要在相關性和可靠性之間尋求一種平衡,以確定會計信息及時披露的時間。
1.可靠性質量要求
可靠性質量要求是指企業在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時,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為依據,如實反映符合確認和計量要求的各項會計要素及其他相關信息,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內容完整。當會計信息沒有重要差錯或偏向,并能如實反映其理所反映或理當反映的情況而能供使用者做依據時,會計信息就具備了可靠性質量要求。
可靠性是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基本要求。會計首先作為一個信息系統,其提供的信息是投資者、債權人、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社會公眾、企業內部信息使用者等進行決策的依據。所以,可靠性要求會計信息能夠反映客觀經濟活動的實際情況,如果會計數據不能真實地反映企業經濟活動的實際情況,勢必無法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了解企業情況、進行決策的需要,甚至可能導致錯誤的決策。可靠性質量要求要求在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等環節必須符合會計可靠性要求,會計確認必須以實際經濟活動為依據;會計計量對象必須是真實的經濟業務和會計事項;會計報告必須如實反映情況,不得掩飾。
2.相關性質量要求
相關性質量要求是指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與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的經濟決策需要相關,有助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對企業過去、現在或者將來的情況作出評價或者預測。
會計信息的價值在于有助于決策,與決策有關。相關性質量要求要求會計信息首先能夠預測未來,并據以作出某種決策,從而具有預測價值;其次,有助于會計信息使用者評價過去的決策,證實或修正某些決策,從而具有反饋價值;第三,要達到相關性質量要求還要求會計信息提供者在使用者作出決策前及時地提供會計信息。所以,預測性、反饋性和及時性是相關性質量要求的構成內容。
相關性質量要求要求提供的會計信息能夠滿足決策的需要,而決策所需要的會計信息并非全部是以貨幣為計量單位的。對于特定用途的會計信息,財務會計報告不一定都能夠提供,因此可以采用其他形式(非貨幣性計量)加以提供。
3.明晰性質量要求
明晰性質量要求又稱可理解性,是指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清晰明了,便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明晰性質量要求是針對會計信息使用者而言的要求,即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所理解和接受。
會計信息系統提供會計信息的目的在于供會計信息使用者使用,要使用會計信息就必須明確會計信息的內涵,了解會計信息的真實內容,這就要求會計信息系統提供的會計信息必須清晰明了。為達到明晰性質量要求,人們假定會計信息使用者具有一定的工商經濟活動和會計方面的知識,并愿意相當努力地去研究會計信息的價值。但是,對于某些復雜的信息,因其具備可靠性和相關性質量要求,應將其列入財務會計報告,而不能僅僅因為可能某些會計信息使用者難以理解而將其排除在外。
4.可比性質量要求
可比性質量要求也稱統一性要求,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第十五條規定:“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具有可比性。”可比性包括橫向可比和縱向可比兩層含義。
橫向可比性是指不同企業發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采用規定的會計政策,確保會計信息口徑一致、相互可比。縱向可比性,也稱一貫性,是指同一企業不同時期發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采用一致的會計政策,不得隨意變更。確需變更的,應當在附注中說明。
可比性要求的目的在于提高會計信息的決策相關性,使得會計主體在相互比較的基礎上解釋它們之間相同與差異的原因,國家可以據以進行有關的宏觀經濟決策,投資者與債權人也可以根據符合可比性要求的會計信息進行有關的投資與信貸決策,企業內部的管理當局可以據此進行有關的經營管理決策。要達到會計信息的可比性質量要求要求,不同會計主體對同一會計事項或類似的會計事項采納相同的會計核算方法與會計處理程序。
橫向可比性要求必須以縱向可比性要求為前提,以可靠性要求為基礎。只有當一個會計主體的前后各個會計期間的會計信息一致,才能夠使不同會計主體之間的比較有意義;只有各個會計主體的會計信息是真實可靠的,進行比較才有必要。但是應該注意:為了增強可比性就要求不同的會計主體之間盡可能地采取統一的會計方法與程序,并以會計準則為規范;但是如果過分強調會計方法與程序的絕對統一以便追求可比性,勢必會導致削弱各個會計主體會計核算的固有特點而損害決策有用性。因此,可比性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5.實質重于形式質量要求
實質重于形式質量要求是指企業應當按照交易或者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不應僅以交易或者事項的法律形式為依據。
會計信息如果想如實地反映經濟業務或會計事項,那就必須根據它們的經濟實質而不是僅僅根據它們的法律形式進行核算和反映。因為經濟業務或會計事項的實質并非總是和法律的外在形式或人為形式一致,比如,企業通過用文件宣稱將某資產的法定所有權過戶給某會計主體來處置資產。然而,協議中仍存在保證企業繼續享有所轉讓資產中所包含的未來經濟利益的條款。在這種情況下,把這項資產轉讓作為銷售來報告就不能如實地反映這筆交易。
例如,企業以融資租賃方式取得一項固定資產,是本質上轉移了與一項資產所有權有關的幾乎全部風險和報酬的一種租賃。所有權最終可能轉移,也可能不轉移;一項租賃是歸類為融資租賃還是經營租賃,依賴于交易的實質而不是合同的形式。交易和其他事項應按其實質和財務本質,而不是僅按法律形式進行。就融資租賃而言,租賃協議的法律形式是承租人可能沒有獲得租賃資產的法定所有權,而其實質和財務本質是,承租人以承擔支付大致等于租賃資產的公允價值和有關融資費用的責任,換取在租賃資產大部分經濟年限內獲得使用租賃資產的經濟利益。所以從經濟實質看,融資租賃取得的固定資產,企業能夠控制該項固定資產創造的未來經濟利益,所以,在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中應當將融資租入固定資產作為本企業的資產。
6.重要性質量要求
重要性質量要求是指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反映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項。
重要性質量要求要求企業在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經濟業務和會計事項時,應當區別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處理方式。對企業資產、負債、損益等具有較大影響,而且能夠影響會計信息使用者據以作出合理判斷的重要經濟業務和會計事項,必須根據會計準則規定的會計方法和程序進行處理,在財務會計報告中予以充分、準確地披露和揭示;對于次要的經濟業務和會計事項,在不影響會計信息可靠性和決策有用性的前提條件下,可以歸并簡化處理,合并經濟業務或會計事項進行披露和揭示。
重要性會計信息質量要求對于會計信息提供者而言,由于可以簡化處理次要經濟業務和會計事項,所以能夠節約提供會計信息的成本。對于會計信息使用者而言,重要性項目的提供能夠減少信息閱讀與理解成本。
判斷會計信息是否具有重要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一般而言,應當從數量和性質兩個方面進行判斷:當某經濟業務和會計事項的數量達到一定的規模(包括絕對數量和相對數量),可能對決策產生影響時;或者從性質上看,當經濟業務或會計事項有可能對決策產生一定影響時,會計人員一般就認定符合重要性質量要求。換言之,如果會計信息的省略或誤報會影響使用者根據財務會計報告作出經濟決策,這樣的會計信息就具有重要性。
7.謹慎性質量要求
謹慎性質量要求是指企業對交易或者事項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應當保持應有的謹慎,不應高估資產或者收益、低估負債或者費用。
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面臨的客觀環境具有不確定性,始終充滿著風險,因此,會計系統在處理經濟業務和會計事項時,要求盡量低估企業的資產和收益,對可能發生的損失和費用要盡量估計充足。
謹慎性質量要求的例子,包括在會計期末對各種可能發生損失的資產計提減值準備,對未決訴訟達到一定標準時計提預計負債、對銷售保修義務等計提預計費用等以及對企業未來或有收益不加確認等,就充分體現了謹慎性質量要求的要求。
8.及時性質量要求
及時性質量要求是指企業對于已經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及時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及時性要求包括以下三層含義。
(1) 及時收集會計信息。當企業經濟業務或會計事項發生后,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要及時收集各種原始憑證。
(2) 及時對所收集到的會計信息進行加工和處理。當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收集到原始憑證后,要按國家的規定和會計準則的規范,及時編制記賬憑證,登記賬簿和編制財務會計報告。
(3) 及時將會計信息傳遞給會計信息使用者以便供其決策之用。會計信息要在會計信息使用者作出決策之前,提供給會計信息使用者。否則,將無助于經濟決策,也就不符合及時性會計信息質量要求。
及時性存在著程度區別,必須注意到增加及時性要求固然可以提高會計信息的決策相關性要求,但這同時又是以犧牲會計信息的諸如可靠性、可比性等質量要求來換取的。
上述八項質量要求是一個整體,不能片面地強調任何一個質量要求,而忽略其他質量要求。會計人員需要應用會計職業判斷能力,在諸多質量要求之間尋求某種平衡與和諧,去真實而公允地表述財務會計報告。
二、會計慣例
慣例是會計工作的規范之一,是財務會計系統處理經濟業務或會計事項、編制財務報表所依據、所使用的一種行業慣例。會計慣例一般是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根據實踐中形成的共同認識制訂出來的,是具有一定的行為約束力的經驗總結。當人們在財務會計中發生問題或者分歧時,通過長期會計實踐獲得了較為圓滿的解決,于是成功的實踐就逐步成為會計慣例。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客觀經濟環境的變化,有些慣例不適應新的經濟環境而被淘汰,一些新的會計慣例或許脫穎而出而成為新寵。且這一發展歷程至今仍在持續中,以后也將繼續下去。
我國會計實務中,會計慣例除前述八項質量特征以外,主要還包括“收入與費用配比、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等兩項會計慣例。
1.收入與費用配比
企業通過經營活動獲取營業收入必然會發生相應的耗費。為了確定某一會計期間的經營收益,根據權責發生制會計核算基礎,在確定本期營業收入與營業費用外,還需要將營業收入與營業費用進行配比,以計算經營收益。
收入與費用配比會計慣例要求企業在進行會計核算時,收入與其耗費應當相互配比,同一會計期間內的各項收入與其相關的耗費,應當在該會計期間內確認。
收入與費用配比會計慣例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因果配比,將營業收入與營業費用相配比,計算出營業利潤,即“營業收入-營業費用=營業利潤”;二是時間配比,是指將一定時期的收入與同期的費用相配比,而不能將本期收入與上期費用配比,這也是權責發生制會計核算基礎的基本要求。
2.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
收益性支出是指企業所發生的支出僅與一個會計期間的收益相關,例如購買辦公用品的支出、支付的當月職工工資薪酬等;資本性支出是指企業發生的支出不僅僅與一個會計期間的收益相關,而是和一個以上的會計期間相關,例如企業購建一棟廠房,該廠房在使用壽命期內,企業收益都和該項支出相關。
企業在會計核算中應當正確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兩類不同性質支出在對外會計報表中的列示不同:收益性支出應列入利潤表中,計入當期損益,以便正確計算企業當期的經營成果;資本性支出應列入資產負債表中,作為企業資產反映,以真實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這主要是因為:收益性支出的效益只在一個會計期間發揮作用,而資本性支出的效益卻可以在連續的一個以上的會計期間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