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頭”是道:股票投資上下游記
- 湯光華
- 2614字
- 2019-09-27 14:23:28
拉氏繞口令
1975年,43歲的拉姆斯菲爾德出任美國福特政府的國防部部長,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的國防部部長。2000年,他又出任布什政府的國防部部長,這次他成為美國歷史上年齡最大的國防部部長,并在布什政府的反恐戰略中起到重要作用。
2002年年初,在五角大樓一次記者招待會快結束時,一位記者說到,有報告認為,薩達姆的政權與尋求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恐怖分子無關。拉姆斯菲爾德說:“把那個記者的問題先拋在一邊,我提出了一個更重大的問題——人類知識的有限性。我回答說:每當報告說某件事沒有發生,我就覺得很有趣,有知道的知道:有些事情我們知道我們知道。有些事情我們知道我們不知道。但還有我們不知道我們不知道的。”
拉姆斯菲爾德強調,“有些事情是我們完全不知道的,以至于我們甚至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我知道自己知道的是我確定地知道的事實、規則和法則。我們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是知識中的鴻溝,但它們是我們知道其存在的鴻溝。如果我們提出正確的問題,我們就有可能填上這個鴻溝,最終使它變成知道的知道。不知道的不知道是最難把握的。由此會產生完全在意料之外的事情。”
這位國防部長想用一組知道與不知道的排列組合,來巧妙地為美國出兵伊拉克加以辯解。他的這一做法在方法論上屬于四分法,類似于企業管理中的SWOT分析、時間管理的重要緊急四象限。這一段繞口令經媒體之手得到了廣泛的傳播,也得到不少人的欣賞。據說,拉氏在其回憶錄《已知和未知》序言中寫道:“2010年秋在網絡上搜索‘知道的不知道’,結果有30多萬條,其中25萬條提到了我的名字。維基百科上專門有這么一個條目。”
可見,拉氏本人很得意這一繞口令。然而,在筆者看來,拉氏是在玩語言游戲,他的這一把戲初看有趣,實則概念混亂,表述含糊不清,存在明顯的邏輯錯誤。知道,不知道;知道的,不知道的,都是針對人的主觀認識,即人對客觀對象的認知而言的。人們通常認為,知道,表明人對客觀對象有了解,有認知;不知道,即沒有了解,沒有認知。知道的,指的是人了解的事物;不知道的,指人不了解的事物。
按此理解,“知道的不知道”,那意味著什么?難道意味著人對了解的事物,卻不知道?這不是自相矛盾嗎?“不知道的不知道”,指的是不了解的事物,卻不了解,這是明顯的同義反復。
拉氏的本義是想要談論人類認知的有限性,這是對經濟學隱含的一個前提條件——人的完全理性——的否定,屬于認識論的范疇,是存在與認識的關系問題。事物存在或不存在,被人們認識到了,那是已知。存在或不存在,沒有被認識到,那是無知。不存在的,被認為存在,或存在的,被認為不存在,那是自以為知,那是誤知。
上述有關伊拉克事例中,伊拉克有無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這是一客觀事實,美國人是否知道,這是主觀認識。其排列組合只有這樣四種可能性:認識到有武器,認識到沒有武器,沒有認識到有武器,沒有認識到沒有武器。在這四種可能性中,拉氏所謂最難把握的“不知道的不知道”,指的是哪一類?從嚴重程度來看,應該是指沒有認識到有武器。如果指的是沒有認識到沒有武器這一情形,對美國的本土安全也不構成威脅,也沒有什么難把握的,只是對于一心想要出兵修理薩達姆的美國,少了一個借口。
這么一個關系,概念上簡單又明了,像拉氏那樣繞來繞去,用語言技巧掩蓋其邏輯混亂,其用意或者是故意攪渾水,或者是為其強盜邏輯打掩護。反正手握強權,其他人奈何不了,玩點兒小花招,也顯露一下美國人的機智與幽默。
雖然邏輯混亂,但拉氏提到的認知有限性、存在與認識的關系問題,以及對應的已知、無知及誤知,卻是一系列有趣的話題,與投資活動也關系緊密,值得思考。
筆者不想在此泛泛而談,干脆借鑒拉氏句式,來兩組湯氏繞口令。第一組是,該知道的知道,不該知道的知道,該知道的不知道,不該知道的不知道。第二組是,能知道的知道,不能知道的知道,能知道的不知道,不能知道的不知道。在這時,該知道的、能知道的,分別表示股票投資者應該知道、有能力知道的事實、常識及規則,前者是投資成功必須了解的內容,后者是在人的能力范圍內可以了解到的內容。
先看第一組,哪些是投資人該知道的?內容不少,可以列出一堆,不然,投資家們也不會那么忙碌,但真正重要的也不過那幾點:一是股票指數與個股價格的變化特性,如短期高風險,走勢難以預料;二是影響因素及其與股價對應關系,如GDP周期與股市周期;三是正常的估值區間,如國內外股指的市盈率歷史取值;四是公司做什么的,其業績及行業的競爭力如何,基本的財務指標是多少。連這些應該知道的都不知道,按理說,就不應該參與這一游戲。參與進來,就只會聽消息或跟風。
不該知道的,有市場中明顯不存在的虛假消息、尤其是來自莊托的所謂內幕,致人腦殘的投機書本,宣傳炒股秘籍、玩轉莊家的文字,上市公司及證券公司放出的業績衛星,其些大話分析師做出的大膽預測。還有明顯違背常理的一夜暴富心態,賭博型的杠桿操作,操縱市場的手法。不該知道的,最好是不知道,知道了,就有可能嘗試。
中國的股民,有多少是該知道的不知道或不該知道的知道呢?沒有統計數據,但從20來年的股市發展史,龐大的股民數量,熱銷的投機書,及流行跟風、炒作的市場操作習性來看,比例不會低。可以肯定,成熟市場中這一部分投資者的比例要低很多。
再看第二組,投資者能知道的是已經發生、外人能了解到的事實,得到檢驗值得信賴或不值得信賴的投資常識與規則,各種投資的陷阱及其防范措施。能知道的,除了包括該知道的之外,還包括不該知道的。
不能知道的,除了將來可能發生的事實之外,還有一些雖然已經發生,但外人也很難知道的事實。比如股票買賣者中有多少是準備長期持有的,多少是準備短期買賣的;主力資金對某只熱炒股的操作是以出貨為主,還是以進貨為主。再比如,某上市公司收購了一家非上市公司的股權,將納入合并報表,公司公布了收購這個項目的目的,花了多少錢,但真實的動機是什么,這個項目值多少錢,這類細節的問題,外部人也很難清楚地知道。
這表明,人要清楚自己知道的邊界,不要以為發生了的事實都可以知道。不能知道的,理應不知道,說成知道,是自不量力,或自欺欺人。對不可能知道的事實,最好的策略是承認自己不知道。某些萬事通,好像沒有不知道的,某些機構兜售自己的神奇操作軟件,能識別什么市場密碼、主力動向,那都是在忽悠人。
能知道的知道,總體上好,有比較,才有鑒別嘛。但有些事實或規則,并不重要,甚至知道了還有害,如過度投機之策。能知道的不知道,一定是不好,長期來看,天下哪有不知道者勝出的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