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政職業能力測驗
- 學習考試用書研發中心
- 3754字
- 2019-11-22 15:20:18
第二節 行政職業能力測驗命題趨勢分析
行政職業能力測驗是國家公務員錄用考試中的重要一環,其質量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所錄用的國家公務員素質的優劣。作為考生,要想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必須熟悉考試的命題思路和題型,才能百戰不殆。
從1994年舉行首屆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招考開始,到1997年年底面向應屆畢業生舉行公開招考為止,其考試范圍、題型等每年都有變化。1995年1月人事部發布了《關于統一確定國家公務員錄用考試公共科目的通知》,同年由人事部考錄司組織編寫了第一本統編教材《公共科目》,內容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宏觀經濟學、法律、行政管理及公文寫作與處理六個部分和行政職業能力傾向測驗(AAT)。而1997年年初對97屆畢業生的考試內容為時事政治、中國近現代史、自然科學常識、公務員制度基本知識和AAT,題型為選擇題。1997年年底人事部考錄司又編寫了新的統編教材《綜合知識》,內容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與政策、法律(內容有較大改動)、行政管理(含公務員制度)、中國國情與國策(含近現代史)、公文寫作與處理和 AAT。這一內容則變化不大。
2002年行政職業能力測驗在題型上與2001年相比有所變化,但是總體變化不大。變化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
(1)行政職業能力測驗的題型結構有所調整。由原來的知覺速度與準確性、數量關系、判斷推理、言語理解、常識、資料分析六大部分,改成常識、判斷推理、數量關系、言語理解和資料分析五大部分。
(2)具體題型也有變化,比如判斷推理新增加了定義判斷,B類考試增加了機械推理等。2001年用過的題型,比如知覺速度與準確性、事件排序等,2002年不再有。言語理解部分,2001年使用了對句子、對段落理解的考查,2002年改成了對整篇文章或者大段落的考查。也就是說閱讀材料字數增加,材料后附帶了幾個問題考查考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關于整個題型的變化,可參考2002年的考試大綱。
2003年行政職業能力測驗試卷有35頁,共130道題,考試時間兩個小時。題面涉及政治、法律、管理、數學和邏輯推理等多項內容。題型分為數量關系、言語理解與表達、判斷推理、常識判斷和資料分析五類。其中,資料分析題要求考生根據試題中圖表、文字所提供的信息,進行比較、計算,最后得出正確結論。試題全部為選擇題。與2002年相比,2003年的題型沒有太大變化。
2004年,中央機關面向社會招收近8000名公務員,這是歷年中招收人數最多的一次。這次考試在題型與題量上變化較大,行政職業能力測驗增加了聽力理解,取消了數字推理。總體來看,考試的復習難度、通過難度及考取高分的難度都大為增加。
2005年,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考試又取消了聽力理解,重新選用數字推理題型,同時題量增加至135道,難度也相應加大。
2006年,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考試最大的變化是行政職業能力測驗取消了常識考查內容,改為主要考法律知識。
2007年,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考試首次將常識部分全部轉為法律知識,題目數量增加到140道,考題難度進一步增加。
2008年的考試延續2007年的構架,題量也保持一致。在題的難易程度方面,則呈現出此消彼長的趨勢,數量關系和資料分析部分的難度降低,言語理解與表達和常識判斷部分的難度增加。此外,黨的十七大會議的內容及精神也融入了考題中。
2009年延續2007年、2008年的考試構架,題量沒有改變,但出題比較有新意,對于基礎知識掌握全面、復習充分的考生比較有利,同時體現出考題的時事性、靈活性,并與生活密切相關。盡管題型等和過去兩年略有不同,但是知識面廣、復習充分的考生仍然可以得心應手,反之則會覺得比較難。
2009年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政能力測驗嚴格按照考試大綱命題。行政職業能力測驗試卷主要包括常識判斷、言語理解與表達、判斷推理、數量關系和資料分析五個部分,全部為客觀性試題。考試時間為120分鐘,滿分為100分。題目為140道題,分配如下:1~25常識判斷;26~65言語理解與表達;66~100判斷推理(66~70圖形推理,71~80定義判斷,81~90類比推理,91~100邏輯判斷);101~120數量關系(101~105數字推理,106~120數學運算);121~140資料分析。從題型的變化來說,考試更多的是體現了考生知識面的廣泛和從行政角度考查,將常識部分放在第一大塊,就是為了考查考生能否快速地作答,從而決定后面的解題效率和正確性。
2010年則延續著2009年的調整,總體呈現出以下兩大特色:一方面,行測五大模塊的排列順序重新調整為2009年以前的模式,即言語理解與表達、數量關系、判斷推理、常識判斷、資料分析的順序,實踐證明這一模式較為科學、合理。另一方面,試題在各部分的題量分布上也有所調整。資料分析題目增加了5道,數學運算減少了5道;圖形推理增加了5道,類比推理減少了5道;總題量則保持不變。資料分析需要的是考生閱讀分析資料的準確度和速度,比數學運算更貼近實際工作需要,可見實際操作能力是以后考試的重中之重。類比推理則是所有行測試題中最簡單的,而圖形考查的是考生的基本思維、視覺感官,這是一個人的基本素質,類比推理與圖形推理的此消彼長預示著國考行測的難度將進一步加強。
2011年中央機關及其直屬機構考試錄用公務員行政能力測試試卷呈現三大變化:
(1)在題量上的重大變化。2010年的國考試題一共是140個題目,今年一共下降到了135個題目。這是第一個重大變化,總量上有一個明顯的減少。
(2)在題目的順序上做了巨大的調整。2010年的國考試題的題目順序,第一部分是言語;第二部分是數量關系;第三部分是判斷推理;第四部分是資料分析;第五部分是常識判定。而2011年的最新國考題目將常識提到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為言語理解與表達;第三部分是數量關系;第四部分是判斷推理;第五部分是資料分析。這是在整個模塊的順序上做了一個巨大的調整。
(3)在模塊內部之間,在題型上也做了比較明顯的調整。
在數量關系部分,取消了我們以前國考中必考的數字推理題目,也就是今年我們整個數量關系的15個題目,完全是數學運算,取消了5個數字推理。
在判斷推理方面,原來判斷推理是35個題目,今年調整到了40個題目,由類比推理去年是5個題目,今年調整到10個題目,這是在順序上和題量上的變化。
常識方面側重了大綱中所透露的信息,嚴格考察國情和社會情況,比如最新考察到人口普查的情況。
2012年國考總體趨勢和2011年保持一致,試題量仍為135道,各個模塊的順序也未發生變化,但具體的試題出現了不少新的特點。常識判斷部分試題的基本上是按照大綱的要求設計的,但是與往年相比更加包羅萬象,科目之間的交叉現象更為明顯,比如物理知識與生活常識結合,文學知識與歷史知識結合等,無形中增加了考試難度。言語與表達部分,考查重點依然是對語境的分析以及對材料主旨、意圖的把握。數量與資料模塊在試題的分布上與往年有些變化。資料分析中增加了一篇材料,由3篇變為4篇,題量相應的由15道增加到20道。數量關系部分與2011年相比少了容斥原理的考查,排隊、比賽之類的題目也不再出現。但其他題型的覆蓋卻更加全面了。在判斷推理模塊中,類比推理的題量與2010年相同,即5道題,邏輯判斷的考察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側重考察了加強型的題目;有三道題的提問方式是假設型的,還有一道題的提問方式是“不能構成對上述結論支持的”,這就要求考生做題的時候審題要清楚。
言語理解與表達在最近幾年的考試中發生了多次變化:聽力理解題型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無;在原來的閱讀短文的基礎上增加一種新題型,即閱讀材料不以短文的形式出現,而是給出由幾個長句組成的一小段文字,在每段后面只提一個問題。這樣既能達到考查語言文字能力的目的,又有利于考生的發揮。
數量關系中的數字推理部分于2004年被取消,2005年又重新選用,分為數字推理和數學運算兩種類型。數量關系部分的難度可能會有所增加。
判斷推理的題型通常包括四種,除圖形推理、定義判斷、演繹推理外,第四種題型會發生很大變化,2005年為事件排序,2006年為類比推理。圖形推理部分會略有變化。以往圖形推理給出兩組圖形,第一組三個圖形,第二組兩個圖形,要求考生推出第二組圖中的第三個圖形。而在最近幾次的考試中出現了新題型,即只給出一組四個圖形,要求考生推出第五個。這對考生的邏輯推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既然此種題型已經出現,它就不會僅僅是個試驗,而且再經過這次考試的總結,相信在下一次考試中出現的可能性很大。考生應該做好充分的準備。
常識判斷部分與原來的公共基礎知識基本相同。內容涵蓋政治、經濟、法律、管理、人文和科技六個方面,考查應試者在這些方面應知應會的最基本知識以及運用基本知識分析判斷的基本能力。
資料分析題型是看圖表、表格、文字資料回答問題,難度逐年提高。
行政職業能力測試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具備從事國家機關工作所需要的相關素質和能力,這是長期積累的結果,而非死記硬背或是強化突擊所能。例如常識判斷題型,內容涉及文史、政治、法律等各方面,可以說是點多面廣,需要靠平時的知識積累。
為了增強考生的實戰能力,本書突破了以往同類輔導教材堆砌練習題的模式,參照行政職業能力測試題目的數量、難度,在每一種題型里精心設計了數量不等的仿真強化練習單元,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廣大考生在掌握了上述解題技巧的基礎上,可以按照實際考試的要求,認真練習,增強實戰能力。
需要提醒考生的是,在做卡表計時練習的時候,應該嚴格仿真。比如,一時解答不出來,就要按照時間要求,做完單元練習后,再回頭解答,以培養良好的考試習慣和心理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