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知識點與規則

(一) 關系命題的結構

關系命題在結構上由關系、關系項和量項構成。其中,(1)“關系”又稱關系命題的謂項,是反映對象之間關系的概念;如例句4中的“表揚”,是對象之間存在的關系;(2)“關系項”又稱關系命題的主項,是關系命題中具有某種關系的對象的概念,如例句4中的“老師”“同學”; (3)“量項”是表示關系命題中主項的數量范圍的概念,如例句4中的“所有”。

通過對關系命題結構的了解,我們可知關系命題中的關系項,可以有兩元的,也可以有三元或更多元的。


【提示點】如何區分一個命題是關系命題還是性質命題呢?要看這個命題是否能變形為一個具有相同謂項的性質命題,如果能,則其本身為性質命題,如果不能,其就是關系命題。

例如,甲和乙是老師,可以分析變形為“甲是老師,乙是老師”,是性質命題。甲和乙是同學,就不能分析變形為“甲是同學,乙是同學”,則是關系命題。


【提示點】在聯考中,我們常常討論多元的關系項,但我們通過二元關系來掌握主要的性質,首要掌握的是對稱性和傳遞性。

(二) 關系命題的特征

1.關系命題的對稱性

(1) 關系命題的對稱性

如果對象甲對對象乙具有某種關系,而對象乙對對象甲也具有同樣的關系,那么,這種關系就是對稱的。

例如“張三是王五的朋友”,張三對王五的關系,王五對張三也具有,故是對稱的。這樣的關系,在生活中我們還常常看到:“同學”“配偶”“等于”等,它們都是對稱的。

(2) 關系命題的反對稱性

如果對象甲對對象乙具有某種關系,而對象乙對對象甲一定不具有同樣的關系,那么,這種關系就是反對稱的。

例如“張三比王五高”,張三對王五的關系是高,而王五對張三一定不具有同樣的關系,因此,這種關系是反對稱的。這樣的關系,在生活中我們常常見到“大于”“多于”“老于”“比……多”等。

(3) 關系命題的非對稱性

如果對象甲對對象乙具有某種關系,而對象乙對對象甲可以有同樣的關系,也可以沒有這種關系,那么,這種關系就是非對稱的。

例如“張三贊成王五的觀點”,張三對王五的關系是贊成,而王五對張三不一定具有同樣的關系,可以贊成,也可以不贊成,因此,這種關系是非對稱的。這樣的關系,在生活中我們常常見到“喜歡”“憎恨”“鼓勵”“夸獎”等。

2.關系命題的傳遞性

(1) 關系命題的傳遞性

如果對象甲和對象乙具有某種關系,對象乙和對象丙也有這種關系,那么甲對乙一定具有同樣的關系,這種關系就是可傳遞的。

例如“張三比王五高,王五比李四高”,那么可以得出結論:張三比李四高。這樣的關系,在生活中我們常常見到“大于”“小于”“等于”“高于”“在……左側”“包含”等。

(2) 關系命題的反傳遞性

如果對象甲和對象乙具有某種關系,對象乙和對象丙也具有同樣關系,那么甲對乙一定不具有同樣的關系,這種關系就是反傳遞性的。

例如“張三是王五的媽媽,王五是李四的媽媽”,這時我們是不能得到“張三是李四的媽媽”的。因此,這種關系是反傳遞性的。這樣的關系,在生活中我們常常見到“年齡大2歲”“體重多5斤”“是父親”“是兒子”等。

(3) 關系命題的非傳遞性

如果對象甲和對象乙具有某種關系,對象乙和對象丙也具有同樣關系,那么甲對乙不一定具有同樣的關系,這種關系就是非傳遞性的。

例如“張三認識王五,王五認識李四”,這時張三可能認識李四,也有可能不認識李四。因此,這種關系是非傳遞性的。這樣的關系,在生活中我們常常見到“認識”“理解”“相鄰”“批評”“幫助”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抚宁县| 天气| 宣武区| 万荣县| 泊头市| 浮山县| 营口市| 本溪市| 乌审旗| 尼玛县| 开平市| 黎川县| 若羌县| 望城县| 海兴县| 邹平县| 绥芬河市| 西青区| 庄浪县| 恩平市| 横山县| 万安县| 宜兴市| 柘荣县| 桑日县| 景谷| 东至县| 铜川市| 文化| 青田县| 博乐市| 乐东| 太原市| 徐州市| 保德县| 古交市| 彩票| 保山市| 荃湾区| 宝坻区| 镇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