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新型企業研究:網絡化環境,商業模式與成長路徑
- 司春林
- 25字
- 2019-10-31 18:06:28
第2章 現代企業技術創新的基本組織形式:技術創新網絡
2.1 產業的網絡化趨勢
2.1.1 垂直一體化的分解
20世紀90年代以來,產業組織模式日益顯示著明顯的變化。一些研究者指出,這種變化的背后有兩個相互關聯的驅動因素,其一是國際范圍內勞動分工不斷深化,越來越多的企業謀求更專業化的發展。其二是市場支撐機制發生的變化,這些變化包括信息技術的發展導致市場交易成本降低,從而引起企業規模與邊界的調整,總體上降低了企業的規模效應;風險投資機制促進了科技創業,科技型的小企業與活躍的創業者不斷涌現;日益強化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提高了專業技術知識市場的有效性,企業間的技術交易與合作變得活躍;專業化的知識密集型服務(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 KIBS)機構為企業的創新提供越來越多的技術外包機會等。
由此人們見證了一種與艾爾弗雷德· D.錢德勒(Alfred D.Chandler, Jr., 1918—2007)所謂“垂直一體化”(vertical disintegration)革命所不一樣的革命(Langlois,2003)——垂直一體化的分解。垂直一體化的分解表現為企業個體謀求專業化發展,而產業組織表現為企業間越來越多的業務外包、模塊化的分工協作??傮w上說,就是由產業的垂直一體化逐漸演變為產業的網絡化。
導致垂直一體化分解與產業網絡化的專業化分工與市場支撐機制的最后的推動力其實都是技術變革(Langlois,2003)。信息技術與互聯網的廣泛應用帶來了信息成本與交易成本降低,而信息成本與交易成本的降低影響著企業間的關系與企業的“邊界”。按照科斯(R.H.Coase,1910—2013)的說法,企業的出現是由于節約市場交易成本,企業的邊界取決于企業所能節約的交易成本與其內部的管理成本的比較。如果企業這種組織形態所能節約的交易成本大于其內部的管理成本,則把更多的市場交易納入企業內部對企業有利;如果節約的交易成本小于內部管理的成本,則說明企業太“大”了。互聯網的應用使企業間的市場交易成本與內部管理成本都發生變化,因此必須重新對企業的業務范圍、客戶關系做出調整,即重新考慮自己的邊界以及與其他企業的關系。企業在面對做什么、怎么做、為誰做這些問題上可以有更多的選擇。
網絡化的產業組織是產業中企業關系的網絡。但企業在產業價值鏈與企業價值鏈的分化與重組中尋找新的價值環節與源泉,發展新的合作關系,在互惠的基礎上實施外包,借助因特網進行全球采購,其結果企業間的網絡關系突破原有產業的界限,導致了產業融合。蘭格羅伊斯與羅伯遜(R.N.Langlois & Robertson, P.L.,1995)指出,企業在這樣的網絡環境中能夠產生外部規模經濟,因此有更多機會進行創新。
如何利用網絡關系成為企業必須面對的新挑戰與新機遇。在新的條件下,企業必須從自身需要出發,構建與管理企業網絡,這種網絡為資源整合提供了渠道和平臺,從而以相對容易的方式獲取稀缺資源。在技術創新加速和市場變化方向不確定的情況下,利用網絡更有利于對環境變化做出相機反應和更靈活地重新配置資源。在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日益完善,風險投資、科技轉讓、科技咨詢、中介組織日益發展的情況下,利用網絡可使企業在尋找創新盈利的新途徑方面有更多的選擇余地。此外,各種新的思潮、新的科技信息與知識往往首先在網絡中激發與傳播,構建與參與網絡有利于使企業通過各種渠道吸取外部的創意。
高科技企業技術戰略面臨著的一個重要前提,是在大企業外部不斷涌現優越的技術能力。特別是專業知識產權(IP)供應商,元件或者元件的子模塊的提供者,它們的技術創新活動常常表現得更加活躍和主動。在技術市場的發展中可以見證分工的新趨勢,即科技創業與R&D密集型大公司的進一步分工,一方面科技創業者通過產學研合作不斷獲得新技術知識和能力;另一方面,R&D密集型企業借助其集成能力從外部獲取大規模生產、銷售所需要的互補性資產。
網絡化意味著垂直一體化的分解,但不意味著大企業的消失。由于受到預算限制,以及吸收、消化和集成新知識能力的限制,大企業必須明確,不斷共享或者占有相關技術知識需要尋求外部合作;同時,還要作出一個決策,就是選擇在少數技術領域中努力獲得全球領先的地位,還是在多個領域中獲取一般層次的知識(Brusoni et al.,2001; Chesbrough,2003; Ernst,2003; Gawer & Cusumano, 2002; Iansiti,1998; Prencipe,1997,2000)。大企業作為系統集成者、創新構架設計者、平臺領先者或者標準制定者,或者作為不斷增加的分布式、垂直一體化分解的價值鏈中的市場協調者,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普倫奇佩(A.Prencipe,1997, 2000)通過研究發現,飛機引擎制造者著重發展了規定與檢測外部生產元件、新技術集成的協調能力,而對于外包生產的元件中的知識具有保留效應。波拉森尼等(S.Brusoni et al.,2001)進一步研究了飛機引擎控制系統的開發,發現這個過程需要使用和維系一種松散式的網絡組織結構,這種組織結構的典型特征是存在一個系統集成企業,將詳細的設計和制造外包給各個分供應商,而在企業內部僅僅保持概念設計、系統集成能力,以便對R&D、設計和制造等供應商進行協調。
網絡化給企業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企業網絡的發展是一把雙刃劍,企業可通過互動增強自身能力,但互動與網絡效應也可能使某些“不慎”釀成公關危機。企業的網絡環境是不安定的,面對復雜的網絡環境進行決策成為企業的“常態”。
2.1.2 企業網絡:交易成本與互補資源的視角
我們用于解釋垂直一體化分解與網絡化趨勢的交易成本經濟學理論,是從比較經濟效率的角度來說明組織結構設計的。按照交易成本經濟學理論,存在著兩種主要的治理模式:市場或者科層組織。在某一業務的科層管理成本超過市場交易成本時,企業將把這一業務用市場交易的方式完成;當科層管理成本小于市場交易成本時,企業則傾向于在企業內部完成這一業務。但是面對產業的網絡化發展,交易成本經濟學必須考慮新的治理結構:在交易成本小于市場交易,大于企業內部治理成本的區間,企業之間需要采用合作形式來完成工作任務,也就是采用網絡內部交易活動的方式。
網絡內部的交易活動既不同于垂直一體化企業的內部交易,也不完全依照市場交易方式。網絡是一種替代兩者的組織方式。
索雷利(H.B.Thorelli,1986)在其《關系網絡:市場與組織的中間形式》一文中,最早指出了交易成本理論將交易方式分為組織和市場兩種形式是不確切的。隨著網絡和通信技術的出現,介于純市場和純組織之間的“第三種”交易方式如戰略聯盟等早已突破了規范和理想化的組織界限。他將這些“第三種”交易方式定義為網絡化交易,其特點是通過組織的關系網絡來尋找合作伙伴,而不是通過市場。關系網絡是指某組織與熟悉的組織之間穩定的信息溝通關系。組織在尋找交易伙伴時,借助存在的先驗信息的關系網絡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成本。
貝蒂特和費舍爾(F.Bidault & Fisher W.A.)的研究指出,技術的特殊屬性決定其交易需要一種介于純組織和純市場之間的交易方式即網絡化交易(network transaction)。以這種關系聯系在一起的企業成了一個合作網絡組織,它是解決技術創新問題的一個最佳模式。這種組織形式要求企業間建立在信任基礎上的長期合作、相互溝通、彼此信任、共擔風險、合理劃分收益。
經過這樣的補充與發展,交易成本經濟學可以接受關系網絡是市場與科層組織之外的第三種治理模式。但是從技術創新與技術交易的角度來看,交易成本理論的主要缺點是忽視創意在創新活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創新網絡中技術的協同性。追究其原因,可發現交易成本理論忽視交易中個人在組織內或組織間的關系;這些關系構成了組織的社會資本,它們是彌補交易合作中的機會主義行為的信任機制產生的主要因素,也是導致組織未來合作的前提。因此,交易成本理論對組織的長期合作傾向解釋不足。格蘭諾維特(Mark Granovetter,1985)認為,交易成本經濟學忽略了各企業之間由于信任所衍生出來的一種互利的期望、長期的合作關系。
交易成本理論也試圖對網絡這種混合組織作出進一步解釋。例如交易成本經濟學提出企業間合作的混合結構只是短暫存在于市場與科層之間。諾特博姆(Bart Nooteboom,1999)在他的動態交易成本研究方法中指出,一個企業必須考慮它們在該產業的名譽,機會主義行為將會對它們自身產生不利的影響,例如有可能使它們逐漸陷于孤立。更多的文獻試圖說明,企業間聯盟是一種相互學習的途徑,組織結構的成本與產品的多樣性成正比,當多樣性超過臨界時,科層的交易成本將大于網絡結構的成本,因為具有學習效果的網絡結構成本將更低。
與交易成本理論不同,基于資源的理論從價值最大化角度解釋跨組織合作。這種觀點認為,企業是各種資源的集合,當企業積累了有價值的、稀缺的、難以模仿以及難以替代的資源時,它們就可以獲得持續優勢競爭力。當組織內部資源具有這些特點時,這些內部資源就不會被競爭對手在戰略要素市場上獲得。但要企業內部的資源發揮更大的作用,就需要到外部尋求互補性資源。
不少學者從資源互補的角度去理解網絡的產生。米萊爾(S.M.Miler,1990)認為,企業可以說是不同種類資源的集合體(有形資源或無形資源),企業技術創新依賴于其所擁有的資源,但任何企業的資源都是有限的,難以滿足技術創新的需求。如果兩個企業各自擁有不可流動性、不可觸摸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異質資源,而且一個企業所擁有的恰好是另一個企業所缺乏的,企業只有通過網絡的途徑才能獲取所需要的資源,從而實現資源的價值最大化。
通過網絡關系獲得知識對高新技術的形成具有特別重要的作用,因為高新技術產品的形成需要集成和整合不同領域的知識與技術,即使獨立開發在技術上是可行的,往往在經濟上是不可取的。
由不同企業組成的以共享資源為目的網絡,也可以被企業用來獲得技術訣竅與其他資源。特定的關系投資縮減了產品缺陷的數量,外部特定知識的獲取增加了開發新產品的意愿,外部知識獲取可加快產品開發過程,縮短產品開發的周期,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與滿足客戶的需求。因此,網絡的形成提供了一種多元主體參與的協作和交流的有效制度。網絡具有主體多元性,交流的多層次、多渠道和相對穩定性、開放性、動態性等特征。
2.1.3 網絡的一般特征
網絡不是技術變革推動產業組織模式演化中所出現的獨有現象。事實上,網絡是各種對象與關系存在的普遍形態,有各種各樣的網絡,如社會網絡、生物網絡、信息網絡等。
一個典型的網絡是由許多節點與連接兩個節點之間的一些邊組成的,其中節點用來代表真實系統中不同的個體,而邊則用來表示個體間的關系。兩個節點之間具有某種特定的關系則連一條邊,反之則不連邊,有邊直接相連的兩個節點在網絡中被看作是相鄰的。
現實網絡最重要的特征是其復雜性。復雜性主要體現在網絡的結構非常復雜;網絡節點不斷增加,節點之間的連接也在不斷增長,而且連接之間存在著多樣性;其次,網絡是不斷演化的,演化的動力學具有復雜性,每個節點本身可以是非線性系統,具有分岔和混沌等非線性動力學行為,而且在不停地變化?,F實世界網絡的規模大,節點間相互作用復雜,拓撲結構基本上未知或未曾探索,這樣的網絡被叫做復雜網絡(complex networks)。
人們早就發現,網絡特別擅長刻畫復雜現象與問題的結構關系,因而為研究復雜性提供了全新的視角,成為研究復雜問題的有力工具。在考慮網絡的時候,往往只關心節點之間有沒有邊相連,至于節點到底在什么位置,邊是長還是短,是彎曲還是平直,有沒有相交等都在其次。這里,我們把網絡不依賴于節點的具體位置和邊的具體形態就能表現出來的性質叫做網絡的拓撲性質,相應的結構叫做網絡的拓撲結構。
200多年來,人們對真實系統拓撲結構的研究經歷了三個階段。在最初的一百多年里,科學家們認為真實系統要素之間的關系可以用一些規則的結構表示,例如二維平面上的歐幾里得格網;從20世紀5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無明確設計原則的大規模網絡主要用簡單而易于被多數人接受的隨機網絡來描述,隨機圖的思想主宰復雜網絡研究達40年之久;直到最近幾年,科學家們發現大量的真實網絡既不是規則網絡,也不是隨機網絡,而是統計特性與它們不同的網絡。
人們對復雜網絡研究的興趣日益增加,其主要原因是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使我們有可能獲得各種大規模網絡的統計性質。人們發現,從萬維網到新陳代謝網,許多領域的各種復雜網絡展現了某些共同的統計性質(如冪律度分布等),表明其中可能存在一些普適性的概念和規律,可以應用統計物理學的研究方法進行研究。
1.小世界網絡
鄧肯·瓦茨與斯特羅加茨(Duncan J.Watts&Steve Strogatz)在1998年六月的《自然》(Nature)雜志上發表題目為《小世界網絡的集體動力學》(CollectiveDynamics of Small-World Networks)的文章,利用正規網絡(圖)和隨機網絡(圖)構造出了一個“小世界網絡”,對一系列現象進行數學統計,證明它們具有小世界網絡的統計特征。
所謂小世界網絡涉及網絡的統計特征主要是兩個:
(1)特征路徑長度(characteristic path length)
在網絡中,任選兩個節點,連同這兩個節點的最少邊數定義為這兩個節點的路徑長度,網絡中所有節點對的路徑長度的平均值定義為網絡的特征路徑長度。這是網絡的全局特征。
(2)聚合系數(clustering coefficient)
假設某個節點有k個邊,則這k條邊連接的節點(k個)之間最多可能邊的個數為k(k-1)/2,用實際存在的邊數除以最多可能的邊數得到的分數值,定義為這個節點的聚合系數。所有節點的聚合系數的均值定義為網絡的聚合系數。聚合系數是網絡的局部特征,對于人際關系網絡來說,它反映了相鄰兩個人之間朋友圈子的重合度,即朋友之間也是朋友的程度。
規則網絡的特征是,任意兩個節點之間的特征路徑長度長(通過多少個體聯系在一起),但聚合系數高(你是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概率高)。而隨機網絡的特征是,任意兩個節點之間的特征路徑長度短,但聚合系數低。鄧肯·瓦茨與斯特羅加茨提出,現實中的復雜網絡是一種介于規則網絡和隨機網絡之間的網絡,這種特征稱為小世界特性,就是有很小的平均路徑長度,同時有很高的集聚系數。
小世界模型是基于人際關系網絡而提出的。小世界現象形象地概括了一個有趣的概念:“你和這個星球上的任何一個人之間最多只有六度的隔離?!睅缀趺總€人都熟悉這樣的感覺:在一次聚會或某個公共場所里遇到一個完全陌生的人,經過短暫的交流之后,出乎意料地發現彼此都認識同一個人。
實際的社會、生態等網絡具有小世界特性,在這樣的網絡里,信息傳遞速度快,并且少量改變幾個連接就可以劇烈地改變網絡的性能。如對已存在的網絡進行調整,就可以顯著提高性能。這被稱為小世界效應。
在大規模網絡中,平均最短路徑長度隨網絡規模的增大而緩慢地增加。也就是網絡中除存在眾多短程連接外,還存在少量的長程連接。
小世界網絡目前主要被用于描述人際關系網絡中信息傳遞與傳播的方式。本書中我們對企業創新活動的分析,對企業創新成果的傳播與應用的分析,以及對創新網絡結構、功能的分析,都將體現創新網絡與技術創新的社會化服務網絡的小世界特性。
2.無標度網絡
復雜網絡的另一重要特性是用度分布(degree distribution)來刻畫的。度分布是網絡的一個重要統計特征。這里的度(degree)也稱為連通度(connectivity)。節點的度指的是與該節點連接的邊數。度在不同的網絡中所代表的含義不同,在社會關系網絡中,度可以表示個體的影響力和重要程度,度越大的個體其影響力就越大,在整個組織中的作用也就越大;反之亦然。度分布則表示節點有k條邊連接的概率分布函數P(k)。兩種度分布較為常見,一是指數度分布,即P(k)隨著k的增大以指數形式衰減;另一種分布是冪律分布,其特征是網絡中少數節點往往擁有大量的連接,而大部分節點卻很少連接。符合冪律分布的復雜網絡稱為無標度網絡。無標度網絡由少數幾個具有眾多連接的節點所支配。這些重要節點通常稱為集散(hub)節點,它們對無標度網絡的運行起著主導的作用。
萬維網就是一個無標度網絡。事實上這一概念是1999年巴拉巴西與艾伯特(Albert-LászlóBarabási&Réka Albert)在追蹤萬維網的動態演化時提出的,他們發現這種網絡形成中存在增長和擇優連接的機制。巴拉巴西與艾伯特認為,在網絡中選擇節點與新增節點連接時,如果被選擇的節點與新節點連接的概率和被選節點的度成正比,這種連接就稱為擇優連接。網絡最終演化成標度不變狀態,即節點度服從冪律分布。
在企業網絡中,我們可以把企業視為網絡中的節點,企業間的關聯表現為節點間的連接?,F實的網絡中一定會出現有些節點與眾多節點連接,有些只有較少的連接,這就是無標度網絡。企業網絡的無標度性反映每個企業在網絡中的地位是不同的,而網絡就由擁有眾多連接的少數節點所支配,特別是由集散節點所支配。這決定了處于集散節點的企業具有網絡中有利地位,從而使企業有特殊的能力,可以在信息、資源與對網絡的控制方面表現出優勢。
本書研究的重點,就是考察處于企業網絡中集散節點地位的企業如何通過自己的創新行為與策略,構建主導的創新價值網絡,建立知識產權資產,并利用互補性資產盈利,從而成為創新型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