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集聚優勢理論與其他相關優勢學說的關系

本節通過論述集聚優勢與以往主要優勢學說及其他相關學說的關系,進一步闡釋集聚優勢的內涵和外延,并說明集聚優勢與這些理論學說的繼承、聯系和差異所在。

一、集聚優勢與比較優勢(包括絕對優勢)的關系

集聚優勢的觀點主張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內生和動態比較優勢的觀點。兩者都主張關注比較優勢的可創造性和動態性,但是集聚優勢說主要從“集聚”的視角認識這一問題。

至于靜態外生比較優勢,雖然集聚優勢導向的經濟發展戰略和模式主張經濟體應當跳出自身要素稟賦約束和靜態生產比較優勢的局限,但絕非否定它們的利用和發揮。事實上,稟賦條件的高端利用和靜態生產比較優勢的適度遵循,是集聚優勢的重要手段。

一方面,經濟體自身豐裕的要素、獨特的能力,是吸引其他經濟體與之合作、開展多向優勢集聚的有利條件。

另一方面,經濟體發展具備靜態比較優勢的產業,有利于保證短期的財政平衡和貿易平衡,避免陷入資金和債務危機,同時擴大就業(特別對于勞動力豐富的后發展經濟體);對于國家,通過發揮靜態生產比較優勢實現出口,還是獲取集聚海外自然資源和能源、技術、人才等優勢的重要工具——外匯的主要手段。因此,經濟體在促進戰略性產業發展的同時,有必要保持與靜態比較優勢產業發展之間的平衡。但是,需要厘清的是,發展靜態比較優勢產業并非所追求的戰略目標模式本身,而是為了實現產業升級和經濟趕超、創造更高層次比較優勢的工具性手段(見圖1-3)。

圖1-3 發展靜態比較優勢部門促進集聚優勢的機理

所謂“跳出自身要素稟賦和靜態生產比較優勢的局限”,所主張的重點主要是不能“簡單和過度地發揮比較優勢”。通過參照集聚優勢導向戰略和模式的詮釋,簡單和過度地發揮比較優勢的發展模式可以歸結為如下特點。

(1)發展目標方面,強調短期經濟增長,忽視經濟結構的改善和長期經濟地位的提升;片面重視經濟利益,忽視社會和生態利益。

(2)對自身和外部優勢的認識方面,主要關注自身優勢的淺層次開發利用和簡單發揮,忽視對外部優勢的集聚。對于自然資源相對豐裕的經濟體,這種模式體現為簡單挖掘、開發自身自然資源并出售,卻缺乏對更高附加值、更高技術環節的追求。這種經濟易受資源價格波動的影響,也容易導致制度僵化等問題,陷入“資源詛咒”。“資源詛咒”,是指豐裕的資源未必有利于一些國家的經濟增長,反而成為一種制約。對于低技能勞動力豐裕的經濟體,這種模式體現為簡單發展“微笑曲線”中附加值最低環節的一般性組裝制造業或其他勞動密集型產業,僅僅依靠勞動力的低成本優勢和“汗水經濟”維持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卻忽視人力資本積累、管理改善、技術提升和創新。這種經濟易于受到更后發經濟體的“價格戰”沖擊而喪失傳統優勢,陷入危機。

(3)優勢導向方面,在開展經濟合作的過程中比較盲目,或受制于其他制度性約束,不注重優勢導向。不能主動尋找目標優勢度較高、預期聯動集聚效應較強的經濟體開展合作,反而可能與目標優勢度較低、預期聯動效應較弱、甚至可能引發優勢離散的經濟體開展合作。

(4)產業發展重點方面,主要關注靜態比較優勢產業的發展,而忽視動態性和對機遇的把握,缺乏對更高端產業目標的主動追求,產業路徑依賴比較嚴重。同時,由于忽視(或缺乏)對外部優勢的集聚,產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緩慢,產業升級乏力,經濟結構長期鎖定在低端層面。

采用這種發展模式的經濟體,容易受到國際供需變化的沖擊和后發經濟體的挑戰,易于出現簡單發揮比較優勢的一系列問題,包括資源退化、環境惡化、人力資本積累緩慢、產業結構低端鎖定、社會問題不斷產生等。

二、集聚優勢與發揮后發優勢的關系

集聚優勢的觀點主張與后發優勢學說具有一定的聯系:對于趕超型經濟,認清自身的技術、制度、管理的落后性,進而從先行經濟體集聚相應的優勢,是實現后發優勢的基本途徑和關鍵機制。但是,兩者也存在許多區別。

(1)發揮后發優勢與開展集聚優勢的主體存在差異。后發優勢是落后經濟體的“專有權利”,但集聚優勢不足。事實上,雖然集聚優勢對于后發經濟體實現加速發展和趕超具有重要意義,但在現實中,往往越是發達的經濟體,戰略設計水平往往越高,制度往往越健全,這使其越易于形成集聚優勢導向的戰略和模式;加之其可用于集聚優勢的稟賦條件較為優越,最終在集聚優勢上的表現反而可能更強,這也是它們能夠長期保持發達地位的重要原因(后文相關章節對此會進一步說明)。當然,本書主要還是關注趕超型經濟體,這是文章立意的側重點問題。

(2)發揮后發優勢與開展集聚優勢的關注對象側重點存在差異。后發優勢雖然也涉及其他方面,但相對更加側重技術和制度,而集聚優勢則關注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各種廣義要素及能力。

(3)后發優勢是一種“潛在”的有利狀態,其轉化為現實需要一定的條件;而集聚優勢則是一個行動的過程,它強調的是各方面優勢的集合、積聚。

(4)后發優勢說對于經濟趕超過程中的產業選擇問題沒有過多的討論,而集聚優勢說則將產業戰略選擇與集聚優勢問題結合起來論述,說明制定和實施跨越要素稟賦約束和靜態生產比較優勢的產業戰略與集聚優勢導向經濟實踐相結合的重要作用。

三、集聚優勢與國家競爭優勢的關系

集聚優勢的觀點主張與國家競爭優勢說有繼承和聯系,也有一些區別。

從聯系上看,國家競爭優勢說不支持簡單遵循靜態生產比較優勢以及簡單利用低端要素稟賦,而更加注重知識、創新和升級,集聚優勢說同樣支持這些觀點。從“集聚”這一視角切入,集聚優勢說關注實現經濟快速發展和趕超所需要的多方面要素及能力優勢,其中既包括基礎性的生產要素(例如自然資源和能源、資本等),也包括高級生產要素(例如人才、技術等),還包括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制度要素和關鍵能力(例如管理、教育、創新等)。

集聚優勢說與國家競爭優勢說對一些問題也有不同的認識。

(1)國家競爭優勢說試圖構建解釋一國內部產業(或細分行業)競爭優勢的要素體系,強調知識、創新、升級的作用以及競爭在促進這些方面的作用,更多地關注一國內部“鉆石體系”各個條件的互動。集聚優勢說則強調集合和積聚世界各方面優勢對發展和趕超的促進作用,因此更加關注經濟體與外部資源和環境的聯系。從這一視角出發,兩者對積累高級經濟要素的認識和關注點也有所不同。國家競爭優勢說強調高級生產要素和專業型要素的創造主要靠政府、企業和個人進行持續的投資,集聚優勢說則更加關注集合和積聚要素及能力優勢的作用。現實中,立足“內源式”的創造培育與立足“外源式”的集聚創新,兩者都非常重要。但是,現實中,經濟體受制于資源稀缺性約束,如果過分強調“內源式”投資創造而忽視“外源式”的優勢集聚,則可能延緩要素和能力的升級步伐。

(2)國家競爭優勢說更加關注“競爭”,但集聚優勢說更加關注“合作”。集聚優勢本質上是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經濟體相互合作的過程,雖然合作的目的是要增強參與各方的競爭實力和發展水平,但為完成集聚優勢過程需要更加關注合作環境的營造。當然,這絕非否定競爭環境的重要性,這是兩個不同方面的問題。事實上,波特所強調的活躍的競爭環境、挑剔的客戶等因素,也能一定程度上激勵企業通過積極集聚各方面優勢以提升競爭能力。

(3)關于“產業集群”。波特本人對“產業集群”的觀點非常推崇,甚至曾在一次訪談中指出“所有的產業集群都是好的”。參考廖理、汪韌、陳璐對邁克爾·波特教授的訪談錄。http://www.ssfcn.com/wenzhang_detail.asp?ID=17132&sPage=2&wordPage=2。如果不考慮產業結構問題,建立產業集群確實通常優于企業的離散分布;但是,如果考慮產業結構和分工變化,那么當前的產業集群就未必是理想的。由于產業集群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土地等稀缺資源,會對當地經濟社會產生影響,因此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優劣之分。一個活躍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與一個低端的高污染產業集群,其經濟效應和社會影響自然不可同日而語。因此,應當關注集群的產業構成,著力發展高端的產業集群,而不應受制于靜態比較優勢,盲目地在低端層面延長現有產業鏈。對于這一問題,下一節的討論還將繼續涉及。

四、集聚優勢與產業集群、要素集聚的關系

(一)集聚優勢與產業集群的關系

產業集群,是指一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聯系的公司和關聯的機構,它們同處或相關于一個特定的產業領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補性而聯系在一起(王緝慈,2007)。產業集群的概念源于新地理經濟學和波特的國家競爭優勢論,其中,以克魯格曼為代表的新地理經濟學重在探討產業集群現象的成因,認為規模報酬遞增、外部經濟、運輸成本和交易成本的非線性變化等是背后的深層次機理。波特的國家競爭優勢論主要探討產業集群與經濟發展的關系,說明建立產業集群對于實現產業競爭力、提升國家競爭優勢的重要作用。

產業集群與本書所討論的集聚優勢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兩者具有一些聯系,也有不少區別。

一方面,形成高端產業的集群是集聚優勢的一種表現形式。所謂高端產業,一般是指附加值和技術含量較高、人力資本積累效應較大、生態較為友好的產業。一個經濟體引入和發展這樣的產業項目,將伴隨大量優勢的集聚。反過來講,集聚優勢也有利于形成高端產業的集群。

另一方面,產業集群未必都表現為集聚優勢,因為后者還強調“優勢導向”。與高端產業的聚集相反,如果一個經濟體所聚集的都是高污染、高能耗、低技術、低附加值的低端產業,非但沒有集聚優勢,反倒很可能造成自身優勢的離散。所以,一個經濟體不應當盲目地延長產業鏈,而要在產業鏈中找好位置,擇優發展。

再者,集聚優勢也未必表現為產業集群。集聚優勢的方式既有內向型集聚,也有外向型集聚。例如,當跨國公司在東道國投資設廠以服務于全球戰略目標時,便是以外向型方式集聚后者的土地優勢、勞動力優勢,乃至政策優勢等。雖然產業項目在空間上是向外流出的(與空間上的聚集相對),但外部優勢卻為自身所集聚。

(二)集聚優勢與要素集聚論

在區域經濟學和國際經濟學中,基于要素地理流動的現象,很早就有了“要素集聚”的概念。張幼文(2003)、鄒全勝(2007)等對全球化下的要素集聚問題進行了系統的研究。與產業集群類似,集聚優勢與之存在相通之處——兩者都存在要素匯集這樣的含義,要素的可流動性也都是它們重要的微觀基礎。但是,兩者也存在較大的差異。

(1)集聚對象的差異。要素集聚的對象是“要素”,它是一個地理上的要素流動和集中的概念。集聚優勢的對象是“優勢”,強調的是優勢的發現、挖掘、吸收、運用,直至積累、內化和再創新等一系列過程。此外,要素集聚主要關注經濟要素,而集聚優勢不但關注廣義要素,而且關注教育、管理、創新等有利于經濟發展和趕超的關鍵能力。

(2)“優勢導向”的差異。現實世界中,多數經濟體致力于引進外資、技術,這是要素集聚的表現。但是,相當一部分經濟體引進資本、技術的過程比較盲目,或受其他因素的影響,引進了一些較為低端、生態和社會影響比較差的項目,或是引進了一些遠離前沿、陳舊過時的技術。這種要素集聚就不能稱之為優勢集聚,在一定意義上反而會導致優勢離散。集聚優勢的分析框架強調,經濟體應進行“優勢篩選”,而不能“來者不拒”,更不能主動引進劣質要素。

(3)集聚方法的差異。要素集聚指的是經濟要素從多個區位向一個區位的聚攏。但是,在全球化時代,經濟體利用全世界的有利條件,不僅限于實現要素的空間聚集,更重要在于發掘“可利用性”。因此,集聚優勢的實現方式要多于要素集聚。前文所論述的跨國投資,就是要素外流(與要素集聚相反)卻實現優勢集聚的例子。

主站蜘蛛池模板: 米易县| 潮州市| 鹿泉市| 黔江区| 蓝田县| 黄龙县| 汪清县| 扬中市| 兴宁市| 德令哈市| 阳高县| 丰台区| 出国| 西丰县| 浮山县| 阿克| 白沙| 泽州县| 会宁县| 田阳县| 新余市| 芜湖市| 扶余县| 西贡区| 安化县| 东平县| 婺源县| 宣城市| 宁河县| 昭觉县| 工布江达县| 大名县| 兴安县| 莆田市| 广西| 宜城市| 定安县| 赫章县| 侯马市| 敖汉旗| 濮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