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二冬紀念文集(精裝)
- 耿琴
- 3571字
- 2019-02-28 15:46:26
書里書外皆是情
今年元旦,山東青島一名當年曾聽過孟二冬授課的學生,通過媒體報道得知孟老師患病的消息,寄來了一封沒有署名的賀卡,賀卡中寫道:“孟老師,我上大學時最愛聽的就是您的課,講得太優美了!”作為一名長期浸潤在中國古代文學海洋里的學者,孟二冬可謂“腹有詩書氣自華”。透過他在課堂上那鏗鏘有力、字字珠璣的講解,在美妙神奇的唐詩意境中,一撥又一撥學生領略了文學的無限快樂。
這位不留姓名的學生知道,孟老師是個好人,如果寫了地址,他一定會回寄賀卡的。但孟老師病得這么重,怎么忍心勞他提筆費力呢?是啊,往常逢年過節,孟二冬會親筆給很多親朋好友、同事同學寫賀卡。但今年不同,元旦前后他還在北大臨床腫瘤醫院做化療,實在體力不支啊。盡管這樣,他還是硬撐著給3個鄰居家的孩子寫了今年僅有的3封賀卡。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詩經·小雅·采薇》
1月12日上午,北京下起了2006年的第一場雪。這一天,恰好是孟二冬的49歲生日。他的博士生劉占召很細心,特意為孟老師在病房里籌辦了一個小范圍的生日聚會。小劉說,這場雪下得多好啊,是否預示著今年將會一洗老師經受的那么多磨難、給老師帶來好運氣?
在生日聚會上,孟老師情緒特別好,還跟大家一起唱起了生日快樂歌。興之所至,他引用《淮南子·原道訓》的一句話說:“年五十,而知四十九非。”此時此刻,回首往昔,他大腦里閃現的不是自己取得了哪些成就,而是自己還有什么不足!
望著窗外的雪景,孟二冬觸景生情。他想起了《詩經》中的一句話:“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想起了2004年3月,他離開北大去新疆支教時的情形。這是多么貼切的描寫啊!那時,京城正是早春時節,北大燕園楊柳依依,他高興地踏上了去新疆石河子大學支教的行程;而今天,北國風光,萬里雪飄,京城銀裝素裹。就在這一年多的時間內,他卻身染沉疴,幾度與死神擦肩而過。
孟二冬的感人事跡引起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去年12月10日,教育部黨組做出決定,號召全國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向孟二冬同志學習。今年1月16日,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蘇立清來到北大臨床腫瘤學院,向正在接受治療的孟二冬教授頒發全國“五一勞動獎章”、證書及獎金。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韓愈《師說》
孟二冬對韓愈頗有研究,他的專著《韓孟派詩傳》在中唐詩歌研究領域很有影響。
孟二冬身為教師,對韓愈《師說》中“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的內涵,有著更為深刻的理解。他認為,傳道,不僅是要傳授為學之道,更要傳授為人之道;而最佳的傳道方式,莫過于言傳身教!
無論是他親自指導的博士生、碩士生,還是中文系的本科生;無論是他在北大開公共選修課的學生,還是他在日本東京大學做訪問學者時教過的日本學生;無論是他十幾年前在煙臺大學支教時的學生,還是前年他在新疆石河子大學支教時的學生,幾乎所有他教過的學生,都有相近的感受:“做孟老師的學生,是最幸福的事!”
北大中文系的同學們記得:孟老師在課堂上神采飛揚、談笑風生,他講課時嗓音洪亮,哪怕是教室的門緊閉著,也可以在樓道里聽到他抑揚頓挫的講課聲。他生動的講述,讓每一位學生都融入知識的海洋。
在北大中文系,上孟二冬的課也是最累的。因為,每一次課孟二冬都做了精心的準備。學生們生怕會落下些什么,在課堂上貪婪地記錄著。在《唐代應試詩研究》這門課結課的時候,孟二冬對學生們說:“辛苦大家做筆記了。”2003級碩士生趙樂感嘆說:“我們只是記筆記,孟老師則是從大量的文獻資料中為我們找到這些資料,工作量多大啊!”
還有一些看似平常和細微的小事:他在做開顱手術的前幾天,還堅持到系里參加學生迎新會;他對自己負責的學生論文,都認真地做出批語和建議;學生想家的時候,他就請他們到家里吃飯;過年的時候,他給同學們做紅燒肉;他住院治療,學生們去看他,他的第一句話卻是“真對不住你們,你們一開學我就病倒了”。
身教勝于言傳,孟二冬就是這樣以自己的行動潛移默化地教育著學生。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杜甫《偶題》
20世紀80年代初,孟二冬畢業于安徽宿州師專。他在那里讀完了專科,后來成為北京大學的教授。他在北大攻讀博士學位時同宿舍的同學、北京語言大學博士生導師方銘對記者說:“這些完全得力于孟二冬的勤學。”
最能體現孟二冬的治學精神和態度的,是那部具有重大史學文獻價值的專著《登科記考補正》。《登科記考》是清代學者徐松所著的關于古代科舉方面的名作。1994年,孟二冬查找了大量資料,發現此書內容存在大量缺誤。于是,他開始對這一著作進行研究和整理。孟二冬花了7年時間,終于完成了100多萬字的著作。2004年,《登科記考補正》榮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并得到文學界和史學界的高度評價。
寫這部著作時,孟二冬翻遍了能夠收集到的所有相關古籍。他付出了大量心血,得到了3萬元稿費。他將稿費全部換成了《登科記考補正》,送給自己的老師和學生。
北京大學社會科學部部長、《北京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主編程郁綴告訴記者,為了完成這部專著,孟二冬幾乎每天與北大圖書館館員一起上下班,他和古籍閱覽室的工作人員成了朝夕相處的老朋友。“每天早上,他都是閱覽室的第一個讀者,有時候門還沒開,他就端著水杯站在門口等我們上班。”圖書管理員李雄飛說。
“千萬不要以為他坐冷板凳很苦,他樂在其中。”孟二冬的同事杜曉勤教授對記者說,“他把做學問作為生活的追求,不是為‘稻粱謀’。”有很長一段時間,幾乎看不到孟二冬發表什么文章,而實際上,他在做自己想做的學問。
孟二冬本人在《登科記考補正》后記中寫道:“在北大圖書館讀書,是一件令人十分愉快的事情,雖不能偃仰嘯歌,心亦陶然。杜甫嘗曰:‘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但能遺惠于學界一二,足慰此心。”
在北大,孟二冬并不是一個孤例。十幾年前,季羨林先生為了編寫《糖史》,就曾數年如一日地“泡”在北大圖書館古籍善本室里。孟二冬這種坐冷板凳、做真學問的治學精神,正是對北大光榮傳統的繼承和發揚。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2004年3月1日,在新疆石河子大學歡迎支教老師的大會上,主持人讓大家猜測臺上幾名老師都是教什么的。師生們指著身高1.78米的孟二冬說:“這個是教體育的。”所有認識孟二冬的人都知道,在北大中文系,孟二冬是出了名的“陽光教授”:一是他上課嗓音洪亮,學生們在走廊外即可聞其聲;二是他愛運動,只要不上課,他總是喜歡穿運動鞋。
所有認識孟二冬的人都不敢相信,他會同時患上氣管癌和食道癌。一年半中,他先后經受了胸部、頸部和開顱3次大手術。更讓人們想不到的是,盡管經歷了如此巨大的磨難,但孟二冬卻表現得那么堅強、樂觀。在住院期間,他每天堅持練習書法,經常寫的八個大字是“尺璧非寶,寸陰是競”。他用《千字文》中的這句話,表達了自己珍惜時間、愛惜生命,要在有限的時光中做更多事情、發出耀眼光芒的堅定信念。
在住院間隙,孟二冬仍給研究生上課。去年5月,已進行了兩次手術的他還報名參加了北大全校運動會的跳高和跳遠兩個項目。“他熱愛生活,在生病前后并無兩樣。”北大中文系黨委書記蔣朗朗說:“疾病使他的身體消瘦了,但他的精神沒有任何變化。”去年夏天,他還報名參加了中文系工會組織的汽車駕駛培訓班。一個月后,他拿到了駕駛執照。“老師說,想以后買車帶著家人出去旅游。”他帶的第一個博士生李晶對記者說。
1月16日下午,博士生劉占召陪著孟老師在醫院花房散步。窗外天氣陰沉,小劉吟出白居易的一句詩:“晚來天欲雪。”孟老師馬上接下一句:“能飲一杯無?”師生相視,會心而笑。孟老師還開玩笑說:“白居易只能飲一杯酒,而李白卻能飲三百杯!”
從陶淵明到李白,古代酒文雙風流者代不乏人。孟二冬曾經箋注過陶淵明的詩文集子,也寫過關于李白的電視專題片解說詞,可謂深悟這些詩壇大家的文章性情。病前的孟二冬酒量極豪,在北大中文系少有人能出其右。喝酒、讀書、做學問,在他身上也有著和諧的統一,他就是這樣生活在詩意而豐腴的世界里。
孟二冬一家三口,給熟識的人留下的感覺總是很溫暖、很和睦。孟二冬生病之后,在首都師范大學讀大四、并且已經報考了研究生的女兒幾乎每天都要回到幾十里外的西二旗家中陪爸爸。
2005年12月24日,孟二冬和妻子一起送給女兒一張賀卡。看著爸爸用雋秀的鋼筆字寫成的“行成于思,業精于勤,然后心想事成。爸爸囑”,一年多來從未在爸爸面前掉過一滴淚的女兒不禁眼眶一熱。她說,自己從爸爸身上學到的東西很多很多,現在感觸最深的就是他頑強的生命力和意志!
是啊,孟二冬就是這樣頑強地與疾病抗爭、樂觀地渴望生命!今年1月2日,在3名博士生代表他啟程前往新疆看望石河子大學師生的前夕,他用錄像的方式捎去了深情的問候。
劉禹錫詩云: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人們相信,當心靈像陽光一樣燦爛的時候,春天就會如約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