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英雄故事(中華經典故事)
- 王曉日 陳彥昭 文飛
- 1677字
- 2019-02-28 15:43:03
李牧力挽狂瀾破秦軍
李牧是趙國的大將軍,當時匈奴一直騷擾趙國的北方,李牧就一直在外攻打匈奴,直到完全消除北方的憂患。這本來是一件高興的事情,可趙王卻急切地讓李牧趕回朝中,他這才知道,原來在他抗擊匈奴的這幾年,國內局勢發(fā)生了重大變化,趙奢、藺相如已去世,樂乘逃走了,廉頗帶領軍隊投奔了魏國。燕國借此機會,集中兵力攻打趙國,而秦國也趁火打劫,趙國形勢危急。
李牧非常氣憤,他立刻帶兵去抗擊燕國軍隊,并取得了勝利。而秦國趁他抵御燕國的機會,派大將樊於期攻打趙國的平陽和武城兩個城市,并且殺死了趙國的百姓十萬余人。后來,樊於期乘勝追擊,率領軍隊繞過太行山,深入到趙國后方,眼看就要攻進都城邯鄲了,趙王急忙封李牧為大將軍,讓他帶領著軍隊去反擊秦軍。
李牧帶領著邊防軍隊主力和趙王從邯鄲派出的趙軍會合后,很快就在宜安城附近遇到了秦軍。曾經被秦軍打敗的將領很擔心會再被打敗,李牧卻沉著冷靜地說:“我們被秦軍打敗,并不是因為戰(zhàn)斗力不行,而是沒有秦軍的士氣。大家不要害怕,我們暫時不要和秦軍對抗,等到他們士氣低落的時候,我們再全力進攻把他們打敗。”將士們雖然很崇拜李牧,但是面對著強大的秦軍,還是有些擔心。尤其是聽說秦軍的將軍樊於期放話出來,說很快就會消滅趙國之后,就更加害怕了。
秦國將軍樊於期知道李牧行軍打仗很厲害,又看到李牧在宜安城筑壘固守,拒不出戰(zhàn),而己方軍隊從遙遠的秦國到了趙國,將士們長途跋涉,又打了好久的仗,不僅身體上疲憊不堪,心理上也有了負擔,所以肯定不能打持久戰(zhàn),于是他率領著主力去攻打肥下城,希望誘使李牧帶軍來援救,等到李牧帶兵離開之后,就讓秦軍的大部隊去把駐守的趙軍消滅。
樊於期帶著主力部隊攻打肥下的消息很快傳到了李牧耳朵里,他召集將士們開會。一個叫趙蔥的將領說:“將軍,我們一定要趕緊派兵去肥下救援,如果樊於期占領了肥下,那我們的國家就危險啦!”
李牧在軍中多年,對兵法很了解,他知道樊於期這個計謀的真正用意,如果他們立刻去肥下,就會中了樊於期的計謀,國家才真正危險了呢。于是他對部下說:“大家不要著急。這肯定是樊於期給我們下的套。如果秦軍一攻打,我們就去營救,就會被他們牽制。這個是兵家大忌,所以我們一定不能出兵。”
等到樊於期離開營地前往肥下后,李牧立刻召集趙國將士,對他們說:“現(xiàn)在正是我們打敗秦軍的好時機。現(xiàn)在他們的將軍樊於期走了,軍中沒有主心骨,肯定沒什么斗志,現(xiàn)在我們集中兵力出兵,一定要殺他們一個措手不及!”于是他帶領著趙國的精銳部隊,去攻打秦國營地。
樊於期帶領著秦軍主力去攻打肥下后,秦軍營中留守的兵力十分薄弱,再加上連日來趙軍采取守勢,無論秦軍怎么攻打,他們都不出兵迎戰(zhàn),秦軍就認為趙軍膽小害怕,很快就要國破家亡了,于是在防守方面就有些松懈。李牧帶兵前來攻打,他們沒有一點兒準備,很快就被趙軍打敗了,軍械、糧草、被服等物資也被趙軍搶走了。

清朝人描繪的李牧畫像
李牧判斷樊於期接到消息后,為了這些物資一定會回來營救,于是兵分三路,一部分兵力由正面阻擊敵人,另外兩隊兵力從側面夾擊。經過激烈的戰(zhàn)斗,趙軍最終把秦軍打敗,樊於期率領著少量士兵沖出重圍,畏罪逃至燕國。
李牧作戰(zhàn)勝利后,趙王說:“李牧是寡人的白起。”因秦國著名將領白起的封號是武安君,因此趙王也封李牧為武安君。
【博聞館】
一代名將的可悲下場
白起和李牧一樣,是戰(zhàn)國末期著名的將領,他從軍中最基層的軍官做起,憑借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成長為秦國的大將。他一生打了七十多場仗,沒有一場敗仗,共殲滅六國軍隊一百六十五萬余人,以至于六國的軍隊一聽說白起的名字就膽戰(zhàn)心驚。
白起取得長平之戰(zhàn)的勝利后,秦國的丞相范雎害怕他功勞勝過自己,便說服秦昭王和趙國講和。白起得知這個消息后,對范雎非常有意見,并且稱病不去帶兵打仗。后來,秦昭王派兵攻打趙國都城邯鄲,戰(zhàn)事接二連三失利,秦昭王讓范雎去勸白起帶兵,白起仍稱病不去打仗。秦昭王一怒之下賜給白起一把劍,讓他自刎。
白起拿著劍感嘆:“我到底犯了什么罪,落到這種地步。”過了一會兒又說:“我把長平之戰(zhàn)中趙國四十萬的投降士兵都趕到大坑里活埋,的確應該去死。”于是拔劍自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