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詩故事(中華經(jīng)典故事)
- 侯榮榮
- 1485字
- 2019-02-28 15:59:04
王維佳節(jié)倍思親
唐朝的國都長安人才濟濟,全國眾多年輕才子都聚集在此,王維也是其中之一。王維自幼聰穎,九歲時便能作詩寫文。為了在長安謀取功名,十五歲的王維告別了家鄉(xiāng)的親人,獨自踏上了游歷京師的旅途。
王維剛到長安時年紀尚小,名氣也不夠大。雖然他試圖拜訪達官貴人,但是京師的權(quán)貴沒有幾個人愿意接見他。在那段時間里,四處碰壁對于王維來說是常事。
在游歷京師的最初幾年,王維很不適應。因為在長安人生地疏,王維辦事處處受阻,很長時間內(nèi)無法得到權(quán)貴的賞識,心情十分低落。
就這樣過了兩年,轉(zhuǎn)眼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重陽佳節(jié)。王維獨自一人在客棧的房間里翻著書,卻怎么也看不進去。
窗外是湛藍的天空,連空氣中都洋溢著節(jié)日的喜慶氣氛。王維不禁思念起故鄉(xiāng)和故鄉(xiāng)的親人。父母和弟弟們是否也在為過節(jié)而忙碌著呢?他想起故鄉(xiāng)那門前的小路,屋后的竹林;早晨的雞鳴,落日下歸家的鄉(xiāng)親。一切都是那樣的遙遠,一切又都是那樣的清晰。
這時店主人正好路過,他看見王維一人悶悶不樂,便勸他道:“客官,今日重陽佳節(jié),天氣也不錯,怎么不出去走走?”
王維想了想,反正沒心情看書,于是便聽從了店主人的建議,來到街上散心。
長安街上熙熙攘攘,一片歡聲笑語。大家呼朋引伴,紛紛前往山上登高望遠。馬路兩邊,各家各戶也都在忙碌著,為過節(jié)做著準備。這一番車水馬龍、摩肩接踵的熱鬧情景越發(fā)讓王維感到遠離家鄉(xiāng)的寂寞,可是他又不想回客棧,于是就漫無目的地向前走著。
“哥哥,等等我!”忽然,他的身后響起清脆的聲音。一個十歲左右的小男孩雀躍著從他身邊跑過。
聽到呼喊,走在前面的一個年紀稍大些的男孩停下來,回過頭將搭在肩上的背袋換了個肩,笑著說道:“時間不早了,隔壁的王家兄弟一早就出發(fā)去后山了,我們也要快點,別讓人家等太久了。”
兄弟倆說笑著遠去了。
仿佛是時光突然倒轉(zhuǎn),王維又站在家鄉(xiāng)那不算太高的山上,又聽見了弟弟們歡快飛揚的聲音:
“哥哥,快點上來!”
“就等你了!”
“你又是最后一個!”
來長安之前,每年的重陽節(jié),為了辟邪消災、祈求家人健康平安,王維都會和四個弟弟登高望遠,他們在衣襟上插上茱萸,暢飲甘甜的菊花美酒,吟詩作對,那是何等快樂啊!
此時此刻,弟弟們一定又登上了家鄉(xiāng)的山頂,一起喝著菊花酒吧?當他們相互在衣襟上插上茱萸的時候,一定會因為自己不在而感到遺憾吧?現(xiàn)在,也許他們正望著長安的方向,牽掛著遠方的哥哥吧?
想到此處,無限愁緒涌上王維的心頭,于是他寫下了思念親人的千古名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誦讀】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①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②。
【注釋】
①九月九日:即重陽節(jié)。山東:指華山以東地區(qū)。王維家在蒲州(今山西永濟),蒲州在華山以東,所以稱山東。
②茱萸(zhū yú):一種芳香植物。古人認為佩戴茱萸可以辟邪。
【點評】
據(jù)說此詩是在重陽節(jié)時,十七歲的詩人為懷念遠在家鄉(xiāng)的兄弟而作。詩的前兩句寫自己作客異鄉(xiāng),重陽節(jié)思念親人時的心情。后兩句則拋開思念之情不說,卻想象兄弟們遍插茱萸,唯獨少自己一人的情景,從而更加深刻地襯托出作客異鄉(xiāng)的愁苦和思鄉(xiāng)的深情。雖然詩題為“憶兄弟”,但全詩卻將簡單的兄弟情,泛化成游子思念故鄉(xiāng)、思念親人的真摯情感,所以該詩被廣為傳誦。

茱萸
一種中藥,有香氣,具有殺蟲消毒、逐寒祛風的功能。古人認為重陽節(jié)佩茱萸能祛邪辟惡。
【博聞館】
重陽登高
古人在重陽節(jié)這一天有登高的習俗。這個風俗起源于漢代,最早是為了躲避災禍。傳說漢代汝南人桓景曾在方士費長房的勸告下,在重陽節(jié)這一天率親人離家,登高躲避瘟魔,從而逃過大劫。后來,這一習俗逐漸在民間流傳開來,人們在重陽節(jié)這一天,登高望遠,欣賞美麗的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