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出版業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的建構

文化遺產的保護體系,可以從多個不同的角度來認識,也可以用不同類別的指標體系來加以建構,例如技術方法體系、保護主體體系、價值保護體系等。研究出版業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及其構成,是推動中國出版業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研究與實踐發展的基礎。

第一節 文化遺產保護體系

一、“保護”的含義

在概念術語上,業界通用的保護(conservation)之義是保管兼顧關注使用的“保護”,不同于過去偏重保存的保護(preservation),是維護文化遺產的所有相關環節和行為,其目的是通過盡可能少的干預,研究、記錄、保持和修復具有文化意義的文化遺產,以便為未來提供利用。保護的目的是保管并闡述存在之物以維持其文化意義,根據情勢,它包括維護(maintenance)、保護(protection)、保存(preservation)、修復(restoration)、重建(reconstruction)與適應(Adaptation),且通常是兩者或兩者以上的結合。

《圖書館、媒體與檔案保存術語詞典》將“保護”定義為:對圖書或檔案材料、工藝品、博物館藏品的處理,以保持其化學的穩定性,或增強其物理性能,盡可能維持原件的長久性。John N Depew, C Lee Jones.A library, media and archival preservation glossary[M].Oxford:ABC-CLIO Inc.,1992:49臺北“故宮博物院”張世賢認為,保護(保存)是“運用一切可能的方法,讓古往今來的人類文化資產保持現狀,延長存世的年限”。周耀林.可移動文化遺產保護策略[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35.

文物的價值(包括歷史、文化、藝術、科學、技術或社會價值)決定了保護的必然性。在歷史進程中,遺產在確定民族身份、聯系歷史和未來、儲存社會記憶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決定了保護的價值。文化遺產的價值作為一種客觀存在,是抽象和具體的有機結合,是整體(如國家古籍體系、國家檔案全宗)與個體(如一本古籍、一份檔案)的組合。

二、文化遺產保護體系

以文化遺產價值的保護層次劃分,中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在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目前已經形成了包括文物、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保護區三個層次的比較完整的價值保護體系。首先是對文物的保護。保護對象包括可移動文物和非可移動文物。可移動文物有兩類:珍貴文物和一般文物,其中珍貴文物被分成一、二、三級分別加以保護。對非可移動文物的保護主要采取指定或選定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指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指定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辦法。歷史文化名城均為指定產生,由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和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構成。

在法律保護方面,中國逐步形成了較為完備的文物保護法律制度。基本形成了以《文物保護法》為核心,以行政法規、部門規章、規范性文件為支撐的文物保護法律法規體系。2011年,中國又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從而完整地構建了中國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體系。

在保護主體方面,中國博物館數量大幅增加,展示內容日益豐富,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不斷提高。截至2012年年底,中國各類博物館數量已達3589座,科技、藝術、自然、民族、民俗等專題性博物館和生態、社區、數字等新形態博物館競相涌現,基本形成了門類較為完備、辦館主體更加多元,國有博物館為主體、民辦博物館為補充的博物館體系。全國博物館每年舉辦陳列展覽近萬個。

在國際保護方面,文物對外交流與合作不斷深化,為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發揮出重要作用。中國先后與美國、澳大利亞等15個國家簽署了關于防止盜竊、盜掘和非法進出境文化遺產的雙邊協定,成功追回流失境外中國文物3000余件。文物出、入境展覽大幅增加。成功舉辦第28屆世界遺產大會、國際博物館協會第22屆大會等重要國際會議,形成了一系列重要國際文件。文物的對外交流與合作,為傳播中華文化、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發揮了獨特作用。

三、國家層面的文化遺產保護

國家層面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包括如下幾方面。

重大項目帶動。重大項目、重點工程是文物保護、成果惠民、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是帶動文化遺產事業發展、發揮文化遺產價值的重要舉措。文化遺產工作要緊緊圍繞“基本形成較為完善的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文化遺產得到全面有效保護,保護文化遺產深入人心,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的總體目標,在考古發掘、文物保護、博物館建設、公共文化服務、科學技術應用、文物安全防范等重點領域,實施一批具有示范效應和引領作用的重大文化遺產項目。如國有可移動文物普查,大運河、絲綢之路、茶馬古道沿線文化遺產保護,工業遺產、古村落古民居搶救性保護工程等,以項目促保護、促利用,全面提高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水平。

科技支撐。現代科學技術進步已成為推動文化遺產保護最直接、最重要的力量。現代信息技術、數字技術、網絡技術、新興材料技術、遙感技術、生物技術等先進科學技術的應用,推進建立現代科技考古體系、現代文物保護修復體系、現代博物館文化傳播體系和現代文化遺產管理體系。

人才培養。人才資源是文化遺產事業發展的第一資源。中國政府和相關部門注重充分發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研基地、培訓基地的優勢,加強各種培訓。例如,以提高依法行政、依法保護文化遺產能力為重點,面向基層,大規模加強縣級文物行政部門負責人、文物行政執法人員、西部和少數民族地區文博干部培訓;以提高文化遺產管理水平為重點,大力加強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機構負責人、大遺址保護管理機構負責人、博物館管理人員培訓;以提高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專業水平為重點,大力加強文博專業技術人員培訓等,努力形成多層次、多渠道、覆蓋全員的文博教育培養工作新格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周至县| 仲巴县| 寻乌县| 西乌| 河间市| 秦安县| 台东市| 河东区| 佳木斯市| 五指山市| 常熟市| 彭州市| 曲阜市| 新昌县| 夏津县| 福鼎市| 德兴市| 长兴县| 敖汉旗| 都兰县| 遵化市| 嘉鱼县| 郯城县| 唐山市| 阳春市| 玛曲县| 诏安县| 收藏| 宁化县| 新邵县| 蓝山县| 久治县| 樟树市| 岢岚县| 鞍山市| 天津市| 鄯善县| 抚松县| 吉安市| 木兰县| 闻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