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經濟研究(第四輯)
- 范周
- 744字
- 2019-11-18 14:37:08
一、頂層設計與基層創新實踐良性互動
非物質文化遺產多根植于廣大民眾之中,從不同側面展示了民眾的社會生活和民俗文化,與大眾生活距離很近,是群眾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新的保護思路。它不但需要從宏觀的層面去考慮發展趨勢,更需要從基層的角度去創新實踐方式。
首先,要做好京津冀三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協同發展戰略規劃。要將創新的發展思路列入中央的部署規劃、部委的工作計劃或國家專項資金的支持計劃,推動京津冀三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協同共建,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融合發展。在制定宏觀戰略外,還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從常規的“十三五”規劃中獨立出來,編制專項規劃,設計京津冀三地文化消費特殊政策,規劃京津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國家工程,爭取將其納入文化部、財政部的重點工作計劃。
其次,要做好基層創新。京津冀三地資源不同,公共文化投入資金不同,民眾消費能力不同,政府支持力度不同。在資源基礎不一的現狀下,京津冀三地要根據實際情況,從基層工作的角度創新工作方法,通過稅收減免、傳承人補助、引入社會資金等方式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工作。要立足當地,從實際出發,以在地化為核心,選取合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本著“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發揮京津冀三地各自的資源優勢,進行資源整合,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轉化為符合現代需求的文化產品。同時,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特色小鎮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旅游業、休閑農業、演出業等文化產業的融合發展,激發當地基層廣大群眾的創造活力。
總之,通過頂層設計和基層創新的良性互動,形成從宏觀到微觀的行動目標和行動計劃,激發從政府到民間的參與動力和創造活力,推動京津冀三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合作的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