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象征人類學視野下彝族喪禮文化研究:以威寧沙石村紅彝支系為例作者名: 余舒本章字數: 1219字更新時間: 2019-11-18 14:36:28
第五節 研究主要觀點和主要內容
基于對沙石村喪葬儀式民族志個案研究來呈現傳統與社會的互動,即圍繞此儀式與地方社會所展開的社區互動關系。主要解決的問題如當地在遵循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如何適應其社會發展?在社會變遷的背景下,喪葬禮儀如何反映人們的觀念文化、表現了哪些特點及其價值意義何在?來理解此儀式是村莊人們社會文化的反映和生活的寫照、傳統文化的再現,是體現傳統文化動態發展的這一觀點。具體考察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本研究的主要內容及其結構,各章將根據一個村落的資料研究喪葬的地方性狀況,研究主題有以下幾個:第一個主題是對這一彝族村落的喪葬儀式活動的描述,其中也包括喪葬如何在特定的時間、空間及特定社會環境之中展開等;第二個主題是闡釋喪葬儀式在特定社會脈絡中的文化意義。各章內容分配如下。
第二章 對貴州、沙石村地理環境、經濟社會狀況、地方歷史、地方文化等方面的描述。對此區域背景與歷史境遇作簡要的梳理與介紹目的是為將進行的個案研究與專題討論提供區域的一般背景。通過追溯威寧沙石村莊這一獨特的基層社區歷史狀況的了解來表明沙石村寨的社會生活的禮俗并不是自發生成的,而是傳統與社會共同的結果。
第三章 喪葬儀式的過程。由于彝族遷徙、社會環境等方面的不同選擇的喪葬葬式存在差異,因而在此部分首先對彝族喪葬葬式歷程作了梳理,接著針對田野點沙石村呈現的喪葬儀式為個案對其過程進行梳理,在梳理過程中采取參與觀察、訪談,結合地方社會環境、人們的觀念文化等方面對其過程進行梳理。
第四章 喪葬儀式觀念文化的象征。此部分針對喪葬儀式過程分析觀念文化,在分析時不僅關注喪葬儀式本身,還考察了喪葬儀式表現的觀念文化如何反映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之中,如何與日常生活發生互動,結合地方性知識對其進行闡釋,如靈魂觀、生死觀、道德倫理觀、家族觀、價值觀、宇宙觀、時空觀、風水觀等,以揭示傳統文化與社會的互動。
第五章 喪葬儀式的象征特點。此部分基于對沙石村喪葬儀式過程與社會生活的聯系來探討當地儀式特點,如集體性、差序性、秩序性、環境適應性、文化互融性,探討時一方面關注喪葬儀式本身反映的特點;另一方面分析儀式如何與社會生活相互聯系,即結合地方知識進行闡釋。
第六章 喪葬儀式的社會價值意義。此部分主要從社會網絡關系的建構、文化記憶與認同、生態環境的保護等方面探討儀式的社會價值意義。在分析每一個具體社會價值意義時關注喪葬儀式如何表現和反映其內容以及這些內容如何與社會生活發生聯系。
第七章 喪葬儀式的變遷內容及其動因。此章主要探討在社會發展的今天,喪葬儀式發生了哪些變遷及原因何在等問題,結合不同原因從內容、觀念、社會結構等變遷進行分析,以揭示文化與社會互動關系。
最后,結論。通過在社會變遷大背景下對喪葬儀式文化觀念、特點及其意義的研究發現:彝族紅彝的喪葬禮儀是傳統文化的再現,是村莊人們社會生活的寫照,揭示了傳統文化是動態發展的,人們在適應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不斷保持其核心內容的同時也在建構自身文化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