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內部知識轉移影響機理
- 劉春艷
- 3229字
- 2019-10-24 17:48:47
第1章 緒論
1.1 本書研究背景、目的與意義
1.1.1 研究背景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把創新驅動、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2014年,習近平同志在新時期推動科技創新行動指南的系列講話中強調,自力更生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奮斗基點,自主創新是我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自主創新(Self-dependent Innovation)是相對于技術引進、模仿而言的一種創造活動,它是以獲得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為目標的創新活動,以及在此基礎上實現新產品價值的過程[1]。自主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自主創新能力薄弱的國家將很難擺脫技術落后的局面,也很難屹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
2013年,《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強調,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建設國家創新體系。2014年,習近平在兩院院士大會上講話強調,大力開展協同創新,形成促進自主創新的強大合力。可見,協同創新已經成為創新型國家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全新組織模式。所謂協同創新(Collaborative Innovation)是以知識增值為核心,以企業、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門為創新主體的價值創造過程[2],其主要運作形式是產學研協同創新。在產學研協同創新過程中,企業、高校、科研院所三個基本主體投入各自的優勢資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務中介機構、金融機構等相關主體的協同支持下,共同進行技術開發[3]。產學研協同創新成為當今世界科技創新活動新的發展趨勢,是一項更為復雜的創新組織方式,它是整合創新資源、提高創新效率的有效途徑。美國硅谷之所以能誕生蘋果、惠普、英特爾等一大批世界著名的高科技企業,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這一地區中的企業、大學和科研機構間的協同創新。
產學研協同創新也是當前我國政府與學術界共同關注的重大現實熱點問題。2009年,我國科技部批準設立“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與促進獎”,主要獎勵在產學研合作及創新方面做出重大貢獻的單位和個人。2012年,我國教育部開始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簡稱“2011計劃”),主要鼓勵建立協同創新中心,積極推動高校之間以及高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地方政府的深度合作,營造有利于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環境和氛圍。2012—2016年,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已有38個,省、市、高校級別的協同創新中心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支持與保障了產學研協同創新活動的深入開展。國務院于2015年6月頒布了《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迅速掀起了全民創新創業的高潮。要想使“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獲得持久的動力,必須啟動產學研這部發動機。因此,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是實施創新驅動和打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生動局面的標準范式和實踐途徑,刻不容緩[4]。學術界對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研究也如火如荼,檢索“中國知網”發現,截至2017年6月,與產學研協同創新相關的主題文章共計1857篇,其中:2003—2011年僅發表文章49篇,2012年文章數量增加到118篇,此后每年文章數量不斷激增,2017年僅上半年就已經發表文章197篇。可見,我國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都取得了十分矚目的成績。
在產學研協同創新組織(中心)中,協同創新團隊(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eam)是保證其協同創新活動成功開展的關鍵。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是由來自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的若干知識和技能互補、分工協作、風險共擔、擁有團隊精神的致力于協同創新活動的科研、技術等高素質創新人才組成的互動系統,團隊成員為了獲取協同創新所需的知識,廣泛建立與發展主體間的最佳有效聯系,在協同創新的道德規范等行為準則的制約下,表現出協同創新的集體理性態勢。我國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主要是以協同創新中心為依托,以承擔國家或地區戰略發展需求和重大科技任務為目的,以推動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產業創新為目標,從事與科技創新相關的知識創造性活動,比一般知識密集型組織更強調知識創新。
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在我國科技創新工作中始終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人民網發布的《2011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產學研結合情況分析白皮書》解讀了國家科技獎勵27年來產學研結合的狀況,如圖1-1所示[5]。圖1-1顯示:1985—2011年,共有9087個國家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其中申報單位包括企業、大學和科研機構三種類型的獲獎項目有470個;圖1-1的總趨勢顯示產學研合作越來越強,所占比例越來越高。由于產學研合作多以團隊形式開展創新研究,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我國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的科技創新能力十分突出,其在國家科技創新系統中具有明顯的中流砥柱作用。

圖1-1 1985—2011年國家科技獎勵產學研項目占當年獲獎百分比
圖片來源:北京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成果項目組,人民網科技制圖
在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內部,成員間的知識在流動中不斷增值,通過知識轉移(Knowledge Transfer, KT)來實現資源互補、協同發展,知識在各個成員之間能否順暢流動決定了協同創新能力的大小[6]。因此,知識轉移是產學研協同創新活動的本質,是產學研協同創新活動的必要過程。知識轉移的成功有效推動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水平以及企業的創新能力加快了區域乃至全國經濟的發展速度,對我國國家創新系統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但是,科學認識產學研協同創新中知識轉移的規律,并在實踐中駕馭它并非易事。文獻和實地調研發現,目前在一些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中,團隊成員之間的知識分享和知識吸收存在一定的困難與障礙[7][8],制約了知識轉移活動效果,也影響了團隊協同創新水平,因此急需解決如何提高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內部知識轉移效能問題。現今學術界對知識轉移的研究成果較豐富,但對與本書相關的研究成果十分有限,還需要不斷探索。
本書基于知識協同、復雜性科學、團隊效能等理論和思想,在分析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內部知識轉移過程的基礎上,識別影響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內部知識轉移的主要因素,深入探查這些因素對知識轉移的影響程度與方式,最終有針對性地提出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內部知識轉移效能提升的優化策略。
1.1.2 研究目的與意義
本書基于知識協同、復雜性科學、團隊效能等相關領域的理論,采用結構方程建模的研究方法,以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為研究對象,以知識轉移為研究內容,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通過闡釋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內部知識轉移系統的耗散結構演化建立知識轉移過程模型,分析知識轉移構成要素和主要過程,揭示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內部知識轉移的實質;識別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內部知識轉移的主要影響因素,探查這些因素對知識轉移的影響程度與方式,深入揭示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內部知識轉移的影響機理,并進行實證檢驗;提出提高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內部知識轉移效能的優化策略。本書的研究豐富和發展了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內部知識轉移活動的理論和觀點,為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內部知識轉移的實踐提供了可行性建議和參考。
本書研究的理論意義:
知識轉移與協同創新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20世紀初由熊彼特提出的創新理論的發展;通過對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內部知識轉移的理論依據、知識轉移過程研究、知識轉移影響機理和知識轉移效能提升優化策略的深入研究,豐富了知識轉移領域的研究內容,特別是團隊內部知識轉移的研究內容,同時也促進了知識管理理論的進一步發展。
本書研究的實踐意義:
從微觀層面上看,可以幫助企業從觀念上樹立對產學研協同創新知識轉移本質和規律的正確認知,更主動積極地參與產學研協同創新;可以幫助企業正確理解產學研協同創新知識轉移機理,為企業積極參與產學研協同創新提供有效的管理和運作機制,有效提升產學研協同創新績效,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可以提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教學水平、知識成果的轉化率、社會影響、社會聲譽和整體實力。
從中觀層面上看,本書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內部知識轉移效率低的問題,促進產學研協同創新中心長期穩定健康發展和高水平運行,進而帶動區域經濟持續發展,真正實現產學研協同創新中心與區域經濟持續發展的“雙贏”目標。
從宏觀層面上看,本書的研究成果有利于提高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知識增值效率,促進產學研協同創新績效,對提高國家整體自主創新能力具有重要戰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