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務示范走廊發展聯盟論壇論文集
- 高春利
- 654字
- 2019-10-14 10:25:30
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模式,彰顯城市地域文化
我在公共文化服務系統(天津市和平文化宮)工作了將近40年,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普及、宣傳、傳承工作已有10年,積累了一些工作經驗,也有很多心得,并對未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事業也有一些設想。借“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務示范走廊”發展聯盟論壇的寶貴機會,和大家進行交流,并恭請各位領導、專家、同行多多指正。
和平區是天津市的商業中心、文化中心、飲食中心、信息中心,素來有“天津之心”“城中之城”的美譽,也是知名的“全國文明城區”“全國文化模范區”“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我們自2007年起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調研、摸底、宣傳、申報等一系列工作,與天津市其他十幾個區縣相比,我區做到了5個率先:一是率先成立了和平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配置了專門干部;二是率先建立了和平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館,精心布展,社會反響很大;三是率先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四是率先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篷車下基層”等有創意的多項活動;五是率先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志愿者協會組織。截至目前,和平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已經進行了4批,包含8個門類,38個項目。其中有3項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7項列入天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這樣的成果,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在天津市區縣中都是比較突出的。由于工作出色,和平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榮獲了“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先進單位”稱號,我還被評為文化部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先進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