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融入現代生活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社會管理研究院/社會學院教授 蕭放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很強調對一個社區、一個群體文文化認同和文化創造力的重視,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約的一個基本精神。但是大家也知道,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在歷史社會里面形成的,應該說是歷史社會的一種文化現象。但是在今天,在一個變化的社會環境之下,這種在歷史社會里面普通的文化現象,變成了今天的遺產,這個遺產如何在今天進入我們生活?它為什么要進入我們的生活?值得我們思考。

首先,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什么要融入日常生活?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歷史社會形成的遺產,這個遺產的重要性應該說主要在于它形成的傳統,可以在文學,可以在戲曲表演,可以在手工技藝種種方面體現,如果說我們不讓它回到生活中去,它很可能就成為一個生活標本,就不能變成一個文化資產。我們的文化遺產要變成文化資產,必須回到生活中,否則就是有認知價值的一種博物館似的藏品,這也不符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定義的要求。

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在某個社區或群體適應周圍環境以及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被不斷地做創造,為社區和群體提供認同感、持續感,從而增強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尊重。這里面強調的是“被不斷地創造”,是對創造力的尊重,我想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生活中的變化是非常正常的現象,所以它的再創造是公約的基本要義。如何再創造,當然不是說我們隨意去改動它,再創造的過程必須遵循歷史的、文化的邏輯,在生活中自然地發生改變。當然有一些手工藝產品可能因為材料的問題、技術的問題或者是消費者的口味問題,可能有一些人為的改變,但是大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應該隨意去進行改動,應該在生活中自然的做信息調整。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文化遺產,但是我們可以把它變成文化資產,如何變成文化遺產、如何回歸社會,這需要我們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者和工作者思考的問題。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才能獲得生命力,才可能取得增進社會認同的效果。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文化部的工作目標,實際上它最根本的東西是什么?不在乎是幾個產品,不在乎是幾個技藝,不在乎是幾個表演,最重要的是我們強調自己的文化傳統,強調我們自己民族文化的延續與文明的傳承,這是我們中國政府、中國人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方,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強調文化多樣性的時候,強調自己文化身份的重要追求,就是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來增進我們的文化認同的問題,這是很重要的一點。

在生活中我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常常會有一些困惑。比如說年畫可能在以前是一個消費品,但現在非常強調年畫是文化遺產,要申請聯合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的年畫在今天的環境里面已經不是消費品了,不是日常生活的消費品,已經變成一個藝術品,這種藝術品跟大眾生活之間關系的疏離,在年畫里面非常的明顯。包括剪紙,剪紙可能是以前生活的藝術,剪紙里面有很多的生活題材,會強調有民俗的審美內容、有民俗的幸福祈求的內容,這些傳統題材是在傳統社會里面、在民俗社會里面,可能就是一個教科書,可能就告訴大家、告訴我們的孩子,這是什么故事,講得是什么道理,我們從小就接觸這些東西,自然而然就養成了一種特有的文化認同。而今天的剪紙呢?很多的剪紙藝術家熱衷的是比賽,是獲獎,而且是用了很多很新潮的題材內容,可不可以用,可以,但要看它在生活中的服務性,它具有什么樣的社會功能或藝術功能。還有,傳統的相聲遺產的流失問題,為何如此,我們相聲離日常生活遠了,它不評論生活,不發表意見,就弱化了它的文化藝術服務社會的功能,當然就沒人關注它了。怎么樣既傳承民俗文化傳統,又能貼近當代生活?這里面就要思考如何操作的問題。

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本來是生活的藝術,離開了生活的故土之后,會變成一種純粹的標本,純粹的被動欣賞的東西,它的價值和地位就會下降,所以我們強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必須與日常生活結合。怎么樣去跟日常生活對接,怎么融入日常生活呢?我想有幾個途徑。

第一是要融入教育的全過程,所謂教育的全過程就是一個人從生到死都會接觸到教育問題,我們從幼兒園開始,或者從出生開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都會關注它,從你開始學說話、開始觀察外面世界的時候,我們就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去影響它。比如說我們通常說口頭故事的問題,民間故事的問題,我們大家知道,小朋友特別喜歡聽故事,聽奇幻的故事,一個故事聽多少遍都不覺得老套,要反復聽。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通過一些經典的民間故事的講述,就可以對幼兒進行影響。我們通常說三歲看老,三歲之前的養育過程非常重要,我們其實在今天社會里面,很少關注幼兒的文化影響,往往只考慮他吃得怎么健康,未來的發展過程中考入什么學校,最后什么名牌大學畢業或者國外留學,沒有關注人的養成。非物質文化遺產很重要的方面是關注人養成的東西,所以從幼兒開始就進行,后來在小學、中學、大學,到他成人生活過程中,我們用多種方式,從家庭到學校、到社區,用教材、用活動,一整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陪伴這個人成長,我想這個全方位的教育關注,可能對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意識的培養,對年輕人認知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要融入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以前一直也在提,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成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內容。如果說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老百姓更易于接受,而且老百姓覺得你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跟他們期待的也是非常一致的,是非常容易接受的。所以老百姓喜歡的一個公共文化產品,包括京東大鼓,還有一些其他的藝術形式,包括我們說的那些廟會,包括我們說的北京的岔曲,都是我們身邊的、我們的先人傳下來的,我們感覺非常的親切,如果把它作為文化傳承的一部分,會更有影響。所以群眾文化生活應該積極地吸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讓它變成公共文化的一個部分,這樣既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又保護和傳承了非物質文化遺產。

再一個就是在公共文化體系建設過程中,還可以把非物質文化遺產變成一個地區的文化微循環的方式。文化是很大的東西,但是每個區域、每個群體有自己特定的文化傳統,這個文化傳統在地方人來講是非常親切的,非常有歸屬感的東西,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強調的文化認同的東西,以它為主題做一個文化的微循環,是文化的自足,對當地老百姓來說,也是文化認同的一個方式。前段時間我們對湖北鄖西進行考察,這個地方是南水北調工程的一個水源重要涵養地,如果發展其他產業會污染水源,在工業被限制以后,地方應該怎么去發展呢?就靠文化。所以就培育七夕文化,這幾年連續做這個工作,成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這是一個縣級地區,對傳統文化的挖掘,是對現代文化建設的補充,把它變成一個吸引游客的文化產品,我覺得這是一個比較好的方式。

第三個融入的途徑應該是日常生活的整體融入。從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貫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原則,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放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當中去。比如我們圍繞節日做文章,節日本身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日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的重要平臺,節日里面有儀式,有傳說,有美食,有服飾,乃至節日信仰這些內容,所以傳統的節日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重要時間。還有人生禮儀,我們重視養育禮儀、成年禮儀、婚嫁禮儀、喪葬禮儀、祭祀禮儀,我們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來關注人生,覺得這種文化是自己的文化,是從生到死都離不開的文化,在這樣的日常生活中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肯定會有非常好的效果。當然,這里面可能有的東西不能完全對接,不能完全開發產品,不能完全融入,但是我們應該強調,把那些利于對接的,跟現代生活關系比較密切的部分進行發揚、充實。

還可以舉個例子,比如倫理文化問題,傳統文化里面特別強調人與人的關系,強調倫理文化,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很多項目里面都體現這個原則,倫理文化是中國文化的特色,如果講封建社會的等級要拋棄,人跟人之間良性的互動、尊重,一個人有自己的職分,這是秩序的保證,一個社會沒有倫理感,沒有職分感,社會是亂的。所以我們可以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讓社會重新有序化,所以這個倫理的問題值得強調。節日里面,禮儀里面、戲曲表演里面,很多都會強調倫理問題。

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一個物質享受,還是社會團體精神提升的重要文化資源,就看我們怎么去利用它,怎么去發展它,怎么去對它進行創新。當然這個題目是非常大的,怎么去真正有效、全面地把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生活,還需要我們去努力思考和實踐。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离岛区| 临朐县| 永川市| 卓尼县| 淄博市| 广灵县| 南充市| 聂拉木县| 方正县| 平果县| 临湘市| 华池县| 张北县| 巴林右旗| 钟祥市| 隆昌县| 布尔津县| 巴林右旗| 微博| 玉树县| 家居| 安西县| 辽中县| 汽车| 巴中市| 南阳市| 仙游县| 敦煌市| 顺昌县| 敖汉旗| 两当县| 北碚区| 双辽市| 米泉市| 隆尧县| 益阳市| 通辽市| 刚察县| 崇义县| 固原市| 旌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