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挑戰與機遇:新聞傳播業發展與創新研究作者名: 丁光梅本章字數: 884字更新時間: 2019-10-14 10:33:05
二、兩會報道中存在的問題
從2017年3月11日起,央視《新聞聯播》攜手搜狐新聞客戶端,推出“兩會追蹤看實干”系列報道。報道依托于媒體龐大的用戶積累帶來的海量用戶數據,從“大數據”角度,打造更精準、全面的兩會熱點。據新華網輿情監測系統數據顯示,網民對全國“兩會”的關注度逐年上升,開幕前的輿論熱度指數從2014年的76.67上升到了2017年的90.62;網民對“兩會”持正面評價的比例從2014年的80.7%上升到了2017年的93.6% [6]。雖然,近年來媒體融合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兩會報道更彰顯了媒體融合下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一)技術只是技術,沒有實現與內容的真正融合
1.重心放在技術裝備上
媒體融合更多地應該是技術與內容的多方面的融合,而從2017年的兩會報道來看,各大媒體將重心放在了技術和設備的展現上。設備再吸引人,也只是進行報道的工具,用戶雖然會被設備的新奇所吸引,但更重要的是媒體人如何更好地借助設備呈現出新產品,帶來不一樣的視角,而不只是換湯不換藥,形式大于內容。
2.兩會上的VR并非真正的VR
虛擬現實的產品注重沉浸感和交互感,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但從今年兩會上的產品來看,雖然VR被廣泛使用,但這些VR新聞只是提供了全景拍攝和瀏覽,與真正意義上的VR還有距離。它只提供了360°觀看的功能,整體給人一種眩暈感,難以產生沉浸感和交互感。
3.人工智能仍處于初步階段
今年兩會上,“AI小明”作為人工智能的產物,功能強大,但仍然處于初步階段,在操作時仍會出現一些問題,如數據庫不健全,很多內容更新不到位;一些提出的問答不能反饋正確的結果;人物關系的標注相對簡單,沒有具體解釋;點擊瀏覽相關新聞、兩會熱點后,無法返回上一頁,瀏覽不方便。再如,新華社的智能機器人“小新”功能不全,不能準確回答一些問題,數據庫有待完善。
(二)形式的創新只是噱頭
兩會報道中,制作出H5互動、動畫短視頻、數據新聞、讀圖解意等多種形式的新聞,但不得不說形式創新只是個噱頭。其中真正讓用戶體驗到原汁原味的“全國兩會”的形式到底有多少,很難得到確切答案。雖說直播形式新穎,但總體給人一種刻板的感覺,如主持人提問不自然,嘉賓的回答類似于講課,用戶難以三個小時全程參與直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