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奉旨赴錦寧
- 一本復印機闖明末
- 不二散人
- 3293字
- 2019-03-18 14:45:23
韓爌所說的洶涌的民意,不久便向紫禁城洶涌而來?!皸钭蟆睆椲牢褐屹t被免職后,效仿者更多。七個御史,十二省巡撫,二十三位六部官員,五十六位知府,近百死磕派上疏齊向皇帝進言。要求都是同一個:嚴懲魏忠賢。其他大大小小的官員更是不計其數。差不多大明官僚系統半數以上文官,向皇帝上奏彈劾魏忠賢。處罰兩個楊左,千千萬萬個楊左站起來。給天啟帝一種,陷入人民戰爭汪洋大海的感覺。
此情此景,讓人回想起萬歷時代的“國體之爭”。萬歷皇帝因為長期不立皇長子為太子,被一代又一代的文官上表進言。前赴后繼,罷官治罪亦在所不惜。萬歷皇帝抗拒了十幾年,最后不得不依從。
天啟皇帝當然感受到壓力。魏忠賢一人的去留,居然凝聚起大明整個文官體系的力量。這分明是逼宮的節奏啊!朱由校不是一個軟弱的人。自小缺少母愛的他,因為父親長期不為爺爺萬歷待見,日子過的相當凄慘。也就客氏和魏忠賢當他皇孫看待。其他太監、妃嬪,從未將朱由校放在眼里。他的童年可說是姥姥不疼舅舅不愛。如此成長環境,倒磨礪出他的品性。沒有紈绔子弟欺軟怕硬脾氣,皇帝從小是個很有主見的人。后來父親被冊封為太子,朱由校順理成章的成為皇位隔代繼承人,地位才尊貴起來。
天啟皇帝對自己決定的事情,絕對不會讓步。他不是一個莽撞的小伙,他的底氣來自于武將們的大體平靜。武將中構成重量級的有一個成國公嫡系,撫寧侯朱國弼。他因為劉僑被免一事,對魏忠賢耿耿于懷。也參與此次上書彈劾。
收到朝臣的彈劾奏章后,皇帝把所有奏章交給魏忠賢封存。他十分清楚,東林黨人已經成為帝國第二個權力中樞。明著彈劾魏忠賢,實則想通過倒魏,打擊執行礦稅十分堅決的閹黨勢力。
最后取消礦稅!
礦稅對維持大明財政的平衡至關重要。江浙兩省,所賦占全國三分之一,可以說是富甲天下?;实鄄荒芊艞壢绱酥匾氖杖雭碓础?
朱由校決計必須壓服群臣!他第一步召集錦衣衛指揮使田爾耕。根據魏忠賢的進言,皇帝命田指揮使將錦衣衛千戶級以上的將領大面積撤換?;蕵O殿叫人動手腳的事情絕不允許再發生。
隨后天啟皇帝召見張惟賢,這位手握京營兵馬大權的股肱重臣。君臣養心殿交流一下對時局的看法?;实壅髑笥珜|林黨人彈劾魏忠賢的意見。英國公對面前這位天啟皇帝,多少有點私人感情。自己大兒子張之極跟皇上混的很熟。皇上有意籠絡他,提拔張之極為威寧將軍。他兒子從五臺山回來,便可赴山東執掌兵權。
眼下張惟賢的態度,對皇帝下定決心整治東林黨人分外重要。如果英國公不表態或態度模棱兩可,天啟皇帝的底氣便沒那么足。畢竟英國公家族是歷代皇帝控制京營軍隊的不二選擇??梢哉f,皇帝得以紫禁城內高枕無憂,依靠的就是英國公。
養心殿里的西洋木鐘滴答滴答的走動著。英國公不動聲色的聽完王體乾對東林黨人奏章的匯總稟報。天啟皇帝坐著,眼睛里透著一些決絕,他問張惟賢道:
“國公以為,此事該當如何?”
張惟賢心中早有定論。東林黨此番近乎傾巢而出,恰好表明他們結黨的勢力十分強大。實力暴露無遺,幾乎到有恃無恐的程度。過早暴露底牌,一股腦兒全部押上。張惟賢不喜歡這種風格,容易被人引蛇出洞,一舉全殲。
歷代英國公有個不成文的傳承:他們忠于的是皇帝個人,而不是什么道義或清流。輿論從來不在他們考慮范圍內,此點不容動搖。
英國公笑道:“陛下,自古君弱則臣悍,君強則臣順。陛下春秋已盛,英武過人。老臣以為,該是綱乾獨斷的時候了?!?
英國公的意思,簡言之就是:
皇帝你大膽的干,老子頂你!
有了五軍都督的支持,朱由校對自己的決定更加有信心。但他仍然顧慮一個人:帝師孫承宗。孫經略守護帝國的門戶,手擁精兵八萬。手下皆為久經沙場,抵抗建州女真的悍將。
話說回來,礦稅的一半用于遼東戰場。孫老師不會不知道自己學生的難處。天啟皇帝擔心的是,孫經略與東林黨大佬過從甚密,萬一自己大動干戈,內政不穩。遼東局勢會不會失去控制?
他必須派人去穩住孫經略。而這個人得十分可靠,不能是進士出身。天啟皇帝面對如潮的文臣上疏,如今對進士出身的文臣十分不信任。魏忠賢提出自己侄子魏良卿可以一試。他侄子當過弘農衛千戶,懂軍事。盤踞弘農多年的頑匪,曾被自己侄子一舉蕩平(此話不能說完全造假)。
說魏良卿懂軍事,天啟皇帝并未全信。他想起周處源來,他記得周處源說過住魏良卿家里。魏良卿有此人才,平定弘農賊寇,想必少不了周處源的功勞?;实坶_口問魏忠賢周處源是否可信,魏忠賢尋思周處源輔佐魏良卿,于自己侄子確實有好處。便向皇帝說周處源與東林黨人無瓜葛,可擢為典使,助魏良卿穩定遼東。皇上隨即下旨,擢升魏千戶為欽差,巡視遼東戰場。圣旨特意加一句:
國子監監生周處源一同隨行,任為典使,與聞軍務。
魏千戶和周處源同時在家接到圣旨,魏良卿自然喜不自禁。
欽差大人吶,到地方看誰不順眼,拿眼一瞪嚇你個半死。若給皇帝上一本,巡撫都得抖掉大腿。
周處源聽說自己當個典使,連九品都不入流的小吏。說好的校尉呢?說好的副將呢?
按魏千戶的說法,他送給魏公公的銀子足夠當個知府了。他心里很不爽!
難道說下半年通貨膨脹很厲害嗎?官職標價暴漲?
魏欽差看出周典使不太滿意,勸道:“兄弟,典使就典使吧,起點是低了點,好歹是皇帝欽賜的。說出去夠牛逼一陣的。這說明啥?說明皇上心里記著咱呢!”此話有理!周處源聽的進去。
兩人接旨次日便出發去錦州、寧遠前線。周處源走前將恒豐紅木行的生意托付給三位皇商,帶上自己的歪脖子大刀,騎馬跟隨魏欽差。
魏良卿錦衣衛千戶的職位并未免去,田爾耕給魏千戶派出三百錦衣衛精英,一路騎馬護送欽差大人出京城。
出了山海關,沿途的景色果然大為不同。土地荒蕪,一片蕭瑟,不見多少人煙。周處源提醒魏欽差道:
“老兄,關外努爾哈赤的哨騎到處都是。咱們得分外小心,別被他們盯上,招來女真騎兵部隊?!?
魏良卿雖說行前魏大爺有所告誡。可真來到關外一看,北風呼嘯冷徹骨髓,腳下土地一片荒涼。一眼望去一馬平川毫無遮攔。女真若來幾百騎,小規模突襲,還真不好對付。他心中的底氣早就不足。欽差大臣,是對大明國內而言。你盡可以牛逼哄哄,真遇到建州女真,誰屌你?
一行人出關行得三十余里,漸漸看到一些人氣。有些農田整飭一新,地里頭麥苗冒著尖。遠遠望見一座城池。城墻高聳,方圓二里左右。這是孫承宗山海關外新修的一座城,名叫前屯。里面駐軍五千,專門用于防守山海關到寧遠的補給線。城外二十里開墾為屯田,孫經略帳下將領魯之甲,招募從遼東逃難過來的七千流民,疏浚河道墾荒種地。屯田獲得的糧食足以養活前屯一萬余名軍民。
周處源看城墻修筑的堅固密實,一座座紅衣大炮架于城墻上,炮口朝外虎視遠方。皇上給的幾百萬兩銀子,孫承宗果然用在刀口上。
魏欽差出山海關時帶著通關文牒。前屯守軍打開城門迎接三百余人進城。守將魯之甲得到消息,騎馬趕到南城門,滾鞍下馬拜見欽差大人。
魏良卿一臉倨傲,騎于馬上受禮。周處源看著不合禮儀,下馬湊近欽差邊上低語道:
“魯將軍好歹是一城之主,你給人家點面子,下馬回個禮吧。萬一建州女真來襲,得靠他們。”
周典使的話魏欽差聽的進去,他忙下馬,換作笑呵呵神色,走近魯之甲,拉起他的手說道:
“魯將軍守城辛苦!本欽差奉皇上旨意,特來查看寧錦防線。多有叨擾啊!”
當了些日子的官員,魏良卿官場的客套學的很快。只要對面的人他瞧得上,虛與委蛇的話張口就來。
魯之甲才看此欽差舉止傲慢,剛才那個小年輕向欽差低語幾句,此時忽然換了個人似的。也不知道他們肚子里安著什么心?魏良卿是魏忠賢侄子這層關系,他早已知道。魯將軍自忖跟著孫經略為國守邊。無須巴結你魏公公什么。
他以對待上司的禮節,請魏欽差到府中。招待魏良卿和周處源及兩個錦衣衛百戶吃晚飯,不過粗茶淡飯,稍微加了兩個葷菜而已。其他錦衣衛與守城軍官同灶吃飯。
魏良卿看了眼一張桌子擺的十個菜:一尾魚,一盤紅燒肉。其余八個都是蔬菜。這里不是靠海嗎?怎么沒個扇貝、鮑魚海鮮之類的?魏良卿貴為欽差,一路上受到地方官好酒好菜招待,吃慣了山珍海味。眼前這些菜,實在難以下筷子。
魯之甲當然看出魏欽差的不適。他解釋道:“大人莫怪,只因前屯錢糧緊張,沒有什么好吃的招待。請欽差大人恕末將怠慢?!?
想想也是,此處吃的用的,那樣不需要關內支援,哪有多余的供你魏良卿花天酒地?
那就吃吧!先填飽肚子再說。魏良卿動了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