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 |撕裂社會的愛|
原來陳水扁還是個老師,意外地給所有中國人上了一堂啟蒙課。
自從他匯款瑞士案曝光以來,天天都有新消息,日日都有新發展,情節比電影還要好看。他的死忠支持者要不是改弦易轍大呼上當,就是痛心疾首垂頭喪氣。最可圈可點的,是其前度親信、現任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的一席話:“原來過去傳聞證實是真的……大家太信賴阿扁的權威及權力,將一切都交給阿扁,放棄了自己思考、判斷的能力。導致一個人的錯誤,造成民進黨的危機。”
過去那么多年,陳水扁當局有過那么多弊案傳聞,為什么蔡英文和民進黨的支持者全都沒起過半點疑心?難道就真的是因為大家都太信任他嗎?他們之所以“放棄了自己思考、判斷的能力”,與其說是陳水扁太有權威太具魅力,倒不如說是一連串更寬廣的基礎因素。這里頭或許有同坐一條船的黨性作用,或許有外人不可察的共犯關聯;更重要的,可能是種思考方式的盲點。
正如臺灣評論家南方朔先生所說的,在民進黨上臺的八年里,臺灣社會已經被一道軸線切割為兩半了,你要不是愛臺灣,要不就是不愛臺灣;支持陳水扁就是愛臺灣的表現,而反對陳水扁自然就是不愛臺灣的明證了。
這條軸線的成立,不只是陳水扁個人的功勞,甚至也不只是其核心團隊的責任,它還是一種建基在“本土主義”的民粹情緒。陳水扁團隊所起的作用,無非是把恐共的情結、日益狹隘的本土化傾向和各路媒體的商業操作一一扣連起來罷了。
“愛臺灣”不只是民進黨當局的旗幟,還是許多“地下電臺”的招牌。聽過那些電臺節目的人,都曉得他們討論問題的模式。任何對當局的批評與質疑,哪怕是多么局部的問題,都會輕易地被人扣上帽子,覺得那是藍營的偏見甚至陰謀,而提出這些意見的人則一定是藍營的同路人;藍營的人都不愛臺灣,他們愛的是中共,他們根本是一群“臺奸”;所以他們一切挑戰和疑問背后的真正目的就是出賣臺灣。
在這樣的輿論氣候當中,所有問題都被移形換影地替置成“愛不愛臺灣”、“是不是臺奸”的偽議題。你覺得“三一九”槍擊案還沒查清楚?那么你一定是不愛臺灣。你覺得扁嫂吳淑珍既然收到傳訊,就該好好上庭受審?那么你一定就是巴不得臺灣滅亡。有些商人甚至只是指出當局經濟政策紊亂,都會被人懷疑他們是不是被中共收買了。于是提出任何一個問題,提問者都得先澄清自己的忠誠;任何一個批評,都像打在棉花堆上的拳頭。于是社會論述變得愈來愈空洞,宛如一片沙漠。論述沒有寸進,社會又怎能不空轉呢?
然而,這些人為什么會“放棄了自己思考、判斷的能力”?其實他們并沒有放棄,他們只不過是把一切問題都思考成了一個問題,把所有判斷都變成一種價值的判斷。這才是大部分陳水扁支持者的病灶。
回過頭看,近年大陸的民間輿情難道不也表現出了類似的傾向嗎?一道切割社會的軸線正在隱約成形,你不是落在“左憤”(左派憤青)那邊,就是落在“右憤”(右派憤青)那邊。且不說特別敏感的政治話題,有時候就連“范美忠老師遇震先逃”這么單純的社會現象,就連某條河道污染治理這么實際的環境問題,都能在網絡上演化出愛不愛國的抽象爭論。仿佛只要你有一點不同意見,你就是在用外國傳媒的角度看事情,你就是洋奴,你就是不愛國了。反過來說,如果你贊成政府的某項政策,你就是被洗腦的憤青。在這種環境下想要客觀地探討一些東西,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如果把所有問題都上升到很高層次的愛國之爭,那么還有什么事情好談呢?如果所有議題都被簡化成一個議題,那么大家又能學到什么?又能怎樣利用“自己思考、判斷的能力”呢?
原題為“陳水扁的啟蒙課”,刊于《明報·筆陣》2008年08月21日